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活动: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三: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活动:教育目的

【主题探究】
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教育目的内涵的理解体现在对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回答上,即“教育形成和培养怎样的人(包括这些人要干什么)、”与“谁来赋予教育形成和培养这样的人”,前者关涉“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即“素养”和“职司”,后者说明“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从教育目的的实现与否上,可分为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从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上,可分为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前者是成文规定的,后者是缄默的。

从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政府或社会团体提出的教育目的,个人提出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2、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

教育目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但是,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的,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受教育者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下获得发展,教育者也只能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1)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决定作用,同时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实现的;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因此,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