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复习(2)

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1)谁来制定公共政策(主体);(2)对什么领域来进行规制(客体);(3)目的何为(价值取向);二、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2、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3、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的基础是不断的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

三、政策的分类1. 分配性的、调节的、自我调节性的和再分配性的政策2.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3. 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政策一、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2、公共性;3、价值性;4、前瞻性;5、层次性;6、动态性;(一)常态社会下的公共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3、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政府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分配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为追求效率而鼓励扩大差别;二是为消灭差别而牺牲效率;三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的特殊功能1、公共政策的稳定功能2、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功能3、公共政策促进社会革新功能政策系统的划分:一、信息子系统二、咨询子系统三、决断子系统四、执行子系统五、监控子系统第二章社会问题: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或至少令一部分人感到不满的状态。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1)社会福利(2)效率(3)公平3.社会问题的四要素(1)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

(2).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

(3).它们持续时间很长。

(4).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问题上也难以达成一致。

三、社会问题的解决途径1、社区(非正式部门)社区特点:非正式性•社区的功能:能够较好的解决社会基层问题。

2、三个正式部门(1)政府政府的特点:(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2)它有正式的机构或组织;(3)不以盈利为目的,更过的带有服务性;(4)通过自身所拥有的权力来开展管理活动。

(2)市场市场的特点:(1)主要是私人物品的提供者;(2)它也有正式的组织,如企业等;(3)市场中的私人组织提供物品和服务的目的俺就是为了获利;(4)自由交换是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主要手段;(3)第三部门,包括NGO、NPO以及一些志愿性的组织。

2、市场缺陷: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与效率的损失垄断主要是通过价格控制表现出来。

(2)公共物品和效率损失;公共物品的特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3)外部效应与效率的损失外部效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产生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而不从这种影响获利或承担成本。

外部效应一般分为:外部积极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4)信息不对称与效率的损失主要是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对于信息的掌握是有多少之分的。

获取信息多的个体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谋取利益,结果就损害了信息掌握比较少的个体利益。

2、政府的缺陷:政府失灵(1)作为一种加总社会中所有个体的意见途径,政府是不完美的;(2)政府的决策可能会被少数人左右,维护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利益。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搭便车”现象;二是政府的寻租现象;3)行政效率的低下一是行政机构的绩效往往难以评估,进而丧失其激励的功能;二是行政机构缺乏竞争也会致使其效率低下;三是行政机构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活力;(4)政府失灵的其他方面四、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1、第三部门优势(1)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区相比)(2)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小的垄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与政府相比)(3)第三部门对于个性化需求有较好的回应;(与政府相比)(4)其他方面的优势2、第三部门的缺陷:志愿失灵(1)单纯依靠第三部门是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公共产品或服务;(2)第三部门中所提供的志愿性服务呈现不平衡的分布;(3)第三部门中志愿组织受到捐助者的影响较大;(4)第三部门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能再人才的吸引上呈现出弱势而不利于其发展。

二、关于政府角色定位和公共政策作用范围的一些事实1、市场化趋势2、第三部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社区角色的变迁第三章公共政策系统分析1、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所谓公共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二、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1、经济环境2、政治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国际环境3、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1.纵向结构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这个排列组合方式便是决策体制的纵向结构。

在纵向结构中,层级越高,决策权限越大,决策的法律效力也就越大。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变化决定着决策体制“形状”的变化。

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其纵向结构就呈尖型形态;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其纵向结构就呈扁型形态。

2.横向结构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系,这种排列组合方式便是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中的决策组织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

通常,横向结构中的决策组织按决策权范围或功能来划分。

如决策组织可分为决策指挥部门、参谋咨询部门、执行部门、监督反馈部门等。

4、现代公共决策方式一、全体一致规则二、过半数规则三、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第四章政策工具公共政策工具的分类1、自愿性政策工具2.强制性工具强制性工具(Compulsory instruments)也称指导性工具,它借助国家或政府的权威及强制力,迫使目标团体及个人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为。

