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 • • •
应用指征
• 辅助脱机(序贯撤机)或拔管后的呼吸衰 竭加重 • 哮喘 •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 胸廓疾病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呼吸康复治疗(重症COPD稳定期)
绝对禁忌证
(1)心跳呼吸停止 (2)自主呼吸微弱、昏迷 (3)误吸可能性高 (4)合并其它器官功能衰竭(血流动力学不 稳定、消化道大出血/穿孔、严重脑部 疾病等) (5)面部创伤/术后/畸形 (6)不合作
OSAHS正压通气适应证
(1)OSAHS,特别是AHI在20次几以上者 (2)严重打鼾 (3)白天嗜睡而诊断不明者可进行试验性治疗 (4)OSAH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者,即 “重叠综合征” (5)OSAHS合并夜间哮喘。
OSAHS慎用正压通气
(1)胸部x线或CT检查发现肺大疱 (2)气胸或纵隔气肿 (3)血压明显降低(血压低于90/60mmHg),或休克 时 (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不稳定者 (5)脑脊液漏、颅脑外伤或颅内积气 (6)急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感染未控制时
无创通气的历史
2、有创正压通气的普及 • 1960年以前,有创正压通气主要用于麻 醉方面。 • 1952年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出现脊韵灰 质炎大流行,用麻醉机代替躯体负压呼吸 机治疗,明显降低临床死亡率。此后,有 创机械通气被广泛应用,成为重症呼吸衰 竭患者的标准性治疗手段。
无创通气的历史
3、无创正压通气的出现,无创通气得到复兴
相对禁忌证
①气道分泌物多≥痰障碍 ②严重感染 ③极度紧张 ④严重低氧血症(PaO₂<45mmHg/严重 酸中毒(pH≤7.20)
相对禁忌证
⑤近期上腹部手术后(尤其是需要严格胃肠 减压者) ⑥严重肥胖 ⑦上气道机械性阻塞。 以上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有比较好 的监护条件和经验丰富的单位,在严密 观察的前提下,可以作为探索性应用于 有相对禁忌证的患者。
• 有创机械通气多限于病情危重的急性呼吸衰竭或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者。
• 部分患者存在需机械通气但因有创机械通气的特 有人机连接方式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如:疾病早 中期尚不能接受建立人工气道时;神经肌肉疾病、 COPD等所致的慢性呼吸衰竭。 • 睡眠医学的发展,治疗OSAS,有创机械通气无 法发挥其有效作用。
注意方面
1 . 病人的教育:与插管通气不同,需要病人的合作和 强调病人的舒适感,所以要向病人讲述治疗的目的(缓 解症状、帮助康复)以及连接和拆除的方法,指导病人 有规律地放松呼吸,消除恐惧心理,使病人能够配合 和适应;也有利于紧急情况下(如:咳嗽、吐痰或呕吐 时)患者能够迅速拆除连接,提高安全性依从性。 2.试用和适应连接方法:通常轻症的患者可先试用鼻罩、 鼻囊管或接口器,比较严重的呼吸衰竭者多数需要面 罩通气。在吸氧状态下将面罩或接口器连接稳 固舒适后,再连接呼吸机管道。千万不能将呼吸机管 道与接口器连接后再接到病人,使病人在连接过程中 由于漏气而感到明显的不适。
呼吸机的选择
• 理论上讲,用于有创正压通气的呼吸机均可 用于NIPPV。 • 常规的呼吸机漏气的补偿能力差,甚至有可 能在漏气较大时导致呼吸机不正常工作。 • 目前有不少专用于NIPPV的呼吸机。其设 计的特点是高流量低压力系统,对漏气的补 偿能力比较好,适合于NIPPV。其缺点是 监护和报警系统不够完善,但在近年来这方 面的功能有所改进。其价格较低廉,使用筒 便和体积小,容易搬动,逐渐成为最常用于 NIPPV的呼吸机。
无创通气的历史
4、20世纪8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Sullivan 教授首次报道了CPAP成功治疗OSAS被认为 是无创通气复兴的标志。 • BiPAP呼吸机应用日趋广泛,适应症扩展到目 前的各种原因所致的早中期急慢性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及营养不良所致的呼吸肌无力等。 • 至此,无创正压通气(NIPPV)成为近几年呼吸 内科在临床上最受关注的治疗方法之一。
CPAP治疗OSAHS
• 压力的调定:设定合适的CPAP压力水平是保 证疗效的关键。理想的压力水平是指能够防止 在各睡眠期及各种体位睡眠时出现的呼吸暂停 所需的最低压力水平,同时这一压力值还能消 除打鼾,并保持整夜睡眠中的血氧饱和度在正 常水平(>90%),并能为患者所接受。 • 如用AutoCPAP压力调定,选择90%-95% 可信限的压力水平。
NIPPV的通气模式
• PSV 除有定压型模式的优点外,尚有比较 完善的自主呼吸特点。 • ①压力为方波,不存在屏气时间,压力和 气流量在肺内分布更均匀。 • ②自主呼,段作用于整个呼吸周期.提高 胸腔负压,显著降低平均气道压。 • ③吸气的触发、维持、吸呼气的转换由自 主呼吸决定,故有良好的人机配合。
注意方面
3.辅助通气的适应和调节:辅助通气必须从持 续气道内正压(CPAP)或低压力水平开始。通 常吸气相压力从4~8 cmH20、呼气相压力 从2—3cmH20 开始,经过5—20分钟逐渐 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 4.密切监测:通过密切的综合临床监测,判断 疗效,发现治疗过程中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不 良反应,及时处理和调整,是提高病人的耐受 性和疗效的重要因素。
无创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
前 言
