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乡评课稿

故乡评课稿

《故乡》评课稿听了吴昊老师讲的《故乡》一课,我感想颇多。

吴老师的这节课亮点很多,我作如下评述,不当之处,权作一家之言.一、引题自然《故乡》是九(上)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吴老师以小说体裁的相关知识,并联系本单元内容及教学重点引题,既自然,又连贯,且知识性强。

二、教学思路清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的教学自然围绕三要素。

吴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引入之后,文学常识,字词教学,中心部分紧抓三要素,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的分析,把握了小说的主题,思路相当清晰、流畅,这种简洁的教学法,值得学习。

三、引导得法无论字词的教学,还是阅读理解的教学,吴老师都特别注重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启发他们的思路,教给他们答题的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堂语言精练尤其令我佩服的是,吴老师的课堂语言相当精练,整堂课几乎没有重复的讲解,也无赘言,而且用语准确生动,感染力强,足见其基本功之深厚,而这与平时孜孜不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五、板书工整,教态自然吴老师一笔刚劲有力的正楷板书让人羡慕,辅以平和自然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的肢体语言,与精彩的讲解相得益彰。

吴教师的分层作业法也值得我学习。

总之,吴老师的课使我获益匪浅。

评课稿李智慧2012、 1篇二:《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走进孔雀的故乡》评课稿——襄阳市第十二中学王妮今天我们欣赏了戴云云老师的一节综合课《走进孔雀的故乡》。

学生通过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乐曲的欣赏,竖笛吹奏,孔雀舞的学习,感知、了解和体验了孔雀故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民俗风情,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欣赏完戴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很容易发现以下几个亮点第一,戴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材处理把握全面到位。

这节综合课融合了对傣族民俗的认识,音乐欣赏、哼唱,竖笛吹奏以及孔雀舞的学习,可以说综合了我们音乐课所有的内容。

可见戴老师是一位音乐基本功非常全面的老师。

她把这些内容巧妙的设计到《走进孔雀的故乡》这一课里,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并学到最全面的傣族音乐知识。

第二,戴老师充分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中,她注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努力创设充满美感的课堂环境,采用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老师边唱边跳的表演,师生共同表演等,努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音乐活动的欲望,追求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第三,戴老师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和积淀。

整堂课中,无论是组织教学的语言,还是与学生的互动,她都非常注重音乐语言的规范性,准确与精炼。

第四,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很强。

说明了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教授与引导非常到位,与老师辛勤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

这堂课也存在个别值得商榷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的内容稍显繁多,如果能分成两课时来完成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那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会更深入。

总之,谢谢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节高水平的课,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

2015年4月篇三:语文评课稿《少年闰土》评课稿2012年6月15日在友好区第一小学聆听了苑立群老师所讲的《少年闰土》一课,这次教学采用了微格模式,时长为20分钟。

改变了以往一节课40分钟的形式,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展示出来。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苑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能注意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感知少年闰土这一形象,体会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理解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围绕这个目标,这堂展开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当家作主”。

一、重研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这节课,老师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以闰土的外貌为起点,以无穷无尽希奇的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课文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教学中,苑老师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读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启发点拨,引领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会“碰壁”,教师如果能在关键处一点,学生便会对疑难豁然开窍。

本堂课,苑老师的讲解不多,但都点拨在节骨眼上。

三、重情境教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注意创设合适的情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情景之中与作者、与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雪地捕鸟”时,苑老师先出示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

然后,让学生来做一做闰土是怎样捕鸟的。

学生通过一边做一边讲,对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

四、重课外拓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短短的课堂是不能把“阅读”这一语文课的“命脉”全面灌输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课堂引发开去,让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想象、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学会阅读。

这堂课的结尾苑老师让学生读读《故乡》的节选,让学生想象他们30年后见面的场景,激起了学生课后去读鲁迅名篇《故乡》的兴致。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因为时间比较紧,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充分阅读,可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

总之苑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得到升华,是一节比较成功的微格课。

值得我今后去学习。

篇四:《故乡》说课稿《故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故乡》,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它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2单元学会读书2中的第1篇课文。

篇小说。

《故乡》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

本文以“我”回故乡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揭示封建社会对人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新教材入选这篇小说,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描写方法的能力,品析文中富有内涵的语言,领悟文章内涵,从而获得人生真谛!第二点、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品味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本课文章较长,在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是本文教学重点;由于鲁迅文章语言晦涩精妙,所以理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和阅读写作能力。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自己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说教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合作探究法、辩论法、诵读法、幻灯片展示法、讲授法等。

四、说学法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我们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1)诵读法-熟悉文本,自主感知。

(2)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讨论法-合作研究,深入挖掘。

其中,我认为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集体讨论以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养成口齿清楚、态度大方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过程设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一组关于同学们故乡的图片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走进文本1.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思考本文的叙事线索,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1)通过小组讨论,划分层次,学生主动作答,交流意见。

(2) 教师进行准确讲解“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个经过。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及概括总结的能力,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2.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心灵。

回到课文,朗读描写闰土的部分,分析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主阅读,自主发言。

明确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言的变化,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教师简单分析杨二嫂的变化和“我”这个人物形象。

3.思考: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

此外,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反复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对人物形象获得初步体验,符合新课标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也突出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 第二课时:(一)探究学习1.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含注释)找依据,结合预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闰土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祸首。

2.品读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1)品读文章78——最后,理解作者的希望。

(通过小组辩论的方式)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味其深刻内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