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节新课。
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开始就逐渐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与复杂的阶级矛盾之中,三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是最终都失败了,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近代中国人为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第四次探索,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进行的探索,大家都知道孙中山吧,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中山先生一生历史俱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近乎完全的革命工作。
”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孙中山的评价很高,而且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孙中山一生都在干什么呢?对,就是革命。
我们今天要讲的新课就是辛亥革命。
(本书标题:辛亥革命)关于辛亥革命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学习,分别是辛亥革命的概念、背景、经过以及意义。
(板书:概念,背景,经过,意义)其中,辛亥革命的概念及经过我们只需要简单了解,我们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对临时约法的评价上。
(板书:在意义和经过下面划线)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概念,辛亥革命分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199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而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就是武昌起义,因为它是在旧历辛亥年发生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尝试自己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的过程。
大家已经阅读过教材,那么应该已经对辛亥革命的进程有了大体的把握。
大家应该知道,对于一个历史事件,要从背景,经过,结局,以及意义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那么我们来学习一下辛亥革命的背景,有这六个方面。
(板书:背景——社会背景,物质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导火索)先来说说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根据上节课所学,八国联军侵华后1901年签订了更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中的赔款,允许帝国主义侵略军长期派兵驻守中国的战略要地,对中国的主权、国防安全、内政外交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而对于这样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甚至说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样的话。
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和走狗,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腐朽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建立起来了。
《辛丑条约》的订立,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而清政府为了赔款和解决财政危机,把钱财又摊付到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的头上,这样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衰败,社会矛盾异常激化。
在这内外交困之际,清政府内部也开始分化,立宪派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在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在被英国枪炮打开国门60年后,大清王朝所谓的政治制度改革终于开始了。
新政对政治、经济、文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建立新军,废除八股科举,奖励工商等等。
虽然清政府的“新政”方案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超出了被他们扼杀的戊戌变法,但其实际行动却令国人大失所望,直到10年后的1911年,清政府才迫于形势而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却仍是由满族大臣和皇族为主组成。
举国一片哗然,改良彻底破产。
但是,这一改良却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这是辛亥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在说思想基础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下这几位辛亥名人,在辛亥革命前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者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
章炳麟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1903年,章炳麟在《苏报》上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一文,针对康有为的中国人民“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资格的论调,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对反对革命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斥。
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歌颂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无情地批判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揭示了中国所处的危亡局势,阐述了反帝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他们的革命宣传,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队伍,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
当然,在思想领域方面,这一时期最具有贡献的人物还是孙中山,关于孙中山的思想,稍后再做了解。
接着我们来看辛亥革命的组织基础,自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民主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除了兴中会,比较著名的还有1905年孙中山等人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这两个革命团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同盟会则由革命团体上升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高度。
最后一方面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是以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为突破口的,这样一场保路运动带来的应该说是整个四川上上下下的一种反抗斗争。
那么清政府想要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想调集湖北新军,这样的一个调动实际上给湖北地区的武昌起义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从以上六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中国,只有革命,才能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才能给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
好,我们刚刚说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大家了解了解。
孙中山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他在1905年创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随后孙中山又将其概括成“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板书: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首先,“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解决的是民族独立问题,“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主张反满排满,推翻清朝统治。
第二是主张民族独立平等,推翻清政府这个民族压迫的朝廷,废除其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排满与反对封建政权相结合,把推翻清朝统治与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相结合,初步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目标,在当时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民族革命革的是满族贵族的命。
它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外部民族矛盾,列强对中国的压迫,而不是内部民族矛盾。
这是他的局限性。
其次,“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解决政治民主共和问题。
“创立民国”是要创立什么样的国家呢?“创立民国”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按照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实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
二是批驳保皇君主立宪的谬论,立誓推翻清王朝后,决不建立汉人的君主政体国家。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之以民主共和国,这代表了当时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但是,民权主义认为只要推翻体现封建帝制的恶劣政府清政府,民权主义就算完成了。
这就把民权主义简单化了,最后说“平均地权”,就是民生主义,解决社会民生问题。
孙中山希望通过“核定地价”的办法,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本主义的“土地国有制”。
这种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进而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实际上是难以实行的。
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总体上看,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并试图用革命手段予以解决。
它从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方面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因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但是,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学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之后,我们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分为爆发、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
(板书:经过——爆发、发展、高潮、结局)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1911 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鸣枪起义,武昌起义爆发。
(板书:武昌起义)经过一夜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革命军攻占武昌。
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
这场革命史称“辛亥革命”。
那同学们想一想: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建立政权,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便着手建立革命政权。
不久,资产阶级新政权——湖北军政府宣告成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非常迅猛。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
1911年底,他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最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为什么要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主要原因是虽然孙中山没有亲自领和参加武昌起义,但这次起义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影响下进行的,而且孙中山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临时约法》。
(板书:高潮——《临时约法》)大家来看一看《临时约法》都有哪些内容,再来想一想这些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临时约法》的内容,第一章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章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体现了自由平等的思想。
第三到六章规定了一系列国家权利的分工,比如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这与美国《1787宪法》非常相像,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有鲜明的革命性的民主性。
此外,《临时约法》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第五章,其中,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规定,内阁制中内阁总理对于临时大总统权力的制约规定等等,均明显具有维护共和制度的色彩和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目的。
但是,这部宪法后来没有发挥制定者设想的那种作用,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两年以后便废除了这部宪法。
(板书: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那么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个时候的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列强也以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外交孤立为手段为袁世凯撑腰,革命党人在面对这些外患的时候又遇到了内忧,那就是革命营垒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攻击革命党人,在这些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孙中山终于妥协了,保证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