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ntel篇从奔腾3代开始,intel开始以频率的高低来区分CPU的性能高低。
就当时的技术来说,的确高频的cpu的性能更优秀。
但是,从奔腾4 2.8G的cpu出现以后,对于频率的提升出现了困难。
无法将频率进一步提升。
因此新一代的cpu改变了cpu的工作架构,将cpu的流水线简短,即抛弃了以往cpu的超长流水线的架构,变成了类似于amd的短流水线架构,由此,获得了较小的功率和性能的提高。
但是,cpu的频率便因此降了下来,所以,新的cpu命名变成了类似于奔腾d 915,820等。
第一位数字代表系列,比如3系列是赛扬,经济型(所谓的赛扬M);5系列,移动型;8、9系列,烧钱的高性能(或许还有高功耗)。
自从双核开始普及,intel采用了新的名称,酷睿,命名如e4300,e2050,qx6700,分别应用于台式机,笔记本,和高性能个人计算机(烧钱用机器)。
以上只是台式机和笔记本,不包括服务器用的xeon啊。
2,amd篇从97年开始,amd便作为低端杀手占领的低端市场,虽然当时amd的cpu的发热量十分惊人,但是由于超频性能好,便宜(主要的),占领了相当部分市场。
从p3时候开始,amd使用slot a架构,采用了新的命名,分为duron毒龙,althon速龙,分别对应低端和高端。
此时,intel仍采用频率命名,而此时虽然amd的cpu性能上开始有了优势,但是频率不及intel(核心不一样,所以自然没办法比),所以采用新的命名,如1600,1800等,表示这些cpu具有与intel的1.6GHZ,1.8GHZ的cpu具有相同的性能。
实际上的运行频率只有1.2~1.3GHz。
----------------------------------------这里有个官方的换算,1800是PR值,-- Athlon 系列PR值的换算法PR标值= (3 X CPU运行频率)/ 2 - 500EX:XP 1800+ = (3 X 1.53GHz) / 2 - 500频率与PR标值的转换如下频率= (2 X PR标值)/ 3 + 333EX:1.53GHz = (2 X 1800) / 3 +333闪龙有区别,PR值均高出以前的20%-----------------------------------在后来的双强争斗中,duron作为过气选手被t,而sempron闪龙则取代了它的地位继续与赛扬争斗。
现在amd的产品线有sempron闪龙/经济,althon速龙/性能,althon x2/双核,opetron皓龙/服务器。
================================现在你的问题应该就可以解决了,1G CPU就是指cpu的频率是1GHz,2600+则是amd的cpu,指该cpu能达到intel 2.6GHz的水平。
但是,现在由于两个牌子都改了标注方式,所以单纯来以名字来看性能不可取(同一个系列当然例外,比如sempron 2600+肯定没有sempron 2800+好)================================再说说频率,对于cpu来说,一个是外频,一个是倍频,比如我用的sempron2800+,外频200mhz,倍频8,那么频率就是200x8=1.6GHz,以前的老式cpu可以破解倍频的,用只铅笔就可以了。
但是自从采用了新的封装形式以后,芯片都被封装起来了。
只能看到一个银色的壳,自然就无法破解了。
为什么厂家会把倍频所起来呢?由于在生产cpu时,从一块大的晶圆上面切割下来,然后再上面刻上电路,封装就可以完成。
但是,由于晶圆的不同地方品质不一样,能达到的频率自然就不一样,为了不浪费,就会将他们的性能限制在相应的极限之下,以保证正常工作,否则,就可能会损坏。
总的来说,就是防止cpu因为超负荷运行而出现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懂电脑的人也不会超频炒得太过分(把超频当作一种乐趣的例外),否则容易损坏这白花花的银子换来的cpu.呵呵,因为是经验,难免有错漏,你自己挑拣些看吧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内部结构:分为控制单元、逻辑单元、存储单元,相互协调,可以进行分析、判断、运算并控制计算机各种部分协调工作●运算器:算术运算:加、减、乘、除逻辑运算:逻辑加、逻辑乘、非运算●控制器:读取各种指令,并对指令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控制●寄存器:直接参与运算并存放运算的中间结果2、CPU发展简史1978年:美国Intel公司生产了第一块16位CPU(i8086),它使用的指令代码就叫:X86指令集。
1981年8月:美国IBM推出第一台IBM-PC机(i8088),增加了X87芯片系列指令协处理器(X87指令集),以后就将X86指令集和X87指令集统称为X86指令集。
1981年至今:Intel陆续研制i80286,i80386,i80486,及今天的PentiumⅢ系列,乃然使用X86指令集。
CPU主要技术参数1、位、字节和字长位—在数字电路和电路技术中采用二进制,代码只有“0”和“1”,其中无论是“0”和是“1”在CPU中都是一“位”。
字长—CPU在单位时间内(同一是时间)能一次处理的二进制数的位数,叫字长。
字节—由于常用的英文字符用8位二进制就可以表示,所以通常就8位称为一个字节。
2、CPU外频——是由主板为CPU提供的基准时钟频率。
例:Pentium CPU 外频60/66MHzPentiumⅡ350 CPU外频100MHz3、CPU主频----是CPU内核(整数和浮点运算器)电路的实际运行频率。
