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评估现场环境安全与否、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心跳是否停止;轻轻摇动患者双肩,高声 呼唤:“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立即触摸颈动脉是否有
搏动,如没有,立即呼救。 “重呼轻拍”
启动急救系统 (EMSS)、找到AED 。 呼救EMS系统:地点、呼救电话、事件、人数、伤员情况、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治疗急性心跳骤停,防范心脏猝死 我们熟悉的心肺复苏和AED除颤仪就属于三级预防的急救范畴。当 遇到运动性猝死时,正确的急救流程是: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再 用AED除颤仪,同时等待救护车到来。
三、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军人预防运动性猝死,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 训练运动前排查风险。 2. 保证充分热身,尤其是冬季室外训练。 3. 做好夏季防中暑措施。 4. 不盲目提高运动强度、难度,要适量。。 5. 运动中有不适感需调整、休息。 6. 熟悉现场急救和心肺复苏。
无既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预防
开展运动性猝死防治的宣传教育,定期进行体检。心源性运动性猝 死检查指标主要包括个人史、家族史、物理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预防 措施
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预防 根据病情进行危险分级、制定相应干预措施、及时发现前驱症状。 运动性猝死发生前,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 感、头痛、气促、胃肠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驱症状。
运动性猝死职业分布
我国运动猝死的时段分布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和脑源性,其中心源性猝死更为多见, 约占60%~85%。常见于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儿 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等,有少数是主动脉破裂所致。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一)交感风暴
运动时心脏将动用储备力,心输出量能增加4~6倍。交感神经兴奋,内源性儿 茶酚胺的分泌可增加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大量儿茶酚胺使心脏不应期缩 短,心肌复极离散度加大,使心脏电活动出现不稳定而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引发 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医学称其为“交感风暴”,是引发猝死的最常见机制。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四)其他原因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 滥用药物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因素之一,滥用可卡因可引起冠状血管的痉
挛, 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此外还有嗜酒、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也可导致猝死。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不能说因为是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死亡的,就把死亡责任归咎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患者体位:将伤病员翻成仰卧姿势,放在坚硬的平面上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胸外按压
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双乳头与前正中线交界处。用 手指触到靠近施救者一侧的胸廓肋缘,手指向中线滑动到剑 突部位,取剑突上两横指,用一手掌跟置于两横指上方,置 胸骨正中,另一只手叠加之上,手指锁住,交叉抬起。
主动脉扩张 二尖瓣脱垂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40岁以下猝死人员的重要的原因
破裂死亡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特点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家 族遗传史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致流出道 梗阻,心室排血受阻
运动员猝死常见原因
三、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尽管运动性猝死是威胁生命安全的 “杀手”,但并非不可防范。 目前医学生普遍对运动性猝死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运动性猝死: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
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
………….. ……
6小时,有的专家认为2小时内 突然性 (Rapidly)
特点
意外性 (Unexpectedly)
不可预见性
之前没有明显症状,但有潜在的病因 自然性 (Natural Death)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
(二)流行病学
年轻
2004年10月18日北京交通大学 大学生刘红斌马拉松赛中猝死, 年仅26岁。
运动中的急死都是运动性猝死吗?
2006多哈亚运会马术比赛中韩国运动员金亨七坠马死亡。
01 概念及流行病学
目录 04
02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03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现场心肺复苏(CPR)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
(一)概念及特点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二)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或运动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 血缺氧,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
心肌血液的“求”增加
供求之间矛盾导致心电不稳定
心肌血液的“供”不能增加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三)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 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运动性猝死案例
2007年8月28日西班牙新星国脚安东
运动 尼奥-普埃尔塔在比赛中发生猝死,年
仅22岁。
共性 急性死亡
俄罗斯冰上王子格林科夫和冰上公主 戈尔捷耶娃结为伉俪时。不幸4年后, 1995年11月28日,28岁的格林科夫 却在比赛的冰场上倒在了24岁妻子戈 尔捷耶娃的怀中,整个世界都不敢相 信这是真的。
三、运动性猝死的预防及救治
心血管急救(ECC)系统——“生存链”
4
全面高级生命支持
3 早期电除颤
2
及时有效现场CPR
1 识别心脏骤停启动急救系统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时间就是生命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救治核心。
心跳呼吸骤停1分钟内----复苏成功率接近100%
按压-通气比 (置入高级气道前) 通气:非专业或不熟练时 使用高级气道(医务人员)
除颤
C→A→B >100次/分
>5cm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 仰头提颏法(医务人员怀疑外伤:推举下颌)
30:2
单纯胸外按压 呼吸:10-12次/分;与胸外按压不同步
大约每次呼吸1s;明显胸廓隆起 尽快连接并使用AED;尽可能缩短电击前后的胸外按压中断;每次电击
吹气量700—1100毫升(吹气时,观察病人 胸廓,避免过度通气)。
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 急救者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呈密封状。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内容 识别
建议 无反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仅仅是喘息)
10s内未扪及脉搏(医务人员)
心肺复苏程序 按压速率 按压幅度 胸廓回弹 气道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垂 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重力进行按压。频率:至少100次/ 分;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按压-通气比值:30:2。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为确保有效按压
患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 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按压的方向与胸骨垂直。 对正常体型的患者,按压幅度至少5cm。 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放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
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 伤病员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 恢复;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终止心肺复苏的指征
➢ 已正确进行CPR30分钟以上仍无心电曲线的心电图表现,且无脉搏搏 动。
➢ 出现脑死亡的表现:(1)深度昏迷,对任何刺激无反 应(2)自主 呼吸持续停止(3)瞳孔散大(4)所有脑干反射全部或大部消失(包 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睫脊反射)。
性别差异明显,男性/女性=9.3/1 年龄分布呈“马鞍型”我国运动猝死以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段的运动 猝死案例较多,占90.29%,参与运动较多导致?
我国猝死人群中年龄分布情况
各年龄段体育锻炼参与结构比
一、概念及流行病学
职业分布以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学生是猝死主体占50%左右。 与运动强度、运动量、竞争性相关,运动猝死易发项目依次为跑步(33. 98%)、 足球(10. 68%)、篮球(8. 74%)。 清晨是猝死高峰时期。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
运动性猝死
40岁以上猝死人员的最主要的原因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
遗传性心律失常,无器 质性心脏病
特点 运动或激动时
双向多形性室速,可转为室 颤导致猝死
导致青少年运动性猝死常见疾病
二、运动性猝死的病因
Marfan氏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点
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典型体征
后立即从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重新评价:
➢ 单人:5个按压/通气周期(约2min)后,再次检查和评 价,如仍 无循环体征,立即重新进行CPR。
➢ 双人:一人行胸部按压,另一人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并进行人工通 气,同时监测颈动脉搏动,评价按压效果。如果有2名或更多急救者 在场,应每2min应更换按压者,避免因劳累降低按压效果。
4分钟内----约50% 4~6分钟开始----10% 超过6分钟开始----约4%
争分夺秒
黄金4分钟
10分钟以上----几乎无存活的可能
心肺复苏开始得越早,成功率越高。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1、判断情况 2、拔打急救电话 3、患者的体位
CPR
4、胸外按压 5、开放气道 6、人工呼吸
仰头-抬颏法: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部,用力 使头部后仰,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分向上抬颏。使 下颌尖、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托颌法(外伤时)。
仰头-抬颏法
托颌法
四、现场心肺复苏(CPR)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捏鼻子→口对口→ “正常”吸气→ 缓慢吹气(1秒以上),胸廓明显抬起,8-10次/分 →松口、松鼻→气体呼出,胸廓回落吹气时间为1 秒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