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建成区人口
402.7 29.1 111.9 93.26
3498 999
440 40 130 96.64
3550 1200 135
520 55 168 99.02
10000 4000 165
446.7 43.9
490 49.8 210 101.9
507 51.5 224.7 100.3
上版规划基期
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年递增率(%)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 1994年底现状 130 12,7 3230 245,9 21:48:31
规划指标
2000年 270 17.7 5450 800 10:50:40 2010年 940 13.3 15000 2600 5:43:52
修编背景
合肥城市发展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安徽省建设“省 会 中心城市”的战略下,城市迅速发展,至2005年已全面突 破上轮总体规划的指标,规划修编迫在眉睫。
工作进程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已于2006年10 月完成成果编制。规划成果已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审 查,已上报国务院审查。
技术路线
• • • • 从外到内的战略指引 从上到下的分层控制 远近结合的阶段规划 全面衔接的城乡统筹
编制重点
• • • • •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10)实施评价
• “快速”——城市经济 社会快速增长;人口持 续高速增长,城市化水 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 规模快速扩张。 • “突破”——城市结构 模式突破;市区行政界 限突破;规划城市人口 规模与用地规模突破。 • “不足”——文化特色 不足;交通适应性改造 不足;公共服务与市政 服务不足;城乡协调发 展不足。
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
指导思想
• • • • • 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五个统筹 坚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前提 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共利益保障 突出合肥特色和比较优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 城镇体系构建与区域关系应对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城市交通适应性改造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100平方公里
125平方公里 150平方公里
• 合肥规划常常落后于城市建设速度,近年尤甚。 • 城市空间发展脉络:向东——向西南;三叶——大饼;单中 心——多中心组团。 • 城市建设拓展速度:78~94年约4~5平方公里/年,94~04年10 平方公里/年。 • 2000年以后,近期建设规划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000年
实际完成指标 369.16 18.99% 8505 313.5 10.0:44.0:46.0
2004年
现状 721.94 18.25% 16378
2005
现状 878.14 18.23% 18960 843
三产比重(亿元)
7.3:42.8: 49.0
6.2: 44.8: 49.0
全市总人口(万人) 城镇化水平(%) 建成区面积(k㎡) 人均用地面积(㎡/人)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编制时间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2年10月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9684 3207 224
6389 1975
8610 2889 206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9、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10、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1、生态与环境保护 12、市政基础设施 13、城市综合防灾 14、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 地 资 源 承 载 力 分 析
中 心 城 区 周 边 用 地 普 查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地形地貌条件分析:合肥城市地形基本为岗 冲起伏的丘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市区 除沿南淝河两侧有些洼地外,大部分地区高 于洪水位。城市建成区高程(吴淞零点)为 12~45米,少数沿河洼地高程为10~12米, 大蜀山海拔高程282米。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 北部和西部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规划建成区用地 50.7平方公里 60平方公里 77.7平方公里
91版总体规划
95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1995年(99年批准)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100万
135万 165万
土地资源承载力结论
在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850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可用于城市建设的用地约为450 平方公里。 需要与正在修编的土地利用规划密切协调。
环境质量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符合二级标准,优良率84%。 工业污染较轻,发展暂时不存在严重制约。
水环境:董铺水库有被污染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巢湖局部地区有富营养化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污水厂 处理效率不高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道:水体 污染严重,主要来源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景 观水体:污染呈现加重趋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