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画画面语言中听觉的视觉表现

动画画面语言中听觉的视觉表现

动画画面语言中听觉的视觉表现动画是作为一种叙事、审美双重功能的艺术形态而成为影视作品的一种形式。

它借助人眼的“视觉暂留”使人们获得动态的艺术感受。

可以说它是以视觉的形式首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在现在,观众接受一部动画作品,无非是通过两个渠道,看和听,也就是动画作品中提供的画面和声音。

动画片作为电影的分类之一,视觉造型的画面语言同样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它综合了画面的光影、色彩、构图及镜头所造成的节奏和情绪冲击力等。

而电影中的声音是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的,语言、音乐和音响。

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是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

它们具有刻画人物、参与叙事、烘托环境气氛等作用。

动画片也是如此。

迪斯尼动画制作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动画片中70%的冲击力来自于声音”。

1928年沃尔特·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卡通动画《汽船威利号》。

片内的米老鼠没有说话,只随着轻快的音乐跃动和吹口哨。

但他可爱的形象博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也使米老鼠成为全球明星。

而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是在1892年再巴黎格雷万蜡像馆公工演出,并获得成功,这就是法国人雷诺的《一杯可口的啤酒》。

在此三十多年间,或是更早先的动画都处于无声的状态。

而在这期间动画又是靠什么存活下来的呢。

英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欧纳斯特•林格伦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达芬奇的理论为依据,曾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电影中,画面和声响不是同等重要的。

通常有声电影中的视觉部分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总的来说,他表现更多的东西。

这是毫不足怪的事,因为视觉在我们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眼睛我们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世界。

”被称为心灵之窗的眼睛是人的理解力的主要工具,它使人能最充分地和丰富地欣赏自然界中无限的创造,而耳朵则是次要的,因为它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能听到眼睛所已经看到的事物。

任何影片生产的第一步都是创作剧本,但动画片的剧本与真人表演的故事片剧本有很大不同。

一般影片中的对话,对演员的表演是很重要的,而在动画影片中则应尽可能避免复杂的对话。

在这里最重的是用画面表现视觉动作,最好的动画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取得的,其中没有对话,而是由视觉创作激发人们的想象。

声音对于动画说来,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对话连篇,必定会遭到贬责。

动画的语言简洁干练也正因此。

这样来看在动画制作中画面似乎更重要于声音,且不论谁对谁错,画面必定有能够表达声音,或是优于声音之处。

那下面浅析一下在画面语言中视觉对听觉的表现。

清朝时,江苏南通有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李方膺。

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

大家天南海北,无所不谈,谈着谈着,话题转到了绘画上来。

其中一个人说:“大千世界什么东西都能入画,我看就是一种东西画不来。

”有人问他是什么东西,他轻轻地吐了一个字:“风。

”大家听了沉吟不语,觉得的确如此。

李方膺却不以为然地说:“风!能画,完全能画。

”在场的人都好奇地催促李方膺,当场给大家画一张“风”。

李方膺也不推辞,铺好纸,润好笔,沉思片刻,俯身画起来。

不到一顿饭的功夫,果然把“风”画出来了。

众人忙上前观看,只见画面上有簇坚韧茂密的竹子,很用力地向一边倾斜着,使人一看就强烈地感到有一股狂风正在呼啸着吹过,似乎还能听到竹叶互相磨擦的“沙沙”声。

无形无影的风,让李方膺画得好像看得见、摸得着了,在场的人无不连声称赞。

这是个用画面来表现声音的例子,风本是不可被看到的,但画家却能用竹子来表现看不到的风,并且让人看到了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同样,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用文字的描写来表现看不到声音。

在绘画中,用画面表现声音的例子还有很多。

自然,在动画中的运用更是屡见不鲜。

画面语言中音效的视觉表现一、视觉表现配音(人声)在电影发展早期,电影作品主要依赖演员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需要时在画面上加文字说明,而背景音乐是由影院台下的乐队现场吹奏的。

动画片也是这样,初期的动画片都是先从嘴里吐出一个小泡泡,然后变成一个方框,说话的内容用字幕打在对白框里,这是动画片对声音最原始的表现形式。

直至现在,依旧有很多动画短片沿用了字幕旁白。

《神笔马良》中两次以文字的形式来阐述剧情的发展,虽然仍有语言的配音,但观众在观影时依旧会不由地将文字读出。

它不仅简化明了了剧情,同时这样文字画面的表现更能让人印象深刻。

著名动画《猫和老鼠》是一部无声动画,它以各种不同的乐器来表现人物性格,当它需要说明事物时,它仍用文字来表示,一张马戏团海报,或是一封信件,而观众则会代替动画中的人物将简单的文字读出,让人们觉得自己就是画面中的角色。

人物的动作情绪表情,也是表达语言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虽然动画同影视剧一样,是通过声画结合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但视觉应是构成银幕形象的主要因素,所以剧作家们常常把“沉默是金“作为创作的座右铭。

因而,直观的造型动作,包括人物的脸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就成为塑造角色造型人物极为重要的手段。

它能够表现人物所想所说的话,观众不需要知道人物在说什么,但是能够从他们的动作表情中知道他们会说什么。

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人物的表达很多时侯不是靠台词而是靠人物的具体动作,这使得人物的性格更显深刻。

这也是为什么宫崎骏的动画能够吸引这么多人的原因吧。

画面对声音的表现至关重要,以日本动画片为例,被《火影》迷们津津乐道的一个场景来分析:佐助的哭泣,在漫画原作中人物面对大海“失声痛哭”,而且以其他人物夸张的表情,也让读者觉得他们听到的痛哭声。

