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教案【教学课题】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孔子与老子【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习的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孔子的思想的各个方面,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
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
本课的第一部分是本单元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图片、文字史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对孔子和老子思想进行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重难点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孔子的仁爱思想,体会道家的哲学思想,认识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学情分析】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岳麓版教材的体例,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已具备,这些为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条件。
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有所了解,但还没有深刻的体会。
通过探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预习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原因【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电影《孔子》片段,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导入新课】南怀瑾在《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一文中有这样的话“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中国文化的左膀右臂”的创始人——孔子与老子。
【新课学习】一、孔子及其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看图学史:展示图片(孔子图像、孔子周游列国图等),了解孔子的生平和历史地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其祖先是宋国贵族,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师问:如果我们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当读什么书?生答:《论语》,这部书保存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二)孔子的思想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礼”出现过75次。
)幻灯展示与“仁”和“礼”有关的材料,提出问题,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问题:阅读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仁”的本质和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仁,指仁爱,关爱别人。
要想做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孔子的仁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它不仅有强调对外的行善、治人,而且有向内自省和修炼的意义。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问题: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孔子的“礼”的含义,实现“礼”的手段?(礼是指周礼,是西周时期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仁”和“礼”是有什么内在关系?(“礼”是实现“仁”的手段)孔子关于“礼”的主张值得肯定吗?(孔子希望回到西周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维持贵贱有序,体现了其思想的保守的一面;但是,这一主张也有很大的积极性,因为它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身份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社会义务,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2.为政以德幻灯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问题:根据材料分析“为政以德”的含义。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
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
)3.鬼神观:重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记·表记》问题:阅读材料分析孔子的天命观。
(重视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体现了孔子务实的人生态度)4、孔子的教育思想幻灯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问题:概括材料反映了孔子在哪一方面的主张?(教学方法)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问题:概括材料反映了孔子在哪一方面的主张?(学习态度)材料三: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仁不让于师。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概括材料反映了孔子在哪一方面的主张?(学习方法)问题: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扩大教育范围;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整理六经,继承传统文化。
)(三)孔子的地位幻灯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孔子周游列国图材料二: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材料三:春秋时期形势图及铁器图问题:结合材料及课本知识回答,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及原因(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年代未受太多重视)材料一:西汉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至圣先师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清世祖至圣先师中华民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国民政府大成至圣先师材料二:孔子学院标示图截止2009年,孔子课堂设在28国共272个,其中,亚洲10国27个,非洲4国4个,欧洲7国34个,美洲6国205个,大洋洲1国2个。
——来自百度百科问题:从西汉以后,孔子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汉代大一统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的地位也日益上升,成为“圣人”)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兴办说明了什么问题?(孔子成为世界文化名人,影响扩大)过渡:幻灯片提供一段材料“细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自汉、唐开始,接下来宋、元、明、清的创建时期,都是如此。
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而在外面所标榜的,即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林语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儒道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也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理论来源;在第一框我们主要学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是怎样的呢?二、老子及其思想(一)老子其人幻灯片展示材料:孔子问道图,清源山老君岩图,《道德经》书影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简介老子及其著作(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人。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二)老子的思想幻灯片展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一:《老子》摘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治大国若烹小鲜。
材料二: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
问题:根据材料一和课本知识概括老子的思想(“道”的哲学概念;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和80年代里根的执政措施,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1980年,里根当选,当时的背景是,因为二战后运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胀”,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抬头。
里根执政,实行“三个少”的改革,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放松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减少税收,减少福利开支,政治无为的思想使美国经济迅速好转。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和他们的主张,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思想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名、兵等家各执一词,自成一派。
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的中国思想家们共同铸造了东方人的思想核心。
上网阅读评论孔子和老子的文章,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教学反思】1.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教师提供材料,设计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本课的主要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如何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在当今社会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不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整个社会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