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史前教育及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选择题1.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 B )。
(教育学统考2009年)A.“拉比”B.“古儒”C.“书吏”D.“教父”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2.通常,苏美尔和( A )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A. 巴比伦B. 印度C. 埃及D. 中国3.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已有两级。
其中的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 A )。
A. 读写B. 苏美尔文C. 文法D. 祈祷文A。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学校有两级。
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之外,还有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
4.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的是( D )。
A. 文士学校B. 职官学校C. 僧侣学校D. 宫廷学校5.古代埃及教育中,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 C ).A. 文士学校B. 职官学校C. 僧侣学校D. 宫廷学校僧侣学校(寺庙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6.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其教育的对象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学习( A )。
A. 《吠陀》经B. 苏美尔文C. 文法D. 祈祷文7.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言的是( A )。
A. 佛教教育B. 婆罗门教育C. 职官学校D. 宫廷学校佛教由释迦牟尼所创,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佛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
教学语言不用梵文而用地方语音,适应了平民学习的需要。
8.泥板书舍中教师被称为( C );“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 D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 A )。
A. 拉比B. 校父C. 专家D. 古儒苏美尔时期已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密切联系,由于泥板是学校的主要学校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在泥板书舍中,负责人称为“校父”,教师称为“专家”,助手称为“大兄长”,学生称为“校子”。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
希伯来的教师称为“拉比”。
二、简答题1.简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答: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第二,各国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特征。
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相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入不同的学校。
第三,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第五,各国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六,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第七,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
巴比伦、埃及及印度等均因异族入侵等原因导致历史中断,从而导致文化教育在本土的失传或断层。
而只有中国文化及其所哺育的教育源远而流长,这是中国教育史的独特之处和优异之处,也是其他东方文明古国的不及之处。
2.简述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之间的区别。
答:佛教是根植于婆罗门的宗教,讲因果轮回,但也有区别,表现在佛教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姓平等。
所以,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教育目的方面,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佛教教育的目的与其教义相同,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蔑视现实人生,通过修行,大彻大悟,追求涅柴及虚幻的来世。
在教育内容方面,《吠陀》为婆罗门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在公元前8世纪后,除《吠陀》,又增设了六科,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佛教教育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
在教育方法方面,婆罗门教育一开始是以家庭教育为主,公元前8世纪,出现了“古儒学校”,教学方法有所改进,体罚盛行,也采取恩威并施的方法;佛教教育将讲道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
在教学语言方面,婆罗门教育以艰深的梵文为教学用语;佛教教育以地方语言解说。
在女子教育方面,佛教比婆罗门教也要重视得多。
3.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试述学校类型主要有哪些及每类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什么?答:知识点:古代埃及的教育古埃及的学校教育较为发达,学校类型主要有:(1)宫廷学校所谓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
(2)僧侣学校(或称寺庙学校)僧侣学校是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
由于寺庙是古埃及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替法老办理天文、建筑等专业事务的机构,因此这类学校有很高的地位。
(3)职官学校(或称书吏学校)职官学校是训练一般的能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
(4)文士学校培养能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此类学校较前两种等级,招收人数较多,对出身限制稍宽,修业期限有长有短。
其教学内容分别是:宫廷学校的教学内容无法考证。
僧侣学校重视科学教育,教学及研究内容以较高级的天文学、数学、建筑学、水利学、医学及科学为主,培养能力优且水平高的人。
职官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往往以吏为师。
文士学校通常教授书写、计算、律令的知识,有的还教授数学、天文和地理之类。
其中书写最受重视,训诫是主要的书写内容。
第3章古希腊的教育一、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古希腊智者派所确立的“三艺”是( D )。
(教育学统考2008年)A. 音乐、修辞学、几何学B. 文法、辩证法、几何学C. 文法、修辞学、天文学D.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2.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D )。
A. 智育B. 美育C. 劳动教育D. 军事体育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3.“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A )。
A. 摔跤B. 游泳C. 射箭D. 骑马斯巴达的公民子女7~18岁,进入国家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4.在斯巴达,( D )岁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A. 15B.20C. 25D. 30斯巴达的公民子女20岁开始接受实战训练,30岁证实获得公民资格。
5.在雅典,( B )岁可以通过一定的仪式,成为正式公民。
A. 15B.20C. 25D. 30雅典公民子女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
到20岁,经过一定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6.“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 A ).A. 怀疑主义B. 主观主义C. 实证主义D. 绝对主义7.在古典时期,出现了一些由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创办了( A )。
A. “学园”B. 修辞学校C. 哲学学校D. 吕克昂在古典时期,出现了一些由著名学者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
如前309年(或前392),伊索克拉底创办的修辞学校;前387年,柏拉图创办的学园;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吕克昂。
8.公元前200年前后,( C )成为了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
A. 巴黎大学B. 伦敦大学C. 雅典大学D. 吕克昂希腊化时期真正得到明显发展的是高等教育机构。
雅典大学成为非常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和高等教育的中心,为传播希腊的文化、科学和学术做出来重要的贡献。
二、名词解释1. 智者【参考答案】所谓智者,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智者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促进社会流动。
同时,传播文法、修辞、哲学的内容,扩大了教育内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长达千年之久的“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确定下来的。
智者重视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把道德与政治的知识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统治者的教育。
2. 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参考答案】“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作“产婆术”(或助产术)。
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创造的一种教师与学生交谈、辩论的方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
这种方法是近代启发式教学法和现代发现法的萌芽。
3.亚里士多德【参考答案】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一生著述丰富,涉及多种领域,教育思想对西欧文艺复兴后1000多年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先后出现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流派思想都受到他的影响。
4.柏拉图【参考答案】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
培养了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的一大批学生,一生写作了大量著作,其中《理想国》、《法律篇》是他的代表作。
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立完整教育理论体系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西方社会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5. “七艺”【参考答案】七艺:是西方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三艺”和“四艺”组成,“三艺”是公元前5世纪智者派确立的教育内容,包括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四艺”是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倡导的教育内容,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
罗马帝国后期,七艺成为学校的主要课程,进入中世纪以后,七艺又被基督教接收过来,只是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充满了神学色彩。
三、辨析题1.雅典与斯巴达一样,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参考答案】错误。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
与斯巴达一样,雅典也非常重视教育。
但是,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 6至20岁青年的教育。
2.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参考答案】正确。
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被专门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他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成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
智者的出现使得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已开始职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