• 无创通气与有创通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机 连接方式,前者无需建立人工气道,后者建立 人工气道。 • 广义的无创通气包括:无创正压通气、体外负 压通气、高频通气、胸壁震荡通气、体外膈肌 起搏等。 • 而近十几年所说的无创通气主要是指无创正压 通气(NIPPV),是以经鼻或口鼻面罩实现人— 机连接,从而达到机械通气的目的,此技术被 认为是近十年来机械通气领域的重要进展,是 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首选方法。
NIPPV的常用通气参数
按照病人的具体情况来调节。辅助通 气的压力必须从低水平开始。通常吸气 相压力从4--8cmH20、呼气相压力从 2--3cmH20开始,经过5~20分钟逐 渐增加到合适的治疗水平。
NIPPV的常用通气参数
• • • • • • 潮气量7--15ml/Kg 呼吸频率16--30次/分 吸气流量递减型,足够可变,峰值 吸气时间0.8~1.2秒 吸气压力10—25cmH20 呼气压力(PEEP) 3—5cmH20
CPAP治疗OSAHS
①初始压力的设定:可以从较低的压力开始,如46cmH20,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②CPAP压力的调定/临床观察 有鼾声或呼吸不规律,或血氧监测有血氧饱和度 下降、睡眠监测中发现呼吸暂停时,将CPAP压力上 调O.5-1.OcmH20;鼾声或呼吸暂停消失,血 氧饱和度平稳后,保持CPAP压力或下调O.51.OcmH20,观察临床情况及血氧监测,反复此 过程以获得最佳CPAP压力。有条件的单位可应用自 动调定压力的CPAP(AutoCPAP)进行压力调定。
开展NIPPV的基础条件
1.人员培训:掌握使用的适应证、工作程序、监 测疗效判断以及不良反应的防治等。 2.合适的工作地点:开始应用需有专人负责治疗 和监护。病情改善后,可以无人监护。在昔通病 房治疗,必须对医护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 3.改善设备:采用的连接方法对疗效有一定的影 响,争取逐步完善设备。 4.认识NIPPV与有创通气的区别,具有监护和紧 急插管的条件,当治疗失败后,改为插管人工通 气,以免延误治疗的时机。
无创通气的历史
• 回顾机械通气的历史,其过程是从有创 到无创(体外负压箱式呼吸机)再回到有 刨,最终进入有创与无创(N1PPV)共存 的时代。有创与无创通气各有其不同的 适应证,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不是对 立的,因此也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应用指征
文献报道NIPPV应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 呼吸衰竭。主要应用于较轻的呼吸衰竭 的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 І型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 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手术后呼吸衰竭 神经肌肉疾病
NIPPV的通气模式
(2)BiPAP 有不同通气模式,满足从指 令到间歇指令和自主呼吸的不同需安; 不仅允许自主呼吸间断出现,也允许在 两个压力水平下持续存在,从而克服了 传统机械通气时,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 不能并存的特点,提高人机配合程度, 避免人机对抗。可取代传统的定压辅助 /控制通气和间歇指令通气。
无创性正压通气(NIPPV)在COPD加重 期的选用标准
(至少符合其中2项) 1. 中至重度呼吸困难,伴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并出现胸腹矛盾运动 2. 中至重度酸中毒(PH7.30~7.35)和高碳酸 血症(PaCO2 45~60mmHg) 3. 呼吸频率>25次/min
无创性正压通气在COPD加重期的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呼吸抑制或停止
2.心血管系统功能不稳定(低血压.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 3.嗜睡,神志障碍及不合作者
4.易误吸者(吞咽反射异常,严重上消化道
出血)
无创性正压通气在COPD加重期的排除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5.痰液粘稠或有大量气道分泌物
6 . 近期曾行面部或 胃食道手来自 7.极度肥胖 8.严重的胃肠胀气
稳定期COPD患者长期应用指征
1、有疲劳、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 2、气体交换障碍 PaC02≥55mmHg或 50mmHg<PaC02≤54mmHg伴 Sa02<88%且持续时间>10%总监测时间 (无论吸氧与否) 3、其他治疗效果不佳 最大量支气管扩张 剂和/ 或激素、氧疗 4、合并中重度OSA
NIPPV的通气模式
• 近期亦有试用一些新的通气模式NIPPV模式 治疗。主要的目的是保留PSV的良好同步性 的同时,增加通气量的保证。这些通气模式 包括有压力调控容量转换(PRVC)和压力增 强通气(PAV)。 • 另一种新的辅助通气模式:按比例辅助通气 (ProportionalAssistedVentilation), 亦很受重视,但是目前尚缺乏系统的临床研 究资料。
无创通气的历史
1、躯体负压呼吸机的时代 • 最早的无创通气是1838年躯体负压呼吸机, 一种负压箱式呼吸机。 • 1928年,波士顿医生PhilipDrinker发明了 第一台电动躯体负压呼吸机,当时被称作为 “铁肺”。 • 20世纪30--60年代躯体负压呼吸机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但存在着很多难以克服的弱点。 (无法解决气道护理的,气道分泌物多排除, 气管切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