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编制依据 (1)2工程概况 (2)2.1 工程概述 (2)2.2 高支模部位结构概况 (2)2.3 本工程高大模板特点与施工关键点 (4)3支撑系统设计 (4)3.1 支撑系统选型、选材 (4)3.2 支撑系统设计 (5)4施工准备及资源配置计划 (7)4.1 技术准备 (7)4.2 人员准备及人员需求计划 (7)4.3 材料 (8)4.4 机具设备 (8)5施工进度计划 (8)6施工工艺技术 (9)6.1 工艺流程 (9)6.2 基础处理 (9)6.3 支撑搭设方法 (9)6.4 混凝土浇筑 (9)6.5 支撑系统拆除 (10)7质量保证措施 (10)7.1 材料的进场检验 (10)7.2 支撑体系检查验收 (12)7.3 质量控制措施 (13)8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3)8.1 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14)8.2 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不限于以下内容) (14)9监测措施 (15)9.1 监测人员的要求 (15)9.2 监测设备 (15)9.3 监测的关键部位 (15)9.4 监测项目 (16)9.5 监测点布设 (16)9.6 监测频率 (16)9.7 监测方法 (16)9.8 监测预警值 (16)9.9 监测结果整理反馈 (17)10应急预案 (17)10.1 应急组织机构 (17)10.2 应急风险辨识及处置措施 (17)10.3 应急响应 (18)10.4 应急保障措施 (18)11计算书 (18)11.1 基本要求 (18)11.2 计算书内容 (18)11.3 设计的说明要求 (19)12附图 (19)12.1 方案附图要求 (19)1编制依据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当地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核电项目的技术规格书);施工合同、施工组织设计;地勘报告:支架部位基础为天然地基时提供;施工图纸:包括与高支模相关的楼层梁板结构图、建筑剖面图等;可参考以下条目2工程概况2.1工程概述工程概况应对工程设计内容如:建筑面积、层高、总高、结构形式,气候情况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等,以及相关单位做简要的叙述。
(字数以500字以内为宜。
)2.2高支模部位结构概况包括:高大模板工程特点、施工平面及立面布置图(图示与文字应一致)、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条件,明确具体支模区域(高支模区域编号并阴影表示)、面积、支模高度、层高、支模范围内的梁截面尺寸、跨度、板厚、支撑地基类型。
与周围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周边建筑物的施工情况等。
具体数据可以采用文字或列表形式进行描述。
涉及到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相关数据字体应加粗。
说明:可增行,填写高支模相关内容XX区xx层支撑架平面布置图板顶标高:+15.600m图X XX梁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正立面2.3本工程高大模板特点与施工关键点根据本工程特点提出高大模板工程施工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关键问题,以便编制方案及施工时制定针对性措施。
(如有应叙述)3支撑系统设计3.1支撑系统选型、选材支撑系统设计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土类别、施工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条件进行。
选择适合本工程的模板支撑系统(应优先选用技术成熟的定型化、工具式支撑体系),确定梁板杆件、大楞、小楞,梁侧模内楞、外楞、对拉螺栓,模板、剪刀撑等材料的选材、规格、尺寸。
扣件式脚手架为例:选用材料一览表说明:可增行,填写相关材料。
3.2支撑系统设计3.2.1梁支撑设计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一个或多个梁进行支撑系统设计,包括底模、侧模、立杆(门架)、水平杆、扫地杆、地基处理、拉结点、剪刀撑及梁、板支撑系统可靠连接。
底模:应说明小楞间距、布置方向,大楞的间距、布置方向,梁下立杆间距支撑方式;侧模:应说明内楞设置方向、间距、外楞设计设置方向、间距,斜撑、对拉螺栓的设置方式、间距等。
剪刀撑:应说明水平、竖向剪刀撑设置间距,剪刀撑跨越立杆数、夹角等。
说明扫地杆的布置及地基处理措施,确定构件与相应楼层的框架结构拉结方式、拉结点水平、竖向布置间距以及垫板等。
以上内容并用插图进行示意,且插图应按比例绘制,能表达梁位置、大小、立杆间距、支撑体系做法等,要求图形、数据、文字清晰。
如下图所示:图XX 梁模板支撑节点详图主龙骨说明:a表示螺杆间距,b 表示楼板厚度图XX 梁下钢管排列平面示意图立杆横距梁支撑系统设计除采用文字叙述外也可采用如下列表表示。
标高×××m 梁(mm ×mm )模板支撑设计参数3.2.2板支撑设计要求同上。
板支撑系统设计列表表示如下:标高×××m板支撑设计参数3.2.3人员通道应设计出人员进出和上下通道的具体部位。
4施工准备及资源配置计划4.1技术准备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图纸、收集相关资料,编制高大模板支撑系统专项施工方案,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专项方案,在施工之前须经专家论证并得到监理(业主)审批。
模板支撑系统搭设前,项目工程技术负责人或方案编制人员应当根据专项施工方案和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对现场管理人员、操作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履行签字手续。
安全技术交底的内容应包括模板支撑工程施工工艺、工序、作业要点和搭设安全技术要求等内容。
4.2人员准备及人员需求计划模板支撑架体的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建筑施工脚手架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人员应定期体检,合格者方可持证上岗。