这是因人的视觉条件反射引起的听觉幻想,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规律想象。

在动画中,我们想当然的以为人物会嚎啕大哭,但是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他的表情虽然惨绝人寰,五官扭在一起,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流,但是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同时伴随着人物全身颤抖,我们即使没有听到哭声,却同样能感受到角色人物哭泣的痛苦。

动画中出现嘴的部分一开一合的样子,就像人哭了之后,又特别想强制自己停下来的时候的似的,肩膀的颤抖也说明了这种强忍。

屏住呼吸,握紧拳头,咬牙切齿,皱紧眉头,无一不是用细致的画面刻画的,给观众带来的却是心灵上的震撼。

它没有按照人的日常条件反射来配出哭声,但此时却调动出观众,使观众与角色内心相通,使观众为角色造型“失声痛哭”。

动画剧作者通过种种对人物的造型处理完成叙述故事的功能,并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产生观众的共鸣,而这些都是通过视觉造型的画面得到直接体现的。

另外,声音的留白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无声”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通常作为恐惧、不安、孤独、寂静以及人物内心空白等气氛和心情的烘托。

“有声电影创造了寂静。

”法国电影大师布莱松说过“音乐太显眼,画面就暗淡。

”他明确主张“不要音乐伴奏,不要音乐的支持或渲染。

一点音乐也不要。

”因为音乐“剥蚀你的影片的生命。

它大肆改变甚至破坏真实,如同酒精或毒品。

”不过,布莱松也是在较晚的时候才提出这一点的:“直到前不久我才逐渐取消音乐,将寂静用做影片的构成因素和情感表达手段。

不这样说就不诚实,这样说又令我痛苦。

”音乐中有声和无声,犹如绘画中色彩和留白。

短片中的间歇是韵律中的转折点的最高表现,是“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声音的声音”,特别在高潮中显示了惊人的效果。

在动画设计中留白可以是角色的出现与否,动作的停顿,镜头的静止,画面的转场,留白使得观众得到更多的想象空间,当我们看到某个画面时突然下一个画面角色没有出现,成为了角色的留白,那我们就会去想,那些人物去哪里了,发生了什么事,而场景的“无声”留白也会让观众去想象这是在那个时代的空间里。

无声的留白也可以与有声在情绪上和节奏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就像在暴风雨后的寂静无声,会使人感到时间的停顿,生命的静止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

但是这样无声的场景在影片中不能够太多,否则会降低节奏,失去感染力,使观众产生烦躁的主观情绪。

寂静也是一种声音,也是可以听到的,法文中有一个说法:on entend le silence,可以译作“我们听到了寂静”。

而这时只有靠画面的描绘来突出这种寂静。

《梁祝》中,梁山泊的书僮来报信,说出梁兄以死的凶讯,英台呆立在在窗前,窗被风吹得一开一闭,没有台词,却充分表示出人物内心的失望和举止的反常。

景和人的动做融为一体,彼此烘托,已将人物所要表达的全都说在了画面之上。

另外,用符号也能够表现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两种途径,语言是一种声音符号,而动作是一种表意符号,并能超越语言功能,跨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进行交流。

动画艺术主要是以动作来传情达意的。

动作设计首要目的是使大多数观者能够心领神会,使其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特征。

同时,还必须从中寻找个性化的特殊动作符号,这种在共性中显出个性的动作设计是动作语言符号化表现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就拿《猫和老鼠》来说,狗、猫和老鼠一起散步,当发现地上有一潭水的时候,狗立即“脱下衣服,铺在地上”并弯下腰作出“请”的动作来。

这便是一个符号的动作,象征狗的“绅士”风度,它并没有说“您请”,但是我们都能读得懂。

而象征符号是造型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动画创作中,除了具有描写的功能外。

也有很多已经超越了描写功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父与女》中,湖就是一种象征符号,开端是父亲划着小船驶向远方,象征着死亡。

结尾处,湖面干涸,老妇人走向湖中,同样象征人生的归宿。

影片中有多处对自行车的特写,也是一种象征,转动的车轮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示四季的轮回,喻示女儿的成长。

短片以女儿骑车为线索,表现女儿从女孩、少女、少妇、老妪发展的过程,同样象征生命的复始与轮回。

另外片中多处出现陡坡,多次出现女儿在寒风中艰难地前行。

同样象征人生的艰辛如同崎岖的道路,告诫观众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学会克服一切困难,付出艰苦的努力。

这中表现方法是语言所代替不了的。

用符号直接代替语言也许是一种更为直观的表现方式。

动画角色睡着时冒出的鼻涕泡也能让人联想到角色的鼾声如雷。

用“zzz”来表示睡着的鼾声在动画制作中也十分常用。

二、视觉表现背景音乐之前说到符号在动画中的运用,那有一种动画形式不得不被提到。

图解音乐在动画的发展中十分重要,它是一种用各种各样的图形、画面及其运动来表现音乐的手法。

当声音进入动画片后,德国动画家首先把古典音乐搬上了银幕,试图从视觉上来解释这些乐曲。

此后加拿大动画家也曾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水平线》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他用不同颜色的线条代表乐队中各种不同音色的乐器,线条的长短代表各个音色在乐曲中所持续的时间,线条的粗细代表各个音色的强度。

随着音乐的进行,我们看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丰富变化不断运动的画面,使音乐完全成为视觉上的东西。

成为一个投射在银幕上的视觉交响乐。

很快,不仅仅是实验动画,普通动画片也开始使用这种图解音乐,只不过不再用这些不同颜色长短不一的线条。

人物动作被音乐的节奏、速度紧密地控制着,从而增加了动画的喜剧性和夸张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