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课案《宿新市徐公店》课堂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之《宿新市徐公店》执教时间:2010年5月执教班级:海安县海陵小学五⑽班执教老师:徐拥华实录整理:梅德平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激发情趣师:同学们,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天已经来临了,能背几首描写春天的诗句,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情吗?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后两句也不错,谁补一下。
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这些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景象。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齐读《宿新市徐公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时由春的古诗导入,由对春的喜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介绍作者,解释题意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的哪些情况呢?生:南宋著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生:江西吉安人。
师:与陆游等四人号称为“南宋四大家”。
这首诗是的作者宋代诗人杨万里。
他与陆游等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为官清廉,后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
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诗如其人”,了解了诗人的简历和他的诗歌特点,对学生理解诗歌、读懂诗歌很有帮助。
】杨万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咱们先从诗的题目来推敲推敲。
你理解题目中的哪些词?生:我理解“宿”。
生:我理解“公”。
师:把这些词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三、品读古诗,深化情感师:作者住宿在新市徐公店,看到怎样了一幅景象让他诗兴大发呢?自由读古诗,同桌合作自学古诗(出示自学要求)。
1.把古诗读准确、读流畅。
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3.思考:诗人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学生汇报自学情况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师:这里有两个生字注意一下。
(课件)篱落lí:篱笆疏疏shū黄蝶dié指名读,生齐读。
师:篱落什么意思?生:篱笆。
师:蝶是什么旁?生:虫字旁。
师:通过自学,讨论,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的,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先说你读懂了哪些?生:深的意思是悠长。
生:一径是一条小路。
生:走是跑,急走是奔跑。
生:疏疏是稀疏的意思。
生:处是地方。
生:未是没有。
生:阴是树荫。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怎么会未成阴?师:说明叶子多不多?这说明是什么季节?学生汇报,齐读诗歌。
2师:说到诗歌,我们常想到诗情画意这个词,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首诗写了哪些迷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出示第一二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指名读▲A师:先看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篱笆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篱笆一径(加点)师:我们常说古诗的语言意境深远,这个“深”字,让你感受到什么?生:悠长。
师:我想到一句写小路的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也给我们这样意境深远的感觉。
我们理解理解诗句时,常常要把诗中词的顺序“调”一下,理解起来就方便了:这一句变一下,谁能说说句子的意思。
(出示)疏疏篱落一径深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提高学生兴趣不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键是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方法的指导,比帮助孩子理解诗意更重要。
】▲师:作者杨万里非常善于细致观察,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作者从深远的小路收回视线,又看到了什么呢?B.指名读第二句,师:这一句又描写了什么景物?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的枝头花落:花朵飘落。
未:没有阴:树荫师:从这一句看出树的枝头是怎样的景象呢?师: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花朵飘落了,叶子还没长大,没长茂密)。
所以我们理解诗句时还要补上诗人省略掉的内容,这一句怎么理解呢?生: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新叶还没有长大,长得茂密起来,所以还没有形成树荫。
C.(出示画两句)同桌互说这两句诗意——指名看图说。
D.师小结: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抽出的新芽,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田园图,我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
E.师: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伸向远方的小路两边又会有怎样的风光,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这两句诗,边听边想象。
师范读。
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生:在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小路两旁,蜜蜂在金黄的油菜花上忙着采蜜,一棵大树叶片稀疏,没能形成树荫。
生齐读这两句。
师:冰心奶奶曾经说过“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有了儿童就有了更浓更美的春意。
三四两句,作者又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怎样活泼生动的图画呢?【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
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4、理解三、四句:A.师:理解这两句要先理解哪些词?想到什么?生:急走。
生:边跑边喊。