其他相关施工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根据施工进度,及时组织各专业施工人员进场。
人员需求计划表说明:可增行填写。
4.3材料对该方案用到的主要材料的名称、规格、数量进行描述。
材料计划一览表(扣件式脚手架为例)说明:可增行,填表内容应根据实际选用材料为准。
4.4机具设备对该方案在实施过程所需用到的机具设备的名称、型号、数量、技术指标等进行描述。
机具、仪器设备计划一览表说明:可增行,填写其它需要使用相关设备5施工进度计划应说明高支模施工前后,该工程项目土建施工的形象进度。
需根据高支模施工期间各工序施工的时间和完成的工作内容,编制高支模施工进度计划表,如下:高支模施工进度计划表说明:高支模施工详细的进度计划,可以用Project等格式的进度计划做为方案附件。
6施工工艺技术6.1工艺流程工艺以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说明高支模的施工步骤。
分别列出支撑体系总体施工流程、梁支撑体系施工流程、满堂支撑体系搭设施工流程等。
例:支撑体系总体施工流程地基处理→放线定位→(结构柱钢筋、模板施工→)支撑架搭设→架体中间验收→模板支设、钢筋绑扎→(结构柱混凝土浇筑→)支撑架综合验收→混凝土浇筑、支撑架监测→混凝土养护→支撑架拆除6.2基础处理模板支撑系统的地基承载力、沉降等应能满足方案设计要求。
如遇松软土、回填土,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平整、夯实,并采取排水措施,按规定在模板支撑立柱底部采用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垫板。
当地基达不到承载力要求时,基础处理技术措施应包括:(1)回填土夯实后对地基采取混凝土硬化的方式;(2)支撑地基为混凝土楼板时,楼板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时,下层楼板的加固处理措施等。
6.3支撑搭设方法详细说明支撑体系搭设过程中的步骤及要求,至少应包括:搭设起始位置;搭设方向;梁板起拱高度;搭设过程中剪刀撑、卸料平台的设置;与主体结构的墙、柱拉接方式;防护栏杆、安全网设置。
尽量避免大段引用标准规范中的文字,只需要将每个施工步骤和具体方法说清楚即可。
6.4混凝土浇筑柱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顺序,应按先浇筑柱混凝土,后浇筑梁板混凝土的顺序进行。
浇筑过程应符合专项施工方案要求,并确保支撑系统受力均匀,避免引起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的失稳倾斜。
应分别对梁、板的混凝土浇筑方法、布料高度、振捣要求、分层厚度等进行简要说明,明确为保持支撑系统的稳定所采取的浇筑方法和措施。
6.5支撑系统拆除应说明支撑系统拆除的施工顺序,拆除时混凝土强度控制要求及相关的报批手续,拆除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以及拆除材料的堆放等。
操作要点:(1)拆除前准备模板支撑系统拆除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核查混凝土同条件试块强度报告,浇筑混凝土达到规范要求的拆模强度后,报项目总监履行拆模审批签字手续,方可拆除。
(2)拆除顺序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分段分片进行。
应具体描述拆除部位的顺序。
(3)拆除方法模板支撑系统的拆除作业必须自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层同时拆除作业,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
架体拉结点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架体拉结点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
梁侧模板:拆除时,先将与支撑相连的斜顶杆拆除,再将模板钢管外楞拆除,然后逐块地将模板拆下。
梁底模板:先将立柱连接的纵横向水平拉杆卸下,然后降下梁底立柱支撑,并清理出拆模部位,最后拆除底模。
提前拆除梁侧、柱侧模板时,不得拆除或松动梁底、板底受力杆件和构造杆件。
7质量保证措施应说明施工质量的责任制度,施工构件、材料的进场检验制度,各环节检查验收标准等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检验、验收使用的计量器具,应使用在鉴定有效期内的计量器具。
7.1材料的进场检验材料进场时由物资管理部门组织技术、质量、安全、施工等部门对进场的承重杆件、连接件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进行复核,并对其表面观感、重量等物理指标进行抽检。
对承重杆件的外观抽检数量不得低于搭设用量的30%,发现质量不符合标准、情况严重的,要进行100%的检验,并随机抽取外观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由监理见证取样)送法定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
所有构配件经过防锈处理,确保力学性能达到规范要求。
钢管和扣件应分类堆放。
(1)钢管、扣件(扣件式脚手架为例)钢管、扣件:应有产品合格证;钢管表面:应平直光滑,不应有裂缝、孔洞、结疤、分层、错位、硬弯、毛刺、压痕和深的划道。
钢管外径、壁厚、端面的等的偏差,应在允许偏差内。
钢管实测检查准应符合JGJ130-2011的要求。
钢管外径ø48.3:允许偏差±0.5mm钢管壁厚3.6:允许偏差±0.36mm(如果使用钢管壁厚小于标准厚度的,可按实际验算壁厚检查,但不得有负偏差);钢管端面:切斜偏差1.7 mm;钢管表面锈蚀深度:≤1.8(如按实际验算壁厚检查的,应≤0.5);钢管端部弯曲l≤1.5m:允许偏差≤5mm;钢管立杆弯曲3m<l≤4m:允许偏差≤12mm;4m<l≤6m:允许偏差≤20mm;扣件:在扣件应无裂纹、无变形,螺栓无滑丝。
扣件活动部位能够灵活转动,与钢管的贴合面严格整齐,保证与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
使用前应逐个挑选,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的严禁使用。
(2)木方按设计使用材料编写,内容可参考钢管要求。
(3)模板按设计使用材料编写,内容可参考钢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