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程地质3.1总体地质概述茂名市电白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地点为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岭门镇、观珠镇、林头镇和小良镇等镇,分别位于茂名市电白区的马踏镇新村水库边沿、岭门镇龙头岭水库附近、观珠镇九仔山水库附近、林头镇卖鸡子水库附近、小良镇菠萝山水库附近。
故本工程地质情况直接引用5个水库地质报告。
3.1.1马踏镇松塘片区地质情况(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库区位于丘陵地带。
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
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3层,分述如下:1、坝体土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①填筑土:红褐、褐灰、灰黄色等,稍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中等,均匀性稍差。
组份以粉质粘土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局部由砂质粘性土混少量强风化岩块组成。
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揭露层厚4.80~8.8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4次,校正击数N=6.3~7.7击,平均6.8击。
取原状土样1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8.6%、天然密度ρ0=1.81 g/cm3、孔隙比e0=0.760、液性指数I L=0.06、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20.5°。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00kPa。
2、坝基岩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②粉质粘土:褐灰、青灰色,湿,可塑,韧性度良好。
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
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3.70~5.70m,层顶埋深4.80~8.80m,层顶标高-4.80~-8.80m 。
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5.0~5.6击,平均5.3击。
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18.8%、天然密度ρ0=1.84 g/cm3、孔隙比e0=0.730、液性指数I L=0.14、粘聚力C=22 kPa、内摩擦角φ=16.0°。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00kPa。
第四系残积层(Q el)——③砂质粘性土:灰黄、褐灰、青灰色等,湿,可塑,韧性度中等。
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
该层各孔均见及,尚未揭穿,揭露层厚 4.00~6.70m,层顶埋深8.50~14.30m,层顶标高-8.50~-14.30m 。
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6.5~8.9击,平均7.4击。
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19.0%、天然密度ρ0=1.74 g/cm3、孔隙比e0=0.837、液性指数I L=0.20、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18.3°。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40kPa。
3.1.2岭门镇新丰片区地质情况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库区位于台地及残丘地带。
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
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一)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4层,分述如下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①填筑土:灰黄、红褐色等,稍湿~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良好,均匀性稍差。
组份为砂质粉质粘土,局部含较多强风化岩块。
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揭露层厚7.30~9.0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5次,校正击数N=2.7~4.9击,平均3.9击。
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28.2%、天然密度ρ0=1.78 g/cm3、孔隙比e0=0.945、液性指数I L=0.38、粘聚力C=20 kPa、内摩擦角φ=13.5°。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90kPa。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②粉质粘土:灰褐、灰黄色等,湿,可塑为主,局部软塑,韧性度良好。
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
该层于ZK1、ZK2孔均见及,层厚0.70~3.20m,层顶埋深8.60~9.00m,层顶标高-8.60~-9.00m 。
作标贯2次,校正击数N=3.3~13.4击,平均8.3击。
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3.7%、天然密度ρ=1.83 g/cm3、孔隙比e0=0.984、液性指数I L=0.57、粘聚力C=19 kPa、0内摩擦角φ=14.4°。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10kPa。
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 r3)——③强风化混合花岗岩:褐灰、灰黄色,岩芯呈半岩半土状为主,局部上部呈坚硬土状,岩块大部份用手可折断。
原岩粗粒花岗结构清晰。
该层于ZK1、ZK2孔揭露,部份孔尚未揭穿,揭露层厚2.10~8.20m,层顶埋深9.30~12.20m,层顶标高-9.30~-12.20m。
