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打造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困惑

打造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困惑

打造高效课堂的认识与困惑谈到“高效课堂”这个词,人人都不陌生,具体说来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以为:就是用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课堂教学活动,它主要表现在研讨两个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教师,教师尽可能的少讲或不讲,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

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呢?从我的自身实践来看,我有以下几点认识:一、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与学的方向性。

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任何积极的教学行为,任何有序的教学结构,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将失去意义。

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要突出重点,加强整合。

所谓突出重点,是指根据年目标、教学内容要求确立教学重点目标要求;所谓整合,是指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目标的制定,首先要考虑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目标,这是语文特有的任务,要让学生首先过好语言文字关;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如果把知识的形成、能力的获得看作是结果的话,那么过程与方法,则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所经历的过程、途径,是载体;另外我们还要考虑情感、态度、习惯目标,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当然三维是指三个方面,在教学中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机整合:即引导学生经历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学习过程,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二、牢记语文课程特点,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语文学习实践,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而语文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即学生必须亲历听说读写语文学习过程,在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阅读教学,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感悟、体验的时间,引导学生在潜心阅读和思考中有所理解,有所感悟,受到启迪,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能力。

所以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沉静是很可贵的,切不可为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挤占了学生的有效阅读。

另外,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还要注意多媒体课件使用的必要性,不要过早、过多地让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因为再美的画面也仍然是教师的体验、教师的思维,而学生没有经历这一过程,又怎能形成阅读能力呢?总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而要组织引导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孩子的一生学习奠基。

三、整合教学环节,删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

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先生在分析目前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时讲到: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千篇一律;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少。

为此提出了,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所谓简单就是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要精简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教师应首先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文训练的内容。

比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方法等。

教学内容要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

2、教学环节要精简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走出烦琐分析的误区,提高教学效率。

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总要设计一些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但每一个环节的目的是什么,你设计的这个问题是否对启发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师必须明确,从而删除无效问题、无效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方法要精简如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具体课文特点,创造许多变式。

略读课文,更需要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

如一读,读对读通;二读,画画批批,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的启发,也可以是好词佳句,可以是文章写法,也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四、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实施新课程以来,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老师们致力探索的问题,在此,结合学生课堂中的学习表现,提三点建议:(1)走出误区,把握实质,明确实施自主学习的根本目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其实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2)明确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在落实上求实效,不搞表面上的自主、实质上的牵引。

衡量学生是否自主学习,应把握两个最主要特征:主动学习、独立思考。

(3)自主学习不等于随心所欲、放任自流。

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中,教师不能不顾学生学习实际按预先设计好的教案跑,而应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或做好评价,或做好引导,或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打破常规,走出模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走出模式,敢于创造,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教学一旦步入了僵化、机械的模式,千篇一律,就势必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

因为明确了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模式,教学就减少了盲目。

但我们毕竟面对的是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打破千篇一律的做法,创造性地组织和设计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种创造性的做法,其实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创造出更多富有实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所以说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但我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和新课标背道而驰,这些问题让我很困惑,所以提出来想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的中心。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

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

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

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

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

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

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

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

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