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之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本文所探究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课堂策略探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
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去自主阅读欣赏,那么学生的领悟才是真实的,自然、社会、人生才对学生达到有益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态课堂构建的主人,我们必须做实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支撑
人教版的语文篇目可谓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十分便于学生阅读。
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亦十分利于我们去发挥语文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语文的育人因素去陶冶并启迪我们的学生,从而获取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想取得这方面的效果,抱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放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必须去努力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
生态型的语文课堂,首先必须力求做到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良好
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师生之间平等而又合作地探求,教师成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参与者、合作者。
其次是课堂内容的推进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令我们初中学生喜闻乐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去充分挖掘并合理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的优化、整合,声情并茂且十分富有启迪意义地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则可以在兴趣盎然且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
但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看,就教材本身而言,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的因素。
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
而我们的教学则一定程度上还在教教材。
这是建立不起生态语文课堂的原因。
再次,我们要重视且恰当运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个杠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行一定的重于鼓励的积极性甚至于带有一定意义上的矫正性的评价,我们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知其然,又能在真正意义上知其所以然。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我们关注课堂的精彩生成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的学生去读去悟,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的精彩。
譬如笔者曾让学生去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
梅》,还选择了其他诗人的作品。
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倾听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到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
在把学生领进这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后,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且配以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吻合的乐曲,然后再让学生去反复地读。
学生则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样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如学生能够充分地意识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借梅花表现的是自己和共产党人不会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低头的决绝,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和任何困难的信心。
但我们的学生则站在了现实的高度去评价起历史上的文人骚客来,有的说柳宗元的《江雪》虽然表达了对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的同情,但气势显得太不雄壮了;有的说王安石的《梅花》所称赞的也就是那数枝梅,怎不去凭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改变封建帝制旧中国的命运呢?还是毛泽东说得好“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虽然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但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学生已在充当着精彩生成的课堂主人。
三、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
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并非能够使每堂课或者说使每个学生都让我们
感到如意的。
学生毕竟是学生,我们要学生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但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
譬如教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应当是文本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因此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紧紧抓住文本的情节,从开端到发展乃至于高潮和结局,都让学生进行认认真真的阅读,通过读去感去悟。
教师不干涉学生的读,而是和学生一起读。
学生读后其感悟还是比较深刻的,在学生交流时,虽然分歧比较大,但笔者力求让学生去尽情地表达。
作为教师当然也就在认认真真地倾听。
笔者听到学生有的说是“金钱关系”,也有的说是表示了作者的“同情”,还有的说是表现出“虚荣”。
也有的说出了其他的相关的看法,这里也就不做一一列举。
对于学生这些方面的说法,我们只有引导的责任,但却没有任意或全部否认的必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3]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魏宏雁江苏南京高淳县漆桥中学 2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