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

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

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历程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运动由董仲舒等人发起,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两汉时期,这是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开始阶段。

春秋决狱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

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深入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

这样的律文与原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向纵深迈出了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

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

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最后完成的过程。

中国法律儒家化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在中国法律儒家化从开端到发展再到完成的过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也一步步深入,这种影响是全面的,主要表现为礼法合流、德礼并用、德主刑辅等法律思想的确定,儒家基本法律原则和具体法律观点的形成,以及儒家思想在法律儒家化过程中对司法实践领域的影响等等,不一而足。

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的确立。

强调德治。

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

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基本政治法律思想融入法律之中,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

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

春秋决狱这一审判方法的推广,使得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时期的初步发展(约前21世纪-前11世纪)第一节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一、起源时代的法律与国家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第二节夏商时代的法制一、夏朝的法制二、商朝的法制状况第二章西周的法制(前11世纪-前771) 第一节法制指导思想一、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二、亲亲、尊尊和有别第二节法律形式一、礼二、成文法规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法制三、婚姻制度四、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的基本原则二、刑罚制度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井田制”田二、动产的私有权三、契约制度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司法程序三、贵族官僚在司法中的特权第三章春秋战国的法制(前770-前221) 第一节法律形式的转变一、公布成文法的潮流二、创建成文法典第二节法律制度内容的变化一、社会等级大变动二、刑事法律的变化三、承认土地私有制第三节司法制度的变化一、司法机构二、审判制度第四章秦国及秦朝的法制(前356-前206) 第一节商鞅变法一、运用赏罚手段推行农战政策二、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三、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四、明法重刑,奖励告奸第二节法制指导思想一、“一断于法”法二、法律必须公开三、轻罪重刑第三节法律形式一、律二、制、诏与令三、式四、廷行事五、法律解释六、其他第四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法律制度第五节刑事法律制度一、有关定罪量刑的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私有权二、债权关系第七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与审判制度第五章两汉的法制(前206-220)第一节法制的指导思想一、汉初以“黄老”学派为主的法制指导思想二、经改造后的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第二节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科四、比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家族制度三、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原则以及通例的变化二、刑罚制度的重大改革三、主要罪名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习惯及法律三、损害赔偿第六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四、其他制度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制(220-581) 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的演变二、令的发展三、科和格的变化四、其他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婚姻及家庭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维护贵族官僚法律特权二、确立“重罪十条”名目三、刑罚制度的变化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土地制度二、契约与债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第七章隋唐五代的法制(581-960)第一节承前启后的隋朝法制一、《开皇律》和《开皇令》法二、《大业律》和《大业令》法三、隋朝法制总的特色第二节唐初的法制指导思想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二、立法要求宽简、划一、稳定三、执法要求审慎第三节唐朝的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格四、式五、其他第四节唐朝的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成丁年龄三、婚姻制度四、家庭制度五、继承制度第五节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和通例二、刑罚制度三、主要罪名第六节唐朝的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三、损害赔偿第七节唐朝的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第八节五代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方面的发展二、法律内容的主要变化第八章两宋的法制(960-1279)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和《宋刑统》法二、敕与编敕三、令、格和式四、例五、条法事类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族制度三、婚姻制度四、继承制度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法基本原则二、刑罚体系三、主要罪名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审判管辖三、诉讼与受理四、证据五、审判方式六、申诉、复审和死刑复核七、其他司法制度第九章辽、金、西夏、元朝的法制(916-1368) 第一节辽国(契丹)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二节金国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司法制度第三节西夏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刑事法律制度三、财产法律制度四、诉讼与审判制度第四节元朝的法律制度一、法制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三、身份法律制度四、刑事法律制度五、财产法律制度六、诉讼与审判制度第十章明朝的法制(1368-1644) 第一节明初法制的指导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二、法贵简、严三、明刑弼教第二节法律形式一、《大明律》法二、《大明令》法三、“大诰”与“榜文”法四、问刑条例五、会典第三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成丁年龄三、婚姻与家庭制度四、继承制度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定罪量刑的通例二、刑罚体系三、犯罪与刑罚的主要特点第五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所有权二、契约制度三、损害赔偿第六节诉讼及审判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制度三、审判制度第十一章清朝的法制(1644-1911) 第一节法律形式一、律二、例三、会典四、对少数民族的立法五、省例第二节身份法律制度一、社会等级二、宗族制度的发展三、继承制度的发展第三节刑事法律制度一、刑罚制度的发展二、定罪量刑的主要特点第四节财产法律制度一、旗地旗产的设置和保护二、典权制度的发展第五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三、司法主权在近代受到侵害第六节太平天国法制一、立法概况二、法律主要内容第七节清末改制一、修律活动二、预备立宪第十二章中华民国的法制(1912-1949)第一节孙中山对于民国法制的设想第二节法律体系一、“六法全书”成文法体系二、判例和解释例第三节立宪活动及宪法一、辛亥革命时期(1911-1912)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6)三、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时期(1925-1927)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366第四节民法以及商法一、北洋政府时期的民商法二、《中华民国民法》的公布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商事立法第五节刑法一、1912年《暂行新刑律》和北洋政府的刑事特别法二、1928年《中华民国刑法》——“旧刑法”法三、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新刑法”法四、南京政府的刑事特别法第六节行政法一、行政救济二、自治法规三、土地法四、劳动法第七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构二、民事诉讼法三、刑事诉讼法四、领事裁判权问题的解决第十三章中国******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法制(1927-1949)第一节有关政权建设的法律文件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政权建设法律文件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法律文件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法律文件第二节土地立法及政策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法律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土地法规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立法第三节刑事立法及政策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肃反法规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刑事立法和政策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刑事立法和政策第四节婚姻立法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婚姻立法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婚姻法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婚姻法第五节劳动法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劳动法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劳动法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劳动法第六节司法制度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司法制度二、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司法制度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司法制度后记范式: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1.梁治平文章中认为大陆中法史学科主流范式的特点和缺陷是什么?着眼于历史撰述的方法、旨趣和范式,《中国法制通史》不过是普通教科书的放大,不同的是,它篇幅巨大,因此容纳了更多史料,对相关主题的讨论也更深入和细致;它在结构上并无新意,但却显得更均衡;比较而言,它的写作风格更自由,它所吸纳的相关研究成果更多,引证范围也更广。

它没有改变或者创制范式,却把既有范式的潜力发挥到极至。

第一点,也是最突出的,是它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一点不只表现在“序言”、“导论”的编撰者自陈上面,也体现在诸如历史分期、法律类型划分、史料取舍、篇目结构、对具体制度的分析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评价当中。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决定法律史撰述的基本要素大多是既定的,它们也是范式的基本材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