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视听语言
第一章 视听语言概述
一、视听语言建立的基础 ——人的视听感知特性
1、 视觉暂留原理
2、 似动现象
3、心理补偿机制
(完型心理学)
二、视听语言符号系统的建立—— 人的视听思维的形成
(形象化的表现和暗示)
1、理解视听语言符号
符号是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人类传播的要素,它单独地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施拉姆
a) 符号均能代表一定的意义;
b) 符号是传——受之间的一个中介,是传播信息的中介;
c) 符号包括语言及其形式要素
符号=能指+意指
比较文字语言(抽象)和视听语言(具象)
篇章—段落—句子—词汇 (语素)
影片—段落—场面—镜头(画面元素
视听语言的界定:
是影视作品用以展示形象、叙述事件、表达情感、传播意义的影像与声音等符号,按照特定的叙事方式组织安排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
理解:
影像具有纪录性和幻觉性的双重特性
视听语言没有为每一个影像规定固定的含义,带来能指的无限性和所指的多义性
视听语言的表达和感受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视觉听觉元素在时空中的运动构成的。
2、把握视听语言系统
(一)声音:
1)人声: 包括: l 对话、 l 独白 l 旁白
2)音乐:
l 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配乐)
l 器乐和声乐
3)音响:(自然音响和人为音响)
l 动作音响 l 机械音响 l 自然音响 l 背景音响 l 特殊音响
☆ 同期声(现场声)=现场语言+现场音乐+现场音响
概念(以电视新闻为例):拍摄人物讲话的同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说话声)和现场效果同期声(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同时发出的各种音响)。意味着真实感和现场感、准确性和权威性,引导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图像符号:
1、活动影像:
1)变化的景别: 远景 — 全景 — 中景 — 近景 — 特写
2)活跃的角度: 2
*平——仰——俯 *正——侧——背
*客观性角度(主流、基础)
*主观性角度包括1、主观视点:模拟画面主体的视点或视觉印象
2、主观心理:主体心理投射出来的视觉印象
3)运动的镜头:
推:突出人物主体或事件细节。
拉: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
摇:环顾四周,交代环境;或在一个镜头里展示“戏剧性的对比、比喻”,应有合适的和一定时长的起幅、落幅。
移:“机随人动”,边走边看,多个主体的变换、寻找
跟:所定一个主体,角度多变地跟踪。
升降:(航拍)展示规模气势。
4)蒙太奇(montage) 组接装配,符号编码
A:叙事蒙太奇:用以交代情节,展示主题,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是影视最基本、最主要的表述方法。
B:表现蒙太奇: 以加强内在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不注重事件的连贯性或时间的连续性,而是注重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对照、冲击,从而形成丰富的含义,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长镜头(镜头内部蒙太奇) 见“运动”一章
5)特技:特指除“切”以外的用电子特技的镜头转换技巧,如淡入淡出、化、叠、划、定格等
2、 照片、图片:
作为影像的补充,用于没有、无法或不宜拍摄活动影像的情况。
3、示意图、图表:
简化、形象、直观地展示内在状态,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复杂信息简明化,繁琐关系条理化,较适用于传达内在性、系统性、整体性、宏观性、对比性的信息。
4、人体语 (表情和表演)
(三)文字符号:
即屏幕文字(不含画面内文字),以其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发挥除视、听以外的“读”的功能,有利于受众接收,加深记忆。
1、电视字幕新闻:
1)独立型字幕:独立传播信息的字幕形式
A 固定播出 B 随机播出
2)主导型字幕:以文字为主导要素,以声音、照片、图片、影像等为辅助要素。
2、说明字幕:
1)辅助型:
配合节目的其他构成要素来提供同步的相关客观信息的字幕形式。
2) 表达型:
与其他声音、画面等要素同步发出的评论、惊叹等主观信息。
3)伴随型字幕:
台标、栏目标识、记者名字等
3、谈话字幕或唱词: 将节目中的有声语言“转译”成文字同步播出的字幕形式,使之清晰易懂,避免歧义。 3
第二章 画框与构图
一、画框
1、画框的概念:美术名词,封闭的四边框,又称景框,大致相当镜头的“取景框”,从而产生——入画/出画,画左/画右,画内/画外
2、 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画内空间= 平面视觉实景+深度空间幻觉
画外空间:画框以外的所有故事情境与人物,开放式构图,借助想象,虚实相生
丰富影视空间的主要方法 (属场面调度范畴)
1) 直接法:拍摄对象的出入画
2)指向法: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和动作,对话等,常和画外音(对白)合用
3)光影法:画外人物或物体的在画内的投影,恐怖悬念效果
4)反射法:镜子、窗户、水面的间接反射,丰富了影响空间表现力,
5)局部法:画外人物的局部出现在画内
6)延时法:固定长镜头,引发观众的心理期待
7)运动法:摄影机调度,横向平移镜头的“卷轴”效果
8)跨空间法:跨越多个空间的场景,通过人物调度实现
9)画外音法:画外旁白、独白或画外音乐音响
