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3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控制投票过程,就有可能控制投票结果
5.淘汰投票:要求每个投票者标明在M个候选方案
组成的名单中他认为最差的候选方案,把被最多投 票者认为最差的候选方案从名单上删掉,重复这个
过程直至只剩பைடு நூலகம்一个候选方案,该候选方案便是获
胜者。 6.数点投票(计分投票):每个投票者给每个选项 评分,总和分数最高的选项获胜。
3.独裁制决策体制的主要类型
(1)宗教领袖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这种类型
的典型; ( 2 )君主亲政型。海湾地区的君主制国家的决策 体制大都是君主亲政型; (3)军人独裁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军人 独裁政府成为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
第四节 现代公共决策方式
一、全体一致规则
1.内涵:谓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是指
定着决策体制“形状”的变化。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
度小,其纵向结构就呈尖型形态;管理层次少而管理 幅度大,其纵向结构就呈扁型形态。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2.横向结构 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 这种排列组合方式便是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中的决策组织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 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通常,横向结 构中的决策组织按决策权范围或功能来划分。如决策 组织可分为决策指挥部门、参谋咨询部门、执行部门、 监督反馈部门等。
投票悖论
假设有三个投票者(甲、已、丙)在三种备选方案(A 、B、C)中进行选择。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 甲:A>B>C 已:B>C>A 丙:C>A>B 情况I:在A、B的胜者中与C比较,则C被选中 情况II:在A、C的胜者中与B比较,则B被选中 情况III:在B、C的胜者中与A比较,则A被选中
第一节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
公共决策体制就是决策权力和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 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 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和活动程序。
公共决策组织及体制的构成因素可分解为以下内容:人、
财、物、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团体
2.形式 多数票制一般可分为简单多数和过半数 两种方式。简单多数指在多项方案中,哪一 个方案获取的赞同票多,哪一项就通过。由 于简单多数只能反映“小多数”人的意愿, 因此人们在实践中,逐渐选择能反映“大多 数”人意愿的过半数方式。
二、过半数规则
3.特征 优:效率高; 少数服从多数——决策过程中无需人人都投
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或智囊子系统, 它是由前述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 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咨询子系统集中专家们的集体智慧,运用科 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和其它 方面的咨询服务。
三、决策(断)子系统
决策(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
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决策子系统在整个公共决策系统中居于核 心地位,是公共决策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政策 的最终决定者,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二、议会制
1.议会制的决策模式
议会制普遍存在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
议会制起源于英国的“等级代表会议”。随着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进展,议会制在欧美国家得到了普及。 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基本模式是:首先由公民选出 自己认为能代表自己表达意愿的“代议士”(议员),
然后由其代表自己参加公共决策,维护自己的利益。
意识、组织目标、规章制度、技术、信息和组织设计。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组织理论认为,结构是使组织实现其目标
的基本管理工具,是组织躯体的骨架,它可表
现为工作分工的几何图式及其等级上的排列。
二、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1.纵向结构 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
这个排列组合方式便是决策体制的纵向结构。 在纵向结构中,层级越高,决策权限越大,决策 的法律效力也就越大。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变化决
第五,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一种代议民 主决策体制,但它充分吸收了现代民主决策体 制的各种优点,体现了现代民主决策体制的基 本精神,并且,它更考虑到我国政治制度的实 质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决策特点,从而克 服和避免了一般代议民主制的局限和缺点。因 此,人民代表大会制优于一般的民主决策体制。
一、全体一致规则
3.优劣——公平VS成本 优: 导向“帕累托最优”
劣: 成本过高 ;“策略行为”
二、多数规则
1.内涵。所谓多数规则,是指对于一项公 共选择方案,需要多数人的投票赞同方才通 过的规则。 多数规则在现代社会中是应用最广泛的 决策方式。既然全体一致规则因众人偏好的 差异而难于普遍应用,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 采用多数票制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公众的利益。
所有投票人都对某项公共选择的方案投赞成票,一