出示: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他们在心里暗暗说道:“”嘴里还在不停地叫喊:“!”师:他们追到没有?你从哪里知道答案的?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B.指名读第4句:师:为什么找不到了?生:颜色一样,菜花繁茂,无边无际,一片花的海洋。
师:把这两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C.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D.师:再读读这两句诗,诗中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齐读。
生:儿童顽皮、可爱。
师:哪个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儿童的天真无邪与可爱呢?为什么?生:急,体现了孩子的急切。
生:寻,给人更多的遐想,更看出儿童的天真可爱。
生:追师:会怎样去追呢?生:紧追不放,飞到哪,跟到哪,嘴里喊叫。
生:寻。
如果是大人,也许就放弃了。
师:这几个孩子会放弃吗?会怎样?结果如何?生:满身满脸花粉。
生:没有,他们会跑得满头大汗。
生:他们自己的衣服上也会变成金黄的啦。
E.师:指名说这两句诗意——(多媒体出示动画)看动画说句意,指名读这两句,读出孩子的天真可爱。
师:这两句写了儿童捕蝶的有趣情景,属于动态描写(板书:动)。
哪些词语是描写动作的?生:走、追生:入、寻F.师:儿童急走,四处追逐、飞入菜花,不停寻找……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师:儿童,常常是田园诗的创作素材,我们也学过不少描写儿童的诗句,一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诗人们眼中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
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浪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自由读全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生:对儿童的喜爱。
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师:眼前新抽的嫩芽,延伸的小路,金黄的菜花,纷飞的蝴蝶,天真活泼的儿童,让诗人的感到了春天的气息,童真的可爱,他心中是多么的欢喜呀!读出诗人心中的欢喜。
指名读。
师:诗人不再当官,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争名夺利,不用在皇帝身边整日提心吊胆,此刻,他又是多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啊!师:古人咏诗经常会摇头晃脑,那是为了读出节奏,抒发感情。
老师给诗歌标好节奏,请大家再摇头晃脑,自由自在,满心欢喜地读一读。
四、设计情境,练习写话师: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充满了童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请大家看动画,边想象画面边自由背诵古诗。
齐背(动画配乐)师:春天是一幅画,春天是一首诗,春天更是一首歌。
古诗最后两句,寥寥数字,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其实要想写好文章,除了要像杨万里一样善于观察外,还要善于发挥想象,出示写话要求:请根据这首诗三、四句的意思,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发挥想象,描写儿童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写具体,写生动。
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写出你的喜爱,你的趣味来。
交流评讲。
【给孩子想象的平台,表达的空间,进行拓展练习,锻炼了孩子的写作能力。
】五、布置作业,学科整合师:全诗不仅有静有动,而且有声有色,情意盎然。
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出示课后作业:请依照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画一幅画,并题上诗。
【作业设计,既可以把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表达出来,又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还注意了学科的整合。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刚看到这篇古诗,觉得它内容十分简单,并没有什么难点需要突破,意境也并不有多深远,没有多少深意可挖,想上出点新意很有难度。
按照古诗的一般上法,读通,读懂,读美,也就是能把古诗读得正确,流畅,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和诗句大意,并能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读出情感也就行了。
但是这样的课堂作为公开课,是捧不上台面的,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上出点新意呢?思来想去,找到了几个着力点:一是加入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二是加大听说读写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三是注重情感的体验与表达,四是课后作业的设计注意学科的整合。
一、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意思是说教学最好的方法是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就会运用这些方法,自行学习,这样的方法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古诗教学,理解诗意是教学重点之一,除了正常的“连词成句法”外,我在教学中还渗透了两种理解诗句的方法。
一是填补诗人省略的空白,把意思说完整,如理解“树头花落未成阴”这一句,词语的意思学生都理解后,我顺势问:“为什么未成阴呢?”学生回答:“花落了,树叶还没有长茂盛。
”但诗句中并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意思,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时候,老师就提醒:“我们在解释句子的意思时,还要把诗人省略的这个意思补上去。
”于是,学生就知道这一句要解释全:“树枝上的花已经飘落了,新叶还没有长大,长得茂密起来,所以还没有形成树荫。
”二是调整诗中词语的顺序。
在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时,我又告诉孩子,古人写诗为了韵律感与节奏美,常常把诗中词语对调,我们在理解诗句时,有时把词语对调,更容易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这一句调整成“疏疏篱落一径深”,解释就更方便了。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孩子很轻松就能解释出来。
二、语言文字训练的安排与穿插。
语文教学,讲究的是语文味,听说读写思,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如果一堂课没有一定的训练点,那这样的课堂是空洞的,华而不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