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1433年地图及其说明
张书林编辑
明时期图说(1433年)
元末农民起义军蜂起,随后形成了若干割据政权。
朱元璋以1352年起兵于濠州(安徽凤阳),1356年取集庆(南京),改称应天府以为根据地,在破灭上游的陈友谅和下游的张士诚之后,1368年即帝位,建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
同年,北伐中原,元帝弃大都北走。
明兵又四出征讨,至洪武十五年(1382)平云南,二十年(1386)降辽东元将纳哈出,完成统一。
洪武元年以开封府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意欲复北宋之旧,定都开封。
十一年以开封漕运不便,罢北京;应天府改称京师。
成祖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府(元大都)为北京,称行在,改府名为顺天。
十九年定都北京,以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
洪武初仍无制以中书省及行中书省分统州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十三年罢中书省,以所领州县直隶六部。
是时全境共有直隶(中央直辖区)一,布政使司十二:浙江治杭州府;江西治南昌府;福建治福州府;湖广治武昌府;山东治济南府;山西治太原府;北平治北平府;河南治开封府;陕西治西安府;广东治广州府;广西治桂林府;四川治成都府。
十
五年收安南入版图,置交趾布政使司;十一年置贵州布政使司,至是共有直隶二、布使司十四。
宣德二年(1427)弃安南,罢交趾布政司。
此后终明一代为直隶二、布政司十三。
二直隶又称京师、南京二京,十三布政司流俗仍称十三省。
两京十三司总称十五省。
宣德称明代盛世,本图以宣德八年(1433)为准。
十五省分统府、州各百数十,县一千一百有余。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领军户。
全国卫所以千计,分隶于两京都督府及十六都指挥司、四行都指挥司、一留守司。
两京都督府各有直隶卫所。
十三省各有一都指挥司,京师又有万全都司治宣府卫(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保定府,山东又有辽东都司治定辽卫(辽宁辽阳)。
又有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甘肃张掖),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府(建瓯),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西昌),中都留守司治中都凤阳府(安徽凤阳)。
府州县卫所之外,又有土府、土州、土县隶于布政司,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土司隶于都司。
两直隶和各布司都司是直辖版图,外此洪武永乐间又在西陲设哈密(新疆哈密)、赤斤蒙古(甘肃玉门西北)、沙州(甘肃敦煌)等羁縻七卫于陕西行都司边外;永乐招抚海西、建州、野人女真诸部,分置数以百计的羁縻卫所于辽东都司边外,又招抚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吉烈述及海东苦夷诸部族,设奴儿干、囊哈儿等卫,统以流官奴儿干都司(治黑龙江口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
又遣使诏谕西番各族,授其僧俗首领以国师、法王、及都指挥、宣慰使、招付使、元帅、万户等官,因俗以为治。
阐化、赞善、护教、阐教、辅教五王各有分地,相当今西藏自治区除阿里以外及青海玉树州之地。
又置俄力思军民元帅府于今阿里地区。
又设乌斯藏、朵甘二都指挥司于五王之地。
封大宝、大乘、大慈等法王于乌斯藏之地,设董卜韩胡、长河西鱼通宁远二宣慰司于四川徼外今四川甘孜、阿坝州之地。
1368年元帝退出大都,北走上都;次年明军捣上都,元帝再往北逃;又次年明军克应昌(内蒙古克什克腾西达米诺尔附近),元帝逃往和林,国号仍为元,史称北元。
传至1402年去帝号称可汗,去国号称鞑靼。
永乐宣德时时或寇边,时或修职贡,受封爵。
元亡之后蒙古分为三部:鞑靼之西为瓦刺,永乐初分马哈木、太平、把秃李思三部,明朝封为顺宁、贤义、安乐三王。
数与鞑靼相互攻袭,对明时通贡献,间侵及哈密。
鞑靼之东为兀良哈,洪武时受明招抚,置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其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或朵颜三卫。
牧地在挑儿河流域及嫩江下游一带。
三卫是明的羁縻卫,和鞑靼瓦刺与明朝仅为藩属关系不同。
十四世纪四十年代察合台汗国陷于分裂,六十年代西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帖木儿汗国。
明初东察合台汗居别失八里(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永乐十六年(1418)西迁亦力把里(新疆伊宁),明代史籍即以城名作为其国名。
其地西起葱岭。
库克恰腾吉斯(巴尔喀什湖),而哈实哈儿(喀什)不在境内;东接哈密及撒里畏吾儿阿端曲先等卫;北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上游,南抵昆仑山。
其向阳地区(天山南路)则在贵族朵豁刺惕氏控制之下。
01.京师(北直隶)
02.南京(南直隶)
03.山东
04.山西
5.河南
6.陕西
7. 四川8.江西
9.湖广
10.浙江
11.福建
12.广东
13.广西14.云南
15.贵州
16. 奴儿干都司
17. 哈密等卫18. 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
19. 鞑靼瓦剌
20. 亦力把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