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教学设计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2月19日总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对比阅读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大家根据评语判断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知人论世南渡前: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南渡后: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三.《醉花阴》的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四.诵读,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诵读:要求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以期听课时解决解决。

五.鉴赏《醉花阴》诗歌总体基调是“愁”,那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作者“愁”的具体内容。

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

为什么?明确:“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可看出。

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那么就这种情感来说,诗人主要是借助了什么意象表露出来的呢?(一)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诗人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

黄花.西风是经常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诗人常利用这两个意象渲染氛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由此可知西风.黄花这两个意象一般都与凄凉萧索的意境相关。

总结:分析诗词时,只有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像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才能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鉴赏一首诗词,除准确把握意象意境外,对语言的品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先来看上片,上片开篇即用一“愁”字点明心情。

除此外,还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品“凉”——一语双关。

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

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这个字暗含了词人内心难以言说的情绪。

由此更加明确了愁的内容,就不仅是空泛的“愁绪”,而具体成相思而成的“寂寞之愁”品“廋”据说,李清照把这《醉花阴》寄给了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寄托自己子的一分相思之情。

赵明诚先是很感慨,赞叹,看了半天之后又生出几分惭愧来,再看一阵子,就惭愧之上生出一些嫉妒之心,怎么能老婆比我写得好呢?那不成,我现在好歹也是国家干部,在外做官,是不是?我也得写几首词,让老婆看看,在才情方面也绝不让巾帼,看看,人家是巾帼不让须眉,他只能须眉不让巾帼了。

痛下决心,请假不上班了,把自己关在小屋里边,三天三夜废寝忘食,在那儿编啊,编了五十首词。

编完了,赵明诚动了个坏脑筋,他就把那个李清照的《醉花阴》搀到他这五十首词里头,然后找他好朋友陆德夫,老陆,你来看看啊,最近我产生了一批作品,你给看看我这些作品怎么样,陆德夫也是个实在人,左看右看,说,老赵啊,说实话,就三句写得好。

那赵明诚问哪三句啊?“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是《醉花阴》末句。

那我们也来品品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先看这三句中哪句是重点?这句中哪个字是重点?明确:“廋”。

(结合全篇来品品这个“瘦”字的妙处。

)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

③内容上,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

词人因相思而成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这一“瘦”字恰是全词的“词眼”。

愁—凉—瘦三字前后呼应,情感一气贯穿,内容衔接紧密。

总结:诗人由愁生凉,满怀寂寞之意;因凉而形瘦,一片忧郁之情,由此可知,词人的愁是一种闺怨之愁,是因相思而致的寂寞忧郁。

课堂小结此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重阳佳节对丈夫的销魂噬骨之相思,情调凄婉而又含蓄蕴藉。

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及销魂噬骨的思夫之情。

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全词并默写。

2.完成《步步高》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词鉴赏的一般方法,从而学以致用。

由于学生在上节课就接触过李清照的作品,因此,在导入部分设置了对所学内容的简单回顾,使学生在产生亲切感的同时激发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着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对词中意象内涵的挖掘,把握词人的情感,赏析词作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逐步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含蓄.蕴藉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师生进行了充分的互动,课堂气氛轻松.活跃,预设的各教学环节全都得以在课堂时间内完成。

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与规范,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与课堂反应情况,对课堂节奏和教学内容进行适时.合理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

李清照的《声声慢》课型新授授课时间 2月26日总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了解李清照在早期和晚期作品的不同特点。

2.反复诵读,把握意象,抓住意境,体会词中情感,领悟婉约派词的风格。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重点抓住情感意味浓的字.词.句进行分析,体会词作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把握词人在创作《声声慢》时的社会背景及其心境,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情感体验 .对比阅读一.导入播放《月满西楼》,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破译李清照另一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二.解题慢指的是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

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

于是,这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人情感。

三.鉴赏《声声慢》既然我们抓住了一个“愁”字,那就以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思考两个问题:(1)正音;(2)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生齐读,正音。

(提示学生哪些字音该注意)(2)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你觉得体现愁绪的哪些层次感?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明确: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那些曾经失去的欢笑岁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明确: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用通俗的语言概括该是怎么样的情感?明确:这里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开头这句词定下了全诗悲苦愁绝的基调。

刚刚在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十四个字都连用什么词?(明确:叠词)如果我将此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好不好?(明确:不好,少了音韵美)李清照是运用韵律的高手,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诵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别有一番愁情。

(二)缘愁选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明确: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意象探究1.“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2.秋天大雁由北向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所以觉得大雁旧时相识,并且在一剪梅当中写过:“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尚且能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

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内心已是永远的绝望。

3.黄花就是菊花。

李清照看到黄花的凋落,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更是愁上加愁。

4.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

总结: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三)为何生愁的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

尾句点愁,简单直白,反而更觉其神妙。

但此时的“愁”与诗人写《一剪梅》的“愁”相比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作者为何而生愁?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可为“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到底命运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让时间告诉你答案吧!5.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渡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