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比较豁达的是:”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

”(杜牧)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

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

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

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

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

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

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

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

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

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四、体会自然之美,最强环保意识。

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人们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美的力量,但是,现在我们缺忽视了对自然的保护,让学生列举人类破坏自然的例子: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孩子认识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后果,才能为人类创建一个和谐的生活乐园。

才能让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空间。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二)一、课文说明《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

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

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

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幽静,天气格外的凉爽。

第二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多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

会写6个字。

掌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则。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新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

(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诗,画出生字。

3、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

读时思考:(1)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互相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傍晚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

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第二课时(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察: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字形。

注意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作品风格。

2、通过解读诗句,品味王维诗“诗中有画”的美感,掌握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3、指导学生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带动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2、通过解读诗句,学习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厌恶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及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光金时代,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唐朝不仅在诗体上创造了五七言近体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的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有同学们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在唐诗的天空中熠熠闪光的世称“诗佛”的——王维。

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还学过王维的什么诗,把它们背出来。

如:写爱情的:《相思》写亲情的:《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写友情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塞外风光的:《使至塞上》看来,大家掌握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另一首名作《山居秋暝》,看看他在诗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境界?二、具体研习《山居秋暝》1、解题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生再齐读3、逐联理解诗句(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晚来秋”不是“晚秋”,而是“秋天的傍晚”。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问:诗歌首联就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地点、天气、时间、季节,营造了一种空旷清幽的境界,暗含诗人归隐的情怀。

板书:首联:铺设画面的基调:清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学生回答)明确: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了进来;清清的泉水从石上淙淙流过。

问:概括颔联写了什么?明确:山中具体的景色。

问:那么山中的具体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明洁。

问: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这样的手法叫做什么?明确:动静结合。

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动静结合。

(3)问:结合注释,想想看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回答)明确:竹林里传来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的少女洗罢归来;荷叶纷披,原来是打鱼船顺流而下。

问:概括颈联写了什么?参考颔联我们概括出来的答案。

明确:山中的人事活动之景。

问:从作者的描述中,可见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怎样?明确:悠闲、自由。

问: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侧重于写物,颈联侧重于写人。

颔联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表现出山村的生活美、人情美。

板书:颔联:山中的具体景色:明洁(自然美)动静结合。

颈联:山中的人事活动:悠闲、自由(生活美)。

4、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1)问:前三联写了哪些意象?(学生回答)明确:山、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

(2)问:这些意象组成的图画有什么特点?明确:空旷、清幽、宁静、明洁、清新、悠闲、自由。

(3)问: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心态下看到这么清幽、宁静的景象呢?明确:恬淡、闲适。

(4)问:看到这样清幽、宁静而清新的景象,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明确: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