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与老子教学案例

孔子与老子教学案例

《孔子与老子》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由于法治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

因此,日常教学中,在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下,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里,这是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引导其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教学过程】高中历史必修三【岳麓版】中的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老子被道家尊奉为鼻祖,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里,孕育着我国教育法的雏形。

本节内容包括两部分,分别介绍孔子与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众所周知,孔子与老子对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贡献巨大,而从本单元的主题——“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演变”出发,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孔子思想部分。

课前,安排同学们收集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要求同学们对二者的思想核心和特点进行归纳并模拟春秋时代孔子与老子的生活。

课前,我开始播放《三字经》,同学们就迅速的回到座位跟着朗读。

开始上课,《三字经》视频暂停,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教师说:《三字经》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等,它不仅属于汉民族,还有满文、蒙文译本;它不仅属于中国,还有英文、法文译本。

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在世界掀起热潮,成为儿童的必背读物。

同学们知道他的思想源头吗有同学说是儒家思想,有同学说是道家思想等,自然的切入主题(多媒体展示老子与孔子图片)。

随后,根据同学们收集的材料自行组队——孔子代表队和老子代表队(剩下的同学做适当调整,作为两支代表队争取的中间派),推选出组长代表本队阐述各自的思想。

假设我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你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主张被大多数人接受怎样让我们这些中间派站在你们一边孔子代表队说:我们曾经也是显耀的贵族,现在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都是统治者的任意刑杀、苛政所为,要让国家稳定,统治者在政治上应做到“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即”仁者爱人”。

老子代表队问:如何才能做到“仁”呢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

我说:哪位同学可以讲个历史故事来佐证“仁”和“礼”呢孔子代表队举“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一次,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一妇女在坟边痛哭。

询问之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害了,但她却不愿离开,因为这里没有苛政。

孔子感慨到:“苛政猛于虎也!”这个故事就是儒家思想“仁”在政治理论上的反映,要求“以德治民”,接着一位同学说:某天,鲁哀公请孔子进宫叙谈。

哀公请孔子吃桃子,边上还有一盘黍子。

孔子却恭敬地吃掉了黍子。

哀公笑道:“夫子,侍人送上来的黍子,是用来擦桃子上的毛的,不是吃的。


孔子正色地说:“主公啊,我不是不知道。

但是,黍米是五谷尊者,是帝王用来祭祀天地及宗庙中最上等的谷物,其地位是很高的。

但桃子地位是比较低贱的,祭祀时从不用。

用尊贵的东西去擦拭低贱的东西,是君子所不为的。

今天用五谷之长的黍米去擦拭低贱的桃子,臣以为这是违背周礼的。

故我不敢那样做。

”鲁哀公听了,大加赞赏地说:“夫子所言,真是妙极了。

”这些故事是课本中没有的,我感慨于同学们的用心,也被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所感动。

这时老子代表队抓住时机发言:这个思想具有保守性,是要维护没落贵族的利益,维护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恢复周礼。

孔子代表队怎么看经讨论后回答: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约束。

仁和礼是分不开的,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具备“仁”的内在品德,就会自觉地遵守“礼”。

讨论辩驳非常激烈,中间派在两派之间不停来回。

这时,我才真切的感觉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代表队反问,那你们觉得哪种方式治国更好老子代表队:我们是奴隶主贵族,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人口被兼并,更多的诸侯还在无休止的兼并,社会动荡。

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该回到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达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状况。

有些事情有“定数”,不要太过强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以,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

即统治者不改变自然规律并运用自然规律达到治理事物的成果。

孔子代表队:你这是消极避世。

老子代表队:你们的思想好,怎么当时的统治者不采纳,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呢孔子代表队: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当然不想实施“仁”,也不想维护“礼”,但周游列国时,广泛的宣传了儒家思想,很多学子投入师门。

这时,辩论场上突然出现久违的安静。

实际上,这是辩论达到了高峰,同学们的思考也进入更高的境界,我为这样的课堂喝彩,带头鼓掌,同学们也为自己鼓掌。

接着,我问:孔子有三千多弟子,他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哪些教育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孔子代表队:“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同学们在脑海里快速的收索语文课上学习的经典:生1: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生2:温故而知新。

生3: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生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
突然,有同学问:老师,孔子都说要“有教无类”,为什么有些大学招生有限制呢有些专业女生或残疾人不能填报我备课时只是想到和教育有关的几部法律法规,但没有考虑具体的问题。

但不能因为没有准备而搪塞学生,我诚实的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我没有准备好哪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这时,一个不爱发言的矮个子同学站起来:我想当飞行员,但身高不够,我想,是因为操作不便而限制;我想当警察,近视眼;接着,很多同学纷纷发表看法。

最后,我给大家推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让同学们借着这样的好奇感,课后多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学会尊重法律法规并用法律保护自己。

最后,两支代表队相互补充没有深入探讨的思想观点,深切感受到那个动荡的时代,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思想,随时代的变迁,主流思想通过不断的补充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和推广。

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分组、讨论、辩论、补充、反驳,老师点评、总结,在激烈的角逐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成功的。

同学们通过收集资料、讨论、辩论,做到论从史出;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思想文化。

2、老师的教学安排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上课时,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

3、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种主体性的发挥,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更多的要依靠教师角色的转换来实现。

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实现教学民主化的过程中,教师角色意识和观念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4、课堂教学的设计要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善于把握教学细节,调整教学状态,尤其在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时,不能武断压制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做到尊重学生与妥善处理问题、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附件1:
论文编号:
(由教研室统一按市、县编码编号)
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
2013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
征集评选登记表
(征文封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