作标贯1次,校正击数N=44.1击。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500kPa。
④中风化混合花岗岩:浅灰、黄白色,岩芯呈块状或短柱状,表面粗糙,岩块击打难破碎,岩体节理裂隙发育,且多被泥质物充填,胶结一般。
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以长石、石英为主,少量云母。
该层于ZK1、ZK3孔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层厚3.40~6.20m,层顶埋深7.30~11.40m,层顶标高-7.30~-11.40m 。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500kPa。
3.1.3林头尖阁山片区地质情况(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库区位于丘陵地带。
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
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3层,分述如下:1、坝体土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①填筑土:黄褐、暗黄色等,稍湿~湿,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中等,均匀性较差。
组份为砂质粘性土,以细粒土为主,含砂粒及角砾。
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层厚2.50~4.3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3次,校正击数N=3.8~5.8击,平均4.7击。
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3.8%、天然密度ρ0=1.81g/cm3、孔隙比e0=0.869、液性指数I L=0.42、粘聚力C=18.3 kPa、内摩擦角φ=14.8°。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90kPa。
2、坝基岩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②粉质粘土:灰黄、灰白间紫红色等,湿,可塑,韧性度良好。
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
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2.70~3.10m,层顶埋深2.50~4.30 m,层顶标高-4.30~-2.50m 。
作标贯3次,校正击数N=4.5~5.3击,平均4.8击。
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7.9%、天然密度ρ=1.80g/cm3、孔隙比e0=1.037、液性指数I L=0.62、粘聚力C=17.5kPa、内摩擦角φ=12.8°。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10kPa。
第四系残积层(Q el)③砂质粘性土:褐红、黄褐色等,湿,可塑~硬塑,以可塑为主,局部硬塑,韧性度中等。
以粉、粘粒为主,含砂粒及角砾,砂粒及角砾分布欠均匀,局部含量较多,呈小团状产出。
该层各孔均有揭露,尚未揭穿,揭露层厚7.40~7.50m,层顶埋深5.60~7.00m,层顶标高-7.00~-5.60m 。
作标贯5次,校正击数N=7.5~10.6击,平均8.9击。
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20.4%、天然密度ρ0=1.92 g/cm3、孔隙比e0=0.669、液性指数I L=0.33、粘聚力C=18.9 kPa、内摩擦角φ=19.7°。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50kPa。
3.1.4 观珠镇新华片区地质情况(一)地形地貌及地质、地震概况库区位于丘陵地带。
区域地层岩性为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上覆坡残积层较发育,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沿低洼地段稍发育。
勘察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本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区,小型水利工程可按该烈度进行设防。
(二)岩土层工程地质特征经钻探揭露,坝址岩土层自上而下共分4层,分述如下:1、坝体土层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①填筑土:褐红色为主等杂色,稍湿~饱和,松散、呈可塑状,韧性度一般,均匀性较差。
组份为粉质粘土,含较多砂粒及角砾,局部过渡为粘土质砾砂。
该层在坝体地段均有分布,层顶为坝体表面,层厚4.80~6.20m,层顶标高均为0.00m。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2次,校正击数N=3.9~8.5击,平均6.3击。
取原状土样1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值如下:含水量W0=29.1%、天然密度ρ0=1.65 g/cm3、孔隙比e0=1.097、液性指数I L=0.47、粘聚力C=22 kPa、内摩擦角φ=22.6°。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00kPa。
2、坝基岩土层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②粉质粘土:褐灰、深灰、浅灰色等杂色,湿,可塑,韧性度一般。
以粉、粘粒为主,局部夹薄层砂土。
该层各孔均见及,层厚1.20~3.90m,层顶埋深4.80~6.20 m,层顶标高-4.80~-6.20m 。
作标准贯入试验(后称“标贯”)2次,校正击数N=4.5~8.0击,平均6.3击。
取原状土样2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如下:含水量W0=39.1%、天然密度ρ0=1.78 g/cm3、孔隙比e0=1.112、液性指数I L=0.76、粘聚力C=18 kPa、内摩擦角φ=15.5°。
层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f ak=120kPa。
第四系残积层(Q4el)③砂质粘性土:褐红、灰黄色等,湿,可塑~硬塑,韧性度一般。
以粉、粘粒为主,含少量砂粒及角砾,砂粒及角砾分布欠均匀,局部含量较多,呈小包状产出。
该层各孔均有揭露,部分孔尚未揭穿,揭露层厚2.00~5.00m,层顶埋深7.40~9.00 m,层顶标高-7.40~-9.0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