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讲课稿

孔子讲课稿

师;同学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思想令人怀想。

谁知道中国最有名的老师是谁?
生:孔子。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这个对中国文化有巨大影响的古代名人,你了解到了他的哪些生平、事迹?
生;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这些内容分别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可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生:故事1: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故事2:不喝“盗泉”水
生:故事3:谈“识人不易”
生;故事4:晚年读《周易》
第一个故事: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生:(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事要将心比心,自己所不愿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师;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自己这方面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生:
第二个故事:
师;为什么孔子口渴的厉害,却不喝一口“盗泉”里的水?盗是什么意
思?
生:盗,即盗窃,由此可看出孔子对偷盗行为的厌恶,认为“盗”不是君子之举,人要靠自己的劳动去获取。

生:“盗”是可耻的,因此对“盗泉里的水反感,不喝盗泉里的水。

] 第三个故事
师;谁愿意分角色朗读。

读出弟子的疑问,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

出示句子;(1)“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

师;指名读,再读,齐读
师;谁能说一下”“君子”“小人”分别指什么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可结合生活实际谈。

生:(“君子”指那些德行端正、品质高尚的人。

“小人”指那些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人。


(君子由于有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小人心中无德,穷困时自然不择手段,获取利益。


师:所以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继续看下一句话
出示;“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但眼睛不一定可信;我们依靠自己的内心,以为内心的判断一定正确,但内心不一定可靠。

你们一定要记住,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可启发学生体会如下两点:
①.孔子知错即改,有自我反省的勇气。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见其过而内自讼。

”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只有不断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才能不断提高品质,逐渐走向完美。

②.认识、了解一个人,如果仅从表面看到的现象和一时产生的感觉,去作出判断,常常会出现失误。

只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得出的判断才可靠、结论才正确。

推而广之,认识和了解一件事、一种物,也是这样的。


在理解、品味的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有关语句,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人实在不容易啊?
[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

]
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
[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
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抓住文中描写孔子的言语行为、神态心理的语句,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带着理解齐读。

第四个小故事:
边读边思考边勾画故事中关于孔子读书时的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词; 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
[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
三、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本文讲述了关于孔子的哪几个故事?你又学到了他什么思想呢?(推己及人,厌恶偷盗,安守节操,敢于自省,勤奋读书)四、拓展深化
诵读孔子名言。

五、总结拓展,作业布置。

1 作业:带着对孔子的称赞、敬佩的语文读全文。

板书:
21、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
不喝“盗泉”水——厌恶偷盗
谈君子与小人及识人不易——敢于自省
晚年读《周易》——学而不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