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xialiping
心电图的基本识别xialiping
26
27
1.1房性早搏 特点: 1、提前出现一个变异的P’波,与正常P波不同。 2、QRS波不变形,P’-R>0.12s; 3、代偿间歇常不完全。
28
1.2室性早搏
特点:
1、提早出现一个宽大畸形的QRS-T波群,
QRS时限>0.12s(3小格)
2、QRS前面无相应的P波,T波方向多与主波相反
2、扑动波较规则,频率在240-430 bpm, 3、由心房内一个固定的异位兴奋灶发出冲
动。
47
心房扑动(呈2∶1下传)
48
3.3心室扑动与颤动:
A、室扑的心电图特点是无正常QRS-T波群,代 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呈正弦 波,频率达200~250次分,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B、室扑常不能持久,很快便会转为室颤(大小 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频率达200~500次分)而死 亡。它的出现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阵发性室上性 心动过速
31
2.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特点: 1、连续3个以上房性早博 2、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心率常在100-150 次/分之间。P’波形态各异,P‘- P’、 P‘-R不规则、
杂乱无章。 “多形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见于有肺动脉疾患的病人
32
33
2.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56
左心房肥大
57
4.3、双房肥大
心电图可见既异常高大, 又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常见于 风湿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 脏病。
58
双侧心房扩大
59
右室肥大的表现
1、V1导联出现正向波,R>S。
2、V1导联的大R波在V2~V6逐渐 变小,V5导联中S > R。
(右胸至左胸导联逐渐变小)
3、电轴右偏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 组成(3波3期)
1、P波 2、P-R间期 3、QRS波群 4、ST段 5、T波 6、Q-T间期
13
R
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 14
(二)正常心电图
(1)P波: 振幅0.20mv 时间<0.11sec Ⅰ,Ⅱ,avf,v4-v6直立,aVR倒置。 (2)PR间期:正常0.12 ~0.20 sec
阻滞部位有:窦房阻滞、 房室阻滞、束支阻滞
66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能 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左足十);Ⅲ导联(左臂一,左足十)。 加压单极肢导联:aVR导联(右臂);aVL导联(左臂);
aVF导联(左足)。 单极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在V2与V4边线的中点; 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在腋前线与V5同一水平; V6:在腋中线与V5同一水平。
37
2.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A、QRS波宽大畸形>0.12s,ST-T改变,T波与QRS主波方 向相反,呈连续室性早博 B、心室律稍不齐,频率为140~200次/分
38
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临床特点
尖端扭转型室速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室性心律失常, 发作时呈室性心动过速特征,QRS波的尖端围绕基 线扭转,典型者多伴有QT间期延长。其发生机理与 折返有关,因心肌细胞传导缓慢、心室复极不一致 引起。常反复发作,易致昏厥,可发展为室颤致死。 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QT间期延长综合征、严 重的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肌病变、使用延长心肌复极 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胺碘酮等)以及 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缓慢心室率如III度 方式传导阻滞。
60
右心室肥大及心肌劳损
61
4.5 左室肥大
1.胸导联RV5或RV6>2.5mv,
RV5+SV1>4.0mv(男), RV5+SV1>3.5mv(女) 2.可出现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至0.1-o.11秒,但小于0.12秒。 4. QRS为主导联,其ST段下斜至0.05mv以上,伴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左室肥厚伴劳损
心率通常在160-220bpm。P可以埋藏于QRS波中而 不可见,也可能为倒置的逆行P波,与T波融合。 理应分为房性与交界区性,但因P’波常不易明辩,
故将两者统称之为室上性。
3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5
预激综合征
典型预激的心电图: (1)P-R<0.12S (2)△波 (3)ST-T继发改变
36
21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60bpm (R-R间期或P-P间期>1.0sec)
窦性心律
22
窦性心动过速
(1)窦性心律,心率>100bpm; (R-R间期或P-P间期)<0.60sec
(2)P-R和Q-T间期减小; (3)S-T段轻度压低,T波低平。
23
窦性停搏
窦性停搏: (1) 在显著处长的PP间期内无P波,长PP与短
72
2、II度房室传导阻滞
(需要两个或多个心房激动才能兴奋心室)
莫氏Ⅰ型 莫氏II型
73
莫氏I型(Morbiz)传导阻
滞:表现为P波规律地出现,P-R间
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不能引出 一个QRS波,即脱漏一个QRS波群。 周而复始。 称为“文氏现象”。
74
II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I型)
75
莫氏II型(Morbiz II)
49
心室扑动与颤动
50
51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
典型改变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U波 增高QT-U间期延长。
52
四、肥大
肥大:指心肌壁厚度增大超过了正常的厚度。
53
4.1、右房肥大
特点: 1、右心房比左心房先除极,P波的高度增加, 并且P波的初始部分比较高大。
2、 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0.25mV,在II、III、 aVF导联表现最突出;
20
心律失常
因为冠状动脉或者心肌疾患等原因,正常的心律 会被打乱,而出现心律失常。
分类:
a房性早博
1、期前收缩(早博)b室性早博 c 交界性早搏
2、逸博与窦性停博
3、快速节律 a 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室性)
b 心房纤颤 心房扑动
c 心室纤颤 心室扑动
4、无规律节律
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
62
左心室肥大
63
总结:
阅读心电图,要想知道是否存在某侧心腔肥厚。 怎么办??
首先,要检查V1中P波是否是双向; 第二,检查V1中的R波及S波,再检查
V5中的R波。
这非常重要,请紧记!
64
五、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 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 滞、房室传导阻滞。
65
就阻滞程度可分为I度(传 导延缓)、II度(部分激动发生 漏搏)、III度(传导完全中断)。
15
心电图波形、波段的命名及测量 16
正常心电图
(3)QRS波群: 宽度:0.06~0.10 sec,≤0.11sec V1~V6,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V1导联R/S<1,而V5导联R/S>1 V6、V5导联R <2.5mv,V1导联R<1.0mv aVR导联R<0.5mv aVL导联R<1.2mv,,a VF导联R<2.0mv I导联R<1.5mv Q<0.04sec,<同导联/4R
3、补充知识:此心电图称为“肺型P波”,常见于慢性肺
原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54
右心房肥大 55
4.2、左房肥大
心电图表现: 1、为P波增宽>0.11s,呈双向/峰型,以在V1导联上最 为显著。
2、双向P波的终末部分比较大而宽
3、补充知识: 该心电图典型者多见于二尖瓣狭窄,故称为“二
尖瓣型P波”。
18
心率快速估算法
一个RR间期大格(5小格)数 心率
1
300
2
150
3
100
4
75
5
60
6
50
19
窦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律
1、P波规律出现,后面跟有QRS波群,P-P间隔相等。II、
III、avF导联P波直立。 通常P 波的振幅在II导联和V1导联最 高,
2、心率在60-100次/分,心率高于100次/分称窦性心动 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时称窦性心动过缓,
3、常有完全的代偿间歇
29
1.3(房室)交界性早搏
1、QRS波与窦性者略有变异,因为交界区的激动也能同时逆行上 传达心房,所以QRS波前会产生一个逆行P’波, P’-R<0.12s
2、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30
二、阵发性心动过速
来源:由异位起博点连续快速发出电冲动而形成
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2、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3、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一)窦房传导阻滞
窦房阻滞使起博点至少暂停一个 周期,随后又再次恢复起博活动。
68
窦房传导阻滞
69
(二)房室传导阻滞
70
1、I度房室传导阻滞:主
要表现:P-R间期延长,在成人 若 P-R≥0.2s(5小格),则可诊 断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
71
I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27s) >5小格
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
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
的曲线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