政府为实现其政策目标,可以通过选择管制、公共企业或官僚机构直接供给等手段或方式来履行其功能。

一、管制二、公共企业三、直接提供3.非强制性工具一、家庭和社区二、志愿者组织三、市场4. 混合工具一、信息和规劝二、补贴三、产权拍卖四、税收和使用者付费政策工具的选择:制执行实定现目目标运用政策工具标3、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政策目标❑工具的特性❑外部因素❑以前工具的影响❑意识形态第五章政策问题的建构分析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政策问题的主观性;(2)政策问题的人为性;(3)政策问题的动态性;(4)政策问题的系统性(三)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过失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两大类。

过失性问题产生于偏离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性行为。

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结构性问题是社会自身机构不合理所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如各种不平等现象和问题。

政策问题构建程序:政策问题的论证1、小论证:属于政策论证的最低层次,通常由政策分析人员来完成。

2、功能论证:通常是由负责制定政策的组织来负责,其任务就是在小论证的基础上将其论证的结果进行整合起来,从而确定政策问题的结构类型。

3、二级论证:二级论证通常由政府的决策机构来做出。

重点是讨论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实施成本、政策效果等问题。

4、一级论证:一级论证就是要确定该政策问题是否进入政府议程,是最高级论证。

(三)政策问题诊断的误差政策问题诊断误差的来源:•1、组织结构;•2、意识形态;•3、无知;•4、信息超载;•5、噪音干扰;•6、时间落差;•7、逃避问题;•8、隐蔽问题;•9、虚假问题;一项政策问题应当满足以下条件:第一,存在可以确认的客观情势。

“客观情势”是指出现和形成了某种客观事实,并且这一客观事实是可以直接观察的,是可以通过自然言语描述的,而且可以通过广泛的符号系统表述的。

第二,出现了强烈的公众诉求。

第三,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公共政策议程是由一程序构成的过程,是指社会公共问题进入由政策行动主体构成的政策子系统的范围并成为政府特别关注的、再深思熟虑后下决定要加以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

1、系统议程社会问题成为或达到公众议程的条件:一是该问题应该为公众所知晓;二是多数人认为必须要采取行动;三是公众普遍认为这个问题属于政府职权范围内的事务,应该受到政府的关注;2、正式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采取一定得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的一种政策议程。

公众议程一般比较抽象,仅仅只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而政府议程相对比较具体一些,目标明确,它是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一个阶段;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四种方式: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个体主动,政府只是有限介入思考:对于团体或个人认为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政府的介入为什么会有限呢?(1)政府基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2)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但没有权力去处理。

(3)政府知道问题存在,也有权力去处理,但无能力办理;(4)政府知道问题的存在,也有权力和能力处理,但不能马上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

2、政府主动介入和发现问题,社会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政府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四种情况:(1)社会上带有全局性的问题;(2)社会上一部分团体或个人无力请求政府的帮助,但他们又非常需要政府的帮助。

(3)占优势地位的群体或个人的不当行为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时。

(4)政府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主动发现问题。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这种作用的三种形式:(1)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的诉求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

(2)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与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完全相反或基本相反。

(3)政府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公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有共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这种形式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往往要么是公众先表达诉求,到达一定程度后,政府将其纳入政策议程中;要么就是政府主动将某一问题纳入政策议程中。

(三)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1、公民个人的作用;•2、利益集团的作用;•3、政治领袖的作用;•4、政府体制的作用;•5、大众传媒的作用;•6、专家学者的作用;•7、问题自身的作用(五)、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阻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有:•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不足;5、表达方式的失当第六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方案规划,指的是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方案评估、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在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确定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理性政策规划的基本步骤。

⏹1、确定目的。

⏹2、估计需要。

⏹3、确定目标。

⏹4、设计方案。

⏹5、评定后果。

⏹6、选定方案。

⏹7、设计执行。

⏹8、评估。

⏹9、回馈。

七、政策通过的形式。

政策通过表面上看可能是表决,也可能是某个人的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