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不同类型地图的判读

七、地图(一)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比例尺:也叫缩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的比值公式略(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在同样的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精确度越低。

规律: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

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

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

(2)比例尺的缩放: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

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分数倍)。

例如将1/50000的比例尺缩小1/4,即比例尺缩小到3/4,缩小后的比例尺应为:3/4*1/50000=1/66500,比例尺缩小。

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后的图幅面积=放大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比例尺缩小后的图幅面积=缩小到的倍数之平方如将比例尺缩小到原图的1/3,则图幅面积为原图的1/92、方向:(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图像的类型、内容和判读方法(A)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方法:1)识别等值线所反映的是何种地理事物;2)判读等值线排列疏密状况;3)判断等值线变化规律和最高、最低值位置;4)根据数值变化及排列状况,推断出规律和结果,或分析成因。

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值线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1、等高线图的判读: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

)1)判读规律:①数值大小: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一般表示海岸线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

等高线的间距(等高距)是一定的,地面起伏大,等高线的间距就越大,特别是山区,地面上等高线上的间距特别大。

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等高线下密上疏,为凸形坡;等高线下疏上密,为凹形坡。

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例如2000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1题:读华北基地地形图(图1),据图判断1-3题: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A.①<③B.①<②C.①>②D.③=④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A.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3.若乙坡植物受破坏成为荒地,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A、放牧山羊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C、修梯田,种植水稻D、营造混交林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表示陡崖。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与陡崖相交的等高线海拔最低值为x,最高值为y陡崖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陡崖顶部海拔高度计算:y≤H顶<y+d陡崖底部的海拔计算:x-d<H底≤x例题2、98年高考题: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 (注:等高距----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A、180米B、220米C、320米D、280米③形状特征: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2)实际运用:(1)与气候结合: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

0.60C/100m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阳坡和阴坡(阳坡气温高,蒸发强)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例题6、分析我国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火洲(吐鲁番)的成因。

处于长江河谷的背风坡处于吐鲁番盆地中(2)与河流水文结合:①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形成河流。

②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流速快,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工程量小,建筑成本低。

避开断层地带、背斜、喀斯特地形区。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占良田和村镇。

水库库址的选择:河流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 ;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

或者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其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组成的闭合区域。

水电站选址:选择落差大的地带。

引水工程选择:一般从地势较高处引水,河流可顺地势自流,但线路又相对较短处。

(3)与地区规划结合: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

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交通运输线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便利。

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

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

选择某地为梯田的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与生活有关登山选择线路: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遇到泥石流如何脱险:①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②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③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2.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1)识别地形剖面图的水平、垂直比例大小;2)根据题目条件和图像形态或区域位置信息,判断经纬度位置;3)与相关的分布图、特征示意图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作答。

由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而成的,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2.等潜水位线图指潜水面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这类等值线图中,通常有两组等值线,一组是地形等高线,另一组是潜水等水位线。

考点一、潜水的埋藏深度潜水的埋藏深度是指地面到潜水面的垂直距离。

因为等高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面海拔高度,等潜水位线的数值代表该线上各点对应的地下潜水面的海拔高度,因此,任一地点潜水的埋藏深度即是当地等高线数值和等潜水位线数值的差值。

考点二、潜水的流向潜水是一种重力水,它的流动性主要是因受重力作用而形成的,其在流动时总是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且沿最大坡度方向流动。

因此有:潜水的流向总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考点三、潜水的流速因为潜水是一种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所以潜水的流速取决于潜水面坡度的陡缓。

在同一幅等潜水位线图中,等潜水位线越密集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陡,潜水流速越快;等潜水位线越稀疏的地方,潜水面坡度越缓,潜水流速越慢。

考点四、河流水与潜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对于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有如图三种基本关系。

根据河流与等潜水位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河水与潜水的补给关系。

在A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潜水流向河流,因此河流两侧的潜水补给河水;在B图中河床两侧潜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水流向潜水,因此河水补给两侧的潜水;在C图中,河流右岸潜水面高于河面,左岸潜水面低于河面,因此河流右岸潜水补给河水,左岸河水补给潜水。

考点五、取水点(即水井)位置的选择选择水井位置时,要依据以下三条:①水井位置应选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地点。

②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集区。

③水井位置应选在潜水汇水面积较大的地点。

在解决此问题时,首先要判断潜水的埋藏深度,其次标出潜水的流向,以确定潜水的汇集区和各地点汇水面积的大小,最终确定取水点(即水井)的最佳位置。

考点六、人类活动对潜水的影响潜水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内即可恢复更新,属于可再生资源。

人们只要合理开采就可保证永续利用。

但如果人类不合理地开采,则会引发一些环境问题,如过度开采地下潜水、开采速度超过潜水的自然补给和恢复速度,就会引起潜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地下水漏斗区即是指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周围地区,潜水面呈现漏斗状曲面的地区,如图。

更为严重的是,超采地下水还会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倾斜或倒塌,如果在沿海地区,还会引发海水倒灌、地下水变咸等。

跟踪练习题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箭头正确表示了潜水的流向B.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10米C.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20米D.图示地区地形主要为山脊和山谷2.要获得充足的地下水资源,图示地区打井的最佳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图1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皆为5米,甲处为一口水井。

读图回答3~5题。

3.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A.1.5米B.2.5米C.7.5米 D.8.5米4.从图1中内容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地下水开采过度B.地下水污染严重C.有盐碱化趋势D.有荒漠化趋势5.甲地环境问题出现的时间可能是A.4~5月B.6~7月C.7~8月D.12~1月6.(04·江苏)图示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

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

读图判断。

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7.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A.减缓地面沉降 B.保护地下水资源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开采地下水试题解析:1.正确选项为A A选项,潜水的流向垂直于等潜水位线且由高水位指向低水位;B选项,图中P点潜水的埋藏深度为地面高度(等高线数值为15米)减去潜水位(数值为10米),即埋藏深度为5米;C选项,图中Q点的潜水位为10米,地面高度为20米;D选项迷惑性较大,因图中等高线数值不是很大(200米以下),更为关键的是图中给出了比例尺,所以应是平原地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