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P >《将相和》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体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也知道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和廉颇,蔺相如和廉颇各具有什么品质呢?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现在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边读书边思考,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师:谁愿意来说说蔺相如具有什么品质。
生: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生:他是个很厉害的人。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文中是如何来表现蔺相如这些品质的呢?生:我是从“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到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请读出具体的句子。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师:如果这时蔺相如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
”秦王会给他吗。
生: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生:说这块璧上有点儿毛病,把璧骗回来。
师:这怎能叫“骗”呢?这块璧原来就是赵王的啊。
谁的行为才是“骗”呢?生:秦王的行为才是“骗”。
生:对,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璧,可当他手中拿着璧的时候却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你们说得真好。
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贬义词“骗”来形容,那么我们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勇敢机智师:还有很多褒义词可以用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师:教师及时点拨:我们还可以用足智多谋、随机应变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行为。
师:这一句话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出蔺相如勇敢机智?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完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这段话也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撞到柱子上去呢?生:不会,他只是吓唬秦王。
生:他答应赵王会把璧安全送回去。
师:同学们都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那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撞上柱子?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撞上去。
因为课本里面写到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来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并约定举行个隆重的典礼来换璧。
师:如果这时秦王硬逼的话,会怎样?生:蔺相如会撞上柱子。
因为蔺相如是不会把璧给秦王的,干脆与璧同归于尽。
生。
蔺相如会撞上柱子,结果撞死了。
生:蔺相如撞上柱子后没死,但却被残暴的秦王杀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蔺相如的品质?生:视死如归。
生:不畏强权生:临危不惧生:英勇无畏……师:想像当时的情形,把这段话读读。
师:课文中还有好哪个地方也能看出他的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蔺相如看秦王这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说:“您现在我只有五步远。
您要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蔺相如为什么一定要秦王为赵王击缶呢?生:我觉得蔺相如请秦王为赵王击缶是要让秦王明白:秦国和赵国是平等的。
他真的是勇敢机智、视死如归。
生:他这样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真是勇敢。
师:蔺相如说这句话的语气的态度是坚决的,请同学们试读。
师:蔺相如除了勇敢机智、视死如归的品质外,还具有哪些品质。
师:请各小组读第三个小故事,讨论讨论。
师:请各小组分别来说说。
生:虽然他知道廉颇妒忌自已,但他还是以大局为重,没有与他针锋相对。
廉颇跟他比起来,就差远了。
师:很好,蔺相如真是个识大体的人。
生:虽然廉颇起先是错了,但谁能无过呢,他认识到错误后也能主动找蔺相如认错,所以我觉得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是很可贵的。
生:我觉得廉颇还具有英勇善战的品质。
正因为有他,秦王才会击缶,才不敢拿赵王怎样。
……师:对,从第二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颇英勇善战、知错能改。
也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识大体的人。
师:这几个同学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说得真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的机智或英勇善战外,一个更重要
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勇于认错、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让我们再来读读几千年前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请生齐读最后两段。
师:老师觉得课文中“负荆请罪”的结局写得不具体,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的结局补充得丰满些。
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二课自评文章一、将相和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教学时,我抓住重点,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点达到教学目标。
一开始上课,我就让学生明确这一堂课的重点是:了解课文如可表现蔺相如和廉颇的品质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自悟,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品质。
二、在课中,我相机诱导,启发学生思维。
我注意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解决问题。
如: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想到的。
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只是用词不当。
我就进一步问学生:这璧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让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
三、在课中,我鼓励学生创新。
中备课时,我设计了“蔺相如会向柱子下撞吗?”这个问题,本以为会在学生中引起争论,可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撞上柱子,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呢?这个问题使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李雅雅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