二、构图
1、构图的概念
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形状、线条、光线、色彩、景深、透视等)的位置及其相互的联结关系和组合结构。
2、构图的主要材料
点的位置与组合:重心或重点
线的位置、长短、方向与排列:
水平/垂直/倾斜、汇聚/发散
面(形状)的面积、光色与重量
3、构图的重要原则
1)平衡原则(常态原则)
——协调合理、法无定法
2)变化原则(艺术效果)
——静中之变、稳中失衡
3)动态原则(剪辑意识)
——活动影像、综合运动
第三章 景别
一、景别的定义: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画面景别及其排列、变化从根本上形成了镜头画面最外在的语言形式和画面造型风格。
二、景别的划分:(无严格的标准,只是习惯性描述)从截取高度和呈现面积两方面综合划分。
1、大远景:主体高度占画幅1/4
特点:人往往从属于景(主体)和环境, 以景为主,以景抒情、表意。——史诗风格
2、远景:主体高度占画幅1/2
特点:人物的视觉重要性提高,强调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依存性、相关性、人物存在的方4
式和形式的合理性)一般注重表现环境的全貌和空间的具体关系,使主体行为和环境密切联系起来。
3、大全景:人物主体高度占画幅3/4
特点:从效果上看,人与景物平分秋色,所以人物的动作更为清楚、变化更为具体,重点开始以人物为主,环境范围的表达是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的。
4、全景:又称全身镜头,
特点:充分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动作范围,同时还可看清人与环境的关系。此时人成为画面的绝对主体,环境空间成为造型的补充和背景。
5、中景:以膝或腰为界,又称半身镜头
特点:重点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绪交流是表演场面、叙事场面常用的镜头,例如人物对话。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景别,缺乏倾向性,易表达不清,难于构图,“最乏味”。
6、近景:胸以上,占画幅面积1/2以上,又称“肖像画面”
特点:头部和眼睛成为表达的重点,背景往往虚化为光斑或色斑。
“近取其神(质)”——用来记录人物的对话表情、神态,细微动作(手势)等。
7、特写:人的肩部以上头像或某些被摄主体,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造型渗透力,准确叙事、抒情,并影响、冲击观众心理。 注意:构图不要卡脖子
大特写:景别的极致,着重表现人物的某一局部细微的表情,视觉上更具强制性,专一性和表现力,一定要选取具有造型性和动作特征
8、满景镜头:
一个被摄对象占据全部或绝大部分画面空间的镜头,不论对象的体积大小,都以其体积占满画面为度。
近似全景但不表现环境,
近似特写但保持形象的完整。
在一系列镜头的组接中,满景镜头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
三、 两个景别系列的比较
四、景别的作用
1、集中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对场景、画面中的环境空间及构图进行有机的取舍,展现场景空间、交代人物关系、体现场面调度关系
2、表现戏剧情节的内容重点,强化演员表演的重点
3、体现影片的叙事风格
4、形成影片节奏的重要因素(除人物动作、摄影机运动以外)
1)渐进式 (远离式;接近式) 2) 跳跃式 3) 混乱式
5
第三章 角度与视点
一、理解概念: 又称摄影角度、画面角度、镜头角度、拍摄角度和机位高度等。是摄影机与拍摄对象的水平夹角与垂直夹角的综合。
1. 是拍摄时的镜头位置和高度;
2. 是以一种视觉形式给观者确定的视觉发源点和发源方式,即视点关系
3. 是影响人物造型的手段和主要元素
4. 是导演的语言形式和影片叙事风格的综合表现
二、角度的种类和划分
(一) 水平角度:
1、正面:介绍人或物的全貌,表情角度”
特殊处理:视中镜头
2、侧面:(前侧、后侧)也称“运动/动作角度”
3、背面: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制造悬念。
在纪实性节目(新闻或纪录片)中, 采访者的背面镜头+跟镜头=引导感
在影视剧中, 人物的背面角度+无人称视点跟拍=悬疑恐怖
(二)垂直角度
1、平角度:正常视点,画面平稳,视觉端正平衡,透视感不明显,表达平等与尊重
2、仰角度:地平线一般处于画幅下方,高大气势,还可消除前景、后景中杂乱的景物或人物
仰角度+广角:强调近大远小的距离感和透视感,甚至变形扭曲
3、俯角度:强调环境的空间概念以及人物在其中的位置关系,体现宏观表述的意义;客观公正、严肃规范的形式象征、压抑低沉的氛围。
4、其他:
1)斜角度:特殊叙事或风格化处理的主观角度,
2)鸟瞰角度:“上帝视角”,高高在上,全知全能,极具表现力,体现命运感。
三、角度的基本功能分析
1、夸大和强化原有场景空间的透视关系
2、体现人物的位置关系和叙事关系。
3、表达人物形象:用视觉形式揭示表达人物形象、形体动作,从而传达其社会地位、性格特征、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
4、对导演的主观感受进行视觉形式的处理,形成影片风格(或叙事或造型)
四、角度的决定因素及其处理
1、风格:
1)以平角度为主,注重其他造型元素;
2)以各种角度变化为主,追求视觉造型的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总角度——场景中景别最全、角度最佳、空间关系最明确、光线效果最鲜明、人物调度最清楚的拍摄的主要角度和方向
2、场景:
1)内景:(棚内)以平角度为主,不宜大俯大仰(以防穿帮)
2)外景: a.有客观存在依据的机位空间调度 b.导演特殊风格处理
3、人物
1)主体形象 2)形体依据 3)强化动作效果
注意:角度变化不要盲目而随意,应该
有逻辑、有规律、有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