例:Pentium 200的CPU 主频200MHzPentiumⅡ350的CPU主频350MHz4、CPU倍频----CPU外频与主频相差的倍数。
计算公式:主频=外频×倍频例:MⅢ-300的实际运行频率为233MHz(66×3.5)(300是PR参数值、66是外频、3.5是倍频)5、前端总线(FSB)频率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与同时传输的数据位宽度和传输频率,即:数据带宽=(总线频率×数据宽度)/8例如:PentiumⅡ333使用66MHz的前端总线,交换带宽为:528MB/s=(66×64)/8PentiumⅡ350使用100MHz的前端总线,交换带宽为:800MB/s=(100×64)/8数据传输最大带宽取决于所有同时传输的数据的宽度和传输频率。
比方现在的支持64位的至强Nocona,前端总线是800MHz,按照公式,它的数据传输最大带宽是6.4GB/秒。
外频与前端总线(FSB)频率的区别:前端总线的速度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度,外频是CPU与主板之间同步运行的速度。
也就是说,100MHz外频特指数字脉冲信号在每秒钟震荡一千万次;而100MHz前端总线指的是每秒钟CPU可接受的数据传输量是100MHz×64bit÷8Byte/bit=800MB/s。
其实现在“HyperTransport”构架的出现,让这种实际意义上的前端总线(FSB)频率发生了变化。
之前我们知道IA-32架构必须有三大重要的构件:内存控制器Hub (MCH) ,I/O控制器Hub和PCI Hub,像Intel很典型的芯片组Intel 7501、Intel7505芯片组,为双至强处理器量身定做的,它们所包含的MCH为CPU提供了频率为533MHz的前端总线,配合DDR内存,前端总线带宽可达到 4.3GB/秒。
但随着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同时给系统架构带来了很多问题。
而“HyperTransport”构架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更有效地提高了总线带宽,比方AMD Opteron处理器,灵活的HyperTransport I/O总线体系结构让它整合了内存控制器,使处理器不通过系统总线传给芯片组而直接和内存交换数据。
这样的话,前端总线(FSB)频率在AMD Opteron处理器就不知道从何谈起了。
6、L1 Cache和L2 Cache的速率L1 Cache内置在CPU,可提高CPU的运行效率。
由静态RAM组成;L2 Cache分为:内部:设在CPU芯片内,运行速度与主频相同。
外部:设在CPU芯片外部,运行频率分为二分之一。
CPU主要生产技术术语1、流水线技术核心思想:把复杂的工作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简单程序,每个单元专门从事其中的一项工作这样提高每个单元办事效率。
2006-12-8 20:55 回复花心非我错2位粉丝2楼——在CPU中由5~6个不同的功能的电路单元组成一条处理流水线,然后将一条X86指令分成5~6步后再由这些电路单元分别执行。
(取指令→译码→产生地址→执行指令→数据回写)2、超流水线——指某些CPU内部的流水线超过通常的5~6步以上。
将流水线设计的步(级)数越多,其完成一条指令的速度越快。
3、超标量技术——是指在CPU中一条以上的流水线,并且每个时钟周期内可以完成一条以上的指令。
4、乱序执行技术——是指CPU采用了允许将多条的指令不按程序规定的顺序分开发送给各相应的电路单元处理的技术。
5、分枝预测和推测执行技术——是动态执行技术中的主要内容,目的提高CPU运算速度。
推测执行是依托于分枝预测基础上的,在分枝预测程序是否分枝后处理也就是推测执行。
6、指令特殊扩展技术特殊扩展(扩展指令)——指该CPU是否具有对X86指令集进行指令扩展。
例如:早期Intel公司的MMX;AMD公司的3D NOW!;最近的Pentium Ⅲ的SSE①MMX指令集(多媒体指令集)——由Intel公司开发,包括57条新指令,允许CPU同时2-8个数据时行并理,而不影响到系统速度。
主要应用于增强CPU对多媒体信息的处理,提高CPU的处理3D图形、视频和音频信息能力。
②SSE指令集(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由Intel公司开发,曾称“KNI”,最终名字定为“流式SIMD扩” (Streaming SIMD Extenstion)。
共包括70条指令,其中50条SIMD(单指令数据)浮点指令,12条全新MMX指令和8条系统内存数据流传送优代指令。
主要加强了CPU处理3D网页和其他音像信息技术处理能力。
③3D NOW!指令集——由AMD公司开发,包括27条指令,用来缓解CPU与三维图形加速卡之间在三位图像建模和纹理数据取用中的传输瓶颈。
CPU的生产工艺及产品构架1、生产工艺制造工艺的提高,意味着体积更小,集成度更高,耗电更小。
⑴铜技术的优势①导电性能优,电阻小,发热量小。
②提高芯片的工作频率③减少管芯的体积⑵CPU的名称早期的Intel以i8x86(286、386、486→到586时,因注册商标问题,改名为→英文名:Pentium 中文名:奔腾→Pentium Pro(高能奔腾→ Pentium Ⅱ奔腾2代→Pentium Ⅲ(奔腾3代→Pentium 4(奔腾4代→ Celeron(赛扬)→CeleronⅡ(赛扬2代)→CeleronⅢ(赛扬3代)2、CPU的内部结构——由主处理器、数学协处理器、控制器、各种寄存器和L1 Cache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