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庆的历史古迹考察报告
在当今火热的皖江开发开放中,皖西南大地上皖河静静地流淌,显得格外冷清。
遥想当年可不是这样,在近代及其以前,皖河流域是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古老的潜山梅城镇(古称舒州)到古皖口,再到安庆城,政治、经济中心从皖河中游到皖河下游。
皖河水道不仅是经济纽带更是文化纽带,皖河流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济盛,文物丰富。
唐宋时期即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蚕丝、茶叶、生漆、桐油、竹木器等多经此运销外地;明清之际,徽商云聚,商业繁荣,手工业发达。
时至今日皖河两岸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遗迹和传说众多。
对安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完全可以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动力和资源,文化名城完全可以通过保护性的开发,创造新的辉煌。
特别是经济形象一体化下,丰富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将成为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在过去的黄金周里,很多朋友都说安庆没有地方玩,可是真正有旅游价值和资源的地方却没有有效的组织和开发好,这让人心酸。
安庆的那历史古迹在上个世纪文革时期和八九十年代遭到了严重打击。
安庆是老省会,到解放初期,还留存大量古建筑,但后来经过了两次大劫难,一次是文革,一批古建筑被毁,最典型的是迎江寺、振风塔内的大小菩萨和倒扒狮、钱牌楼的古牌坊等被砸;另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城改造,许多幸存的古建筑被毁,最珍贵的是一中内的安徽试院和陈独秀故居等。
但是就在今年2011年7月7日,位于市双井街的海军安庆医院肿瘤科办公楼发生火灾。
据了解,这栋起火的大楼已有百年历史,是省文保单位安庆同仁医院旧址,也是安庆保存较好的一处西洋建筑。
早先位于安庆市玉虹街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墙墙头的一些砖块已被拆下,成为附近小区居民晾晒衣被和腊货的辅助物。
”如此开发保护真实历史之痛。
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安庆国际化、现代化建设的速度也是日新月异。
作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城市,如何在加快其现代化、重文化的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古迹既保护、完善,又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精髓是当前各级政府应该注意的现实问题。
如何在国际化、城市文化大力挖掘的现在,更好的发挥和突出城市的个性文化,如何将全国第103个历史文化城市真正给市民带来切实的感受才是最紧迫的问题。
这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安庆政府终于认识到了保护的必要。
“受伤”的古城墙在遭到毁灭后终于得到了修复。
更好的例子是1月4日的《安庆晚报》的报道:由于原安庆卫校的旧址被市发投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成住宅小区,而开发商欲将“百花亭”改名为“百花庭”,一些市民闻讯后纷纷表示反对,后在有关部门的干涉下,具有悠久历史的“百花亭”之名终被保存了下来。
这可以被看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典范,其释放出的积极意义非同小可。
2011年5月27日上午,安庆市文物局领导偕同我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前往山口、海口两个乡镇,对我区内文物古迹进行立碑保护。
行动组先后走访了山口乡皖口古战壕、皖口古城遗址、皖口古井、“杀尽汉奸”石刻和海口镇渡江烈士墓,对这5处文物古迹分别立碑予以保护。
通过立碑可以让更多到安庆的外地游客了解安庆曾经有过的文化辉煌,从而增强更多的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
而近年来,国家、省、市、区政府都在不同程度拔款修缮、挖掘、整理安庆历史文化古迹,并在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其中包括四中内的明伦堂、一中内的省党址、北门拐过头小巷内的安庆党部、正在保护的大观这一条街、正在修缮的谯楼等等等等,安庆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正在把安庆建成集现代化城市风情与历史古城风貌相融合的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特色的城区。
但是关于安庆有些地方长年一把锁关闭大门的做法,的确值得商榷。
特意点到二处历史文化景点,第一是清真寺等的探花第,第二是近圣等的张恨水故居。
安庆这古老城市终于在历史古迹的保护上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为此建议政府保护古建筑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严格责任制,古建筑所在的单位应该签订责任状,古建筑若有差池应该问责;被私人占住的古建筑,应该根据住户的经济情况,争取住户所在单位配合,逐步迁出古建筑,然后纳入修缮计划。
第二,古建筑维护资金不足是个瓶颈问题,我建议除了财政增加文保经费之外,可以向利润丰厚的房地产等行业适当收取“文保附加费”,同时还可以在不违背文物法的前提下,用“领养古建筑”、“出售短期冠名权”、“转让短期经营权”等方法获得资金修缮古建筑。
第三,再进行一次全市性古建筑普查,并登记造册,社居委要及时监控辖内古建筑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反映,文物、消防和房屋鉴定部门应该定期“看望”古建筑,特别在自然灾害前后一定要去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处理。
当然,最关键的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不能认为保护古建筑仅仅是文物部门的事,也不能认为古建筑是所属单位的事,更不能认为古建筑没有保护的必要,不妨一拆了之。
要做好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当前特别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只重视物资环境的改善,而忽视文化内涵的建设,大拆大建,造成具有历史悠久的街道和胡同、房屋被破坏,建筑物拆毁,一片片文化遗产销声匿迹。
安庆四方城就是这一印证,其实对于任何一所城市,它的建筑风格,它的历史依存、它的文化古迹都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
只有尊重城市的历史,善待城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很好的保护,才能不会在城市建设中失去自己的个性,才能谈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因此作为城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要树立发展理念,树立开发是政绩,保护同样也是政绩,对历史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当前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积极文化的嫁接,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特征。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全体干群都要有这样的共识:古建筑是安庆的传家之宝也是镇家之宝,大家都有保护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