致同意的规则。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形成决
议时,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中、美、俄、英、法五
国一致同意。
《联合国宪章》:
第二十七条 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 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
票表决之
一、全体一致规则
2.特征 (1)决策人形式上都平等地享有决策权,任何一个 否决行动都对决策方案能否最终通过具有决定性的 意义; (2)全体一致性规则肯定导向达到“帕累托最优”, 所有决策人都能用自己的投票行为而获益,或者可 以说,决策人中至少没有人因此而利益受损。
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新西兰、以色列等;
(3)委员会——议会制。实行这一体制的国家主要是瑞士 联邦。
三、独裁制
1.现代世界中独裁制的残存
在当代世界,我们仍可在一些国家中看到独裁制
的痕迹,国家的决策权由君主或地位相当于君主甚
至超过君主的权威人物掌握,象海湾地区的君主制
国家以及非洲的军人专政国家就是这样。
赞成票,只要有多数的赞成票,决策方案就能通过;
劣:多数暴政; 社会偏好显示不准确; 投票悖论。
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1.过半数规则:选出得到超过半数票的第一位候选方案。 2.占多数规则:选出得到票数最多的第一位候选方案。 3.孔多塞标准:选出在运用过半数规则的成对比较选择 中击败所有人的候选方案。 4.博尔达计数:按照投票者的偏好秩序的排列来给M个 提案中的每一个打分,把所有投票者给每个提案的分数 分别加起来,宣布得最高分数的提案为获胜者。
四、作为一种决策方式的民主集中制的完善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 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下 的民主,在集中的前提下发扬民主,所以民主 集中制的重点在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包含着两 个基本过程,即“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来说,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
金钱收买;
施用权威——前提是权力作用对象对权威的认可, 并由此产生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三、决策权力
4.决策权力的运行和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决策权力本身需要不断地充实基础、补充能量,权 力运作才能长期维持。如利益集团利用经济手段对 权力持续的收买。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对于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多年来人们根
第三章 公共政策的决策体制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公共政策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和基本 了解中外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决策 熟悉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
类型;

机制;

本章要点: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因素、公共决策体 制的基本类型、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决策体制、 议会制的决策体制、独裁制的决策体制、公 共决策的方式(投票规则)的主要形式、过 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和作为表决方式的民主 集中制。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2.集权制和分权制
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决策机关,上级 机关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机关只能依上级指
令行事的决策体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
享有决策权,上级机关无权干预下级机关决策活动
的决策体制。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3.历史上出现的基本决策体制类型
在人类历史上,• 最高决策权的归属大致经历了
据不同的标准作出了不同的划分,较为常见的
是根据最高决策者的人数划分为首长制和委员 制,以及根据决策权力使用的特点划分为集权 制与分权制。
四、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1.首长制和委员制
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其特点是最
高决策权归某个人独掌;
委员制又称会议制,其特点是最高决策权
由两人以上的委员会议集体执掌。
一、信息子系统
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 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 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决策过程也就是信 息的流动与转换的过程;而信息原则是公共决 策的基本原则,信息是政策制定、执行、评估 和监控的依据;没有信息,这些活动就无法展 开。
二、咨询子系统
第三节 中外公共决策体制比较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
1.作为一种决策体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属于民主集中制决策体制的一种,它既同
“三权分立”基础上的西方议会制有本质差别,也不完全等同
于苏俄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苏维埃”制,它是一种具有中 国特色的决策体制。民主集中制在决策中要求采取集体决策而 不是个人决策,在集体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少数服从多 数”做出最终决策。
2.独裁制的特点
权威人物(君主、总统、宗教领袖、军队首脑) 并不首先由议会产生,也不由公民选举产生,而是 通过传统继承或政变等方式产生。国家就算设有议 会,也对权威人物没有制约作用。权威人物就是最 高决策者,国家一切大政方针政策皆需他的认可。 在独裁制中,有时最高决策者可能不是个人而是集 体,但决策集体仍然受权威人物意志的支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