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本科学年论文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学生姓名杨登博学号2014160624 所学专业法学班级G6班所属院系法律系学习年限2014年9月至2018年7月目录一、罪刑法定原则 (1)(一)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1)1.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各种具体犯罪的特征由刑法明确规定 (1)2.刑罚种类、量刑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由刑法具体规定 (1)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一)我国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确立 (2)(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2)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总则中的体现 (2)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分则中的体现 (2)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2)(一)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确立 (3)(二)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3)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学生姓名:杨登博指导教师:摘要:分析和阐述了我国刑法制定的三条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即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罪刑相适应原则,即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大小相适应。

关鍵词:刑法基本原则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一、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犯罪和刑罚都要由《刑法》事先作出明文规定,不允许法官自由裁量。

对于犯罪行为的类型、概念、范围及犯罪所产生的具体法律后果,都必须由《刑法》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要求《刑法》条文的文字表述必须含义确切。

(一)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依照《刑法》第3条的规定,罪刑法定原则应当包含两层意思,即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1.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各种具体犯罪的特征由《刑法》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是罪刑法定原则的首要内容。

第一,明确规定了犯罪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二,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要件。

《刑法》第十四条至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了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

认为一切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四个要件。

第三,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特征,为司法机关正确定罪提供了具体的法律依据。

2.刑罚种类、量刑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由刑法具体规定第一,明确规定了刑罚的种类,把刑罚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

第二,明确规定了量刑的原则。

《刑法》第六十一条至六十四条规定了量刑的一般原则。

刑法对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累犯、自首和立功等量刑原则也作了明确规定。

第三,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法定刑。

刑法中规定罪刑法定原则,不仅是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及其他权利的要求。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般是指全体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法平等地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任何人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毫无例外地受到法律保护,他人不得侵犯;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平等地追究法律责任。

(一)我国刑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确立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能否成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在理论界曾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作为刑法基本原则,不仅混淆了部门法的共性原则与个性原则的界限,而且在实质上缩小了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在理论上是不妥的,在实践中也易造成认识上的误解。

但也有学者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可以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

其理由:第一,从逻辑上分析,法的一般原则与各个部门法的基本原则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第二,从其他部门法关于基本原则的规定来看,既然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都把“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作为基本原则,民法通则也把“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作为基本原则,刑法也可以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基本原则。

第三,从具体表现来看,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法的一般原作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这个法的一般原则具体化为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刑法所用。

1997年刑法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确定下来,结束了这场关于法的一般原则能否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的争论。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刑法第4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这就是刑法关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规定。

除此之外,在刑法总则和分则中还有一些规定也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总则中的体现《刑法》第六条第1款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这说明凡在我国领域内犯罪,除了法律有特别规定之外,都平等地适用我国刑法。

《刑法》第七至十二条,规定了适用刑法的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另外《刑法》第十三条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和刑法第三十条关于单位犯罪也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实质上也体现了法律适用上的平等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刑法分则将犯罪划分为十大类,每一类又规定了若干个具体犯罪,同时规定了相应的法定刑,这表明任何犯罪,都要根据刑法规定的罪名和法定刑给予相应的处罚,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同时,为了消除人民群众的疑虑和清除某些特殊主体和国家工作人员、军职人员的特权思想,刑法分则还专门规定了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犯罪,从而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进一步落到实处。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大小相适应。

罪刑相适应的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和等量报复。

罪刑相适应的最原始、最粗俗的表现形式就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浅析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惩罚应有程度之分,按罪大小,定惩罪轻重”。

[1]贝卡利亚也提出“刑罚与犯罪应当相均衡”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这一原则在宪法和刑法中得以确认。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罪刑相适应原则受到过排挤和挑战,但是它作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地位却始终没有被动摇。

(一)我国刑法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确立早在50年代末,我国有的学者就提出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1979年刑法颁布后,多数刑法界学者认为,罪刑相适应是我国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有的学者认为罪刑相适应不应成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理由是:第一,罪刑相适应的思想基础是报应刑主义和一般预防主义,把它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会产生理论上的片面性和实践上的危害性。

第二,罪刑相适应的本质是报复主义,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苍白无力的理论,应当以刑罚个别化原则取代这一原则。

第三,认为罪刑相适应是仅适用于量刑的原则,不是贯穿于整个刑法的基本原则。

而赞同罪刑相适应为刑法基本原则的学者认为:第一,罪刑相适应原则是贯穿整个刑法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而且在认定犯罪性质和情节、确定罪名时也应当遵循。

第二,罪刑相适应原则体现了刑罚的公正性。

刑罚的目的是为了惩罚和预防犯罪,刑罚的轻重取决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罪重者重判,才能体现刑罚的公正性。

第三,罪刑相适应与刑罚个别化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个原则。

实质上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其本身就含有根据犯罪人的具体情况裁量具体刑罚的内容。

1997年《刑法》第五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这一规定确立了罪刑相适应原则,是贯穿于全部刑法规范、指导和制约刑法适用的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意义的基本准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与其承担的刑事责任之间应保持内在的对应的均衡关系。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第一,有罪当罚,无罪不罚。

刑罚只能施于犯罪的人,不能罚及无辜。

第二,轻罪轻罚,重罪重罚。

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的轻重相对应,不能轻罪重判,也不能重罪轻判。

第三,一罪一罚,数罪并罚。

对于一人犯有一罪的,只能处以与其罪刑相适应的一种主刑;对于一个人犯有两种以上罪刑的,则应按照法定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第四,同罪同罚,罪罚相当。

性质、情节相近的犯罪,应当处以轻重相近的刑罚,不能受犯罪行为人的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第五,各种主刑和附加刑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条件,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刑法中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可以从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来体现。

从总则部分来看,第一,我国刑法确立了一个严密科学的刑罚体系,这是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础。

针对不同的罪行,新刑法规定了三种实现刑事责任的方式:刑罚、非刑罚制裁措施和免予刑事处分,从而确立了科学严密的处罚体系。

对于实现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刑罚,新刑法规定了主附结合、轻重有序、上下衔接的刑罚体系,为实行罪刑相适应原则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保障。

第二,新刑法总则以行为的客观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为依据,对各种不同的犯罪形态,规定了轻重不同的处罚原则。

例如,对防卫过当者、避险过当者、预备犯、未遂犯、中止犯、自首者、立功者、从犯、协从犯等规定了从宽处罚原则;对惯犯、累犯、主犯等规定了从严处罚原则。

所有这些规定都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

第三,还规定了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不同的定罪处罚原则以及完全责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本科学年论文任能力人、限制责任能力人和无责任能力人的刑事责任问題。

可见,罪刑相适应原则在刑法总则中得到了充分贯彻。

从分则部分来看,罪刑相适应原则主要体现在刑法分则十大类犯罪,基本上按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罪行的轻重来排列,同时每类中规定的若干具体犯罪也是按照罪行轻重来排列,与各种犯罪相对应。

分则又规定了相对确定的法定刑,以适应各种罪行轻重的需要。

科学严密的处罚体系、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轻重不同的量刑幅度都体现了新刑法所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确立,为实现我国刑法的预防犯罪目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证。

法治社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法治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确信法律能够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杈利,而免受不确定意志的摆布,这要求法律规范要有其明确的表现形式,一切社会主体的杈利义务都要在法律上明确界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