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操作手册

实验室操作手册

1微生物鉴定
1.1 显微镜相关操作
1.1.1 简单染色
实验步骤: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取菌涂在载玻片上,做成菌悬液。

晾干:让载玻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火缓慢烘干。

固定:拿住载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染色:将固定过的载玻片加复红染色1~2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载玻片上的染色液。

干燥:将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切换到高倍镜观察,并在找到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香柏油,将油镜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形态。

1.1.2 革兰氏染色
实验步骤: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取菌涂在载玻片上,做成菌悬液。

晾干:让载玻片自然晾干或者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用火缓慢烘干。

固定:拿住载玻片一端,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以不烫手为宜)。

结晶紫染色:在载玻片上加适量(盖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结晶紫染液。

媒染:滴加碘液,媒染1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碘液。

脱色:将载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色20~25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复染:滴加番红复染5min。

水洗:用蒸馏水洗去番红染液。

晾干:将染色好的载玻片放在空气中晾干或用吸水纸吸干。

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再切换到高倍镜观察,并在找到视野后,将高倍镜转出,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香柏油,将油镜浸入油滴中仔细调焦观察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性。

1.1.3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取材:选取培养良好的微生物菌液约5~7mL。

分装到1mL离心管中,12000rpm 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

清洗: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菌体,12000rpm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重复5~7次,确保菌液中没有残留培养基。

固定:常用固定剂有 2.5%戊二醛,1%四氧化锇。

在4℃下固定一晚上。

次日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样品。

脱水:用40%、70%、90%和100%的乙醇分别依次脱水,每次15min。

经脱水后的样品应马上干燥,若无法进行干燥操作,应当将脱水后的样品放置在-80℃冰箱中保存。

干燥:菌体样品一般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临界点干燥法对菌体进行干燥处理。

镀膜:将菌体样品放在真空镀膜机内,把金喷镀到样品表面后。

镀膜完成后取出样品制备完毕。

1.1.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
超薄切片技术是为透射电镜观察提供薄样品的专门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的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一般厚度在10~100nm的切片称为超薄切片,制作这种切片的技术叫做超薄切片技术。

样品制备步骤:
取材:选取培养良好的微生物菌液约5~7mL。

分装到1mL离心管中,12000rpm 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收集菌体。

清洗:用PBS缓冲液(pH=7.2)清洗菌体,12000rpm离心5min,弃置上清液,
收集菌体,重复5~7次,确保菌液中没有残留培养基。

前固定:将菌体样品浸入2.5%戊二醛(进口品质)溶液,离心沉淀后送到电镜平台(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C座1楼),由平台工作人员负责抽真空和块状处理。

注意:泡在2.5%戊二醛固定液的菌体材料最多可以放2周。

漂洗:用PBS缓冲液(pH= 7.2)冲洗3次,每次15mins。

后固定:加入1%锇酸处理到样品变黑。

真菌、细菌一般处理2h。

注意事项:a,锇酸剧毒物质,易挥发,操作时要在毒品柜中谨慎使用。

b,锇酸比较昂贵,需特别节约使用。

漂洗:用PBS缓冲液(pH= 7.2)冲洗3次,每次15mins。

脱水:室温下,依次用30%,50%,70%,80%,90%丙酮作用30mins,再用100%纯丙酮脱水3次,每次30mins。

渗透:其目的是使包埋剂逐步渗入细胞内。

植物样品需要的渗透梯度多、渗透时间长。

其他样品可以适当减少或缩短渗透梯度和时间。

以水稻叶片为例,其渗透流程如下:
a, 无水丙酮/包埋剂=5:1作用12h;
b, 无水丙酮/包埋剂=3:1作用12h;
c, 无水丙酮/包埋剂=1:1作用12h;
d, 无水丙酮/包埋剂=1:3作用12h;
e, 无水丙酮/包埋剂=1:5作用12h;
f, 纯包埋剂45℃作用12h。

注意事项:包埋剂为强致癌剂,特别要注意规范操作!
包埋:用牙签将渗透好的样品挑到包埋板中,45℃聚合12h,60℃聚合36~48h。

超薄切片:在超薄切片机上进行超薄切片,切片面积最大不能超过0.5mm×0.3mm。

正染色:超薄切片先柠檬酸铅染色10分钟;去二氧化碳的双蒸水清洗3次;醋酸铀染色30分钟;双蒸水清洗3次;等超薄切片干燥后,即可上透射电镜观察。

注意事项:a,醋酸铀具有放射性,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b,柠檬酸铅染液极易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形成不溶解的黑色颗粒,污染切片。

柠檬酸铅染液一定要
现用现配,所用的双蒸水一定要煮沸除去二氧化碳。

c,由于染色不可控制因素较多,产生污染的几率有40%,所以每个样品的切片一定要留出铜网作备份。

1.1.5 相差显微镜样品制备
实验步骤:
涂片:取干净载玻片一块,在载玻片上加一滴蒸馏水,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做成菌悬液。

盖片:盖上盖玻片,确保无起泡产生。

用吸水纸吸去周围多余水分,制片完成。

1.2 16s rRNA检测
实验步骤:
提取菌体总DNA。

利用16S rRNA通用引物用PCR扩增出其16S rRNA。

取出部分扩增产物进行跑胶验证,测试其纯度与大小,一般目的基因是1500bp 左右。

将其余部分扩增产物送去基因测序公司测序,把测序后的16S rRNA目的序列拿到NCBI上进行序列搜索,就可以大致上知道该菌体和什么细菌亲缘关系较近。

1.3 G+C mol%测定
实验步骤:
提取待测菌体和E.coli K-12的DNA,并分别用0.1×SSC溶液溶解并稀释,使测定用DNA的最终浓度为A260nm = 0.15~0.30,纯度为A260:A280:A230 ≥ 1:0.515:0.450。

将待测菌体的DNA和参比菌株E.coli K-12的DNA分别装入两只石英比色杯中,比色杯塞好带有热敏电阻探头温度计的塞子,另一带塞子的石英比色杯装入0.1×SSC作空白对照。

比色杯放入带有加热装置的分光光度计比色架内,将固定波长设定为260nm。

迅速将比色杯内的温度上升到50℃左右,取出比色杯检查有无气泡,如有气泡
用手指轻弹比色杯除去气泡。

按照每分钟升温1℃的速度设置升温程序。

从50℃开始继续加热,同时记录变性曲线。

在A260条件下,当吸光值不再增加时,即为测定终点。

记录测定终点温度,即Tm值。

计算GC含量,在0.1×SSC溶液中,G+C mol%的计算公式为:
G+C mol%=51.2+2.08×{Tm(X)- Tm(R)}
其中Tm(X)为待测菌体Tm值,Tm(R)为E.coli K-12的Tm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