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罪行法定原则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何种行为构成犯罪,成立犯罪需要哪些条件、对罪犯应当如何处罚,都必须由刑法明文规定。
对于刑法没有文明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不得定罪处罚。
概而言之,就是“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犯多大的罪,便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也应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做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罪当其罪。
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的刑法基本原则之一,是指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状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等情况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应受到刑法同等的保护。
1.刑法的效力范围,又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法律效力。
刑法的效力范围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和刑法的时间效力。
2.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域和人的效力,它解决的是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各国在解决刑事管辖权问题上主张的原则有: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管辖原则和综合原则。
3.刑法的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
4.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5.从旧兼从轻原则是刑法溯及力的一项原则,指新法原则上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如果既往的行为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则按照新法处理,即新法具有溯及力。
6.属地原则,是以地域为标准,凡是在本国领域内犯罪,无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在本国领域外犯罪,都不适用本国的刑法。
而属人原则,以人的国籍为标准,凡是本国人犯罪,不论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7.保护原则是以保护本国利益为标准,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8.普遍管辖原则是以保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为标准,凡发生国际公约、条约所规定的侵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
1.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何以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即未涉及犯罪的本质特征。
犯罪的实质概念是指仅揭示犯罪的本质特征,即仅揭示法律为什么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而不涉及其法律特征。
2.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所谓犯罪,简而言之,是指违反我国刑法应当受到刑罚惩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概念。
3.犯罪构成是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在我国刑法理论上,通常从层次上将犯罪客体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亦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全部。
3.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4.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5.根据具体犯罪行为侵害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犯罪的直接客体可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简单客体,亦称单一客体,指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6.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的程度以及刑法保护的状况,复杂客体可分为主要客体和次要客体。
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
主要客体决定该具体犯罪的性质,从而也决定该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
次要客体亦称辅助客体,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
1.犯罪客观方面,又称犯罪客观条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的客观外在表现,说明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有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2.作为与不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态。
所谓作为,是指犯罪人以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又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3.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即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违反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作。
4.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在理论上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所谓广义的危害结果,是指由行为人的危害行为所引起的一切对社会的损害事实,它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和间接结果,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
所谓侠义的危害结果,是指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现实的危害状态。
5.刑法因果关系是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1.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简言之,刑事责任能力就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4.限制责任能力又称减轻责任能力、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中间状态,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行为人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
5.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影响行为人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的人身方面的特定的资格、地位或状态,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可以划分为法定身份和自然身份、定罪身份和量刑身份。
6.以是否要求主体具备特定的身份,自然人犯罪主体可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刑法规定,仅要求达到法定的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而不以特殊身份作为要件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除了要求达到的法定的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条件之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身份的人才能构成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7.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犯罪的故意和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等因素。
2.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犯罪过失可以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4.所谓意外事件,是指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况。
5.刑法中的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或者对有关客观事实存在的不正确认识。
理论上通常将这种认识错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行为人对法律的认识错误;而是行为人对事实的认识错误。
1.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较小权益以保护较大权益免遭侵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的规定,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3.特殊防卫,是指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特殊防卫属正当防卫的一种形式,对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有条件地放宽。
特殊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犯罪停止形态,是指直接故意犯罪的危害行为由于主客观原因停止下来,不再向前发展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
犯罪停止形态与犯罪阶段不同,犯罪阶段表现的是犯罪行为的时间顺序,而犯罪停止形态体现的是犯罪行为停止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特征。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了实行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尚未着手实行的犯罪形态。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不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主观认识上的原因或行为手段或行为对象等原因,犯罪不具备得逞的客观可能性,包括手段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
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成立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且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既遂的出现。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