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因素分析

影响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因素分析
首先电动机和抽油机对地面效率影响较大。

在抽油机选型时,由于过分考虑设备的“储备”能力,部分油井选择的抽油机型过大(包括装机功率),发生“大马拉小车”的现象,这种“大马拉小车”的结果是抽油机额定载荷与实际载荷相差较大,电机负载率较低,地面效率明显下降,对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极为不利。

这种工况下电动机自身工作效率低,一般运行效率在额定效率50%以下。

行,地面效率较低。

调节抽油机平衡,可以降低单井耗电量,降低电机功率,减少空耗损失,提高地面效率。

抽油机要达到100%的平衡度是较困难的,但依据机型和井况的不同,应尽力把平衡度控制在80%~120%之间。

调平衡是提高系统效率中投资小,见效快的一个办法。

测试表明,岔河集油田抽油机井平衡度小于80%和大于120%共有69口井,约占总井数的16%。

径、冲次等抽汲参数不合理。

部分抽油机井的液面在井口,却仍用小泵径、慢冲次的工作制度,导致系统效率过低。

此外,抽油机“五率”达标率低,电机皮带过松,盘根过紧等对油井整体效率也有一定影响。

泵况对井下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泵、管漏失严重影响井下效率。

实际上,泵的正常漏失量(柱塞与衬套间的设计漏失量)很小,因而它对井下效率影响很小,这里的“漏失”是指除正常漏失外的所有漏失即非正常漏失。

通过现场憋压等测试手段分析,岔河集油田30%以上的油井存在不同程度的管漏失及泵筒间隙磨大、游动凡尔、固定凡尔漏失。

泵的非正常漏失,不仅会减少有效功率,而
且将增加井下损耗。

二是气体影响井下效率。

高气油比使得泵充满度降低,甚至气锁,影响了泵的排量系数,对井下效率影响很大。

虽然测试井中高气油比井的井数不多,但因为其系统效率很低,平均系统效率仅为12%,远低于整体平均系统效率24.5%。

三是供液不足影响井下效率。

部分油井供液能力差,沉没度不够,导致泵充满度降低,泵效低下,影响了井下效率。

油井产液量与井下效率的关系
油井结蜡、出砂及抽油杆的磨擦导致杆柱载荷增大,造成杆柱有效功率降低,井下无功损耗增加,影响了井下效率。

深泵挂及尼、扶杆的大规模应用也导致杆柱载荷增大。

此外,井斜也加剧杆管偏磨,井下阻力损耗增加,导致井下功率损失。

偏磨类油井比较多,占全部油井的32%。

抽汲参数(泵径、泵深、冲程、冲数等)的匹配有若干个,总有一个是投资省、系统效率高的最佳方案。

因此必须对抽汲参数进行优选。

即使同一区块的油井在油藏地质条件、供液能力、气油比等个体特征也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落实到具体的单井上,必须根据每口井的具体条件进行单井优化设计。

根据井况选择合理的泵,以适应含气、出砂、结蜡等井况的要求,同时应用配套技术,来解决抽油井受气、砂、蜡等影响泵效的矛盾。

测试分析认为,从系统效率角度看,岔河集油田众多油井管杆泵组合存在与电机—抽油机系统匹配性差的问题,甚至其本身组合也存在问题,这主要是目前管杆泵设计时目标是产量或管柱强度,而不是系统效率的原因。

泵深也是抽油井系统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下泵深度的增加,冲程损失增大,抽油杆与油管的偏磨产生的载荷也会增加,如果没有较好的深井配套抽油工艺,最终使系统效率随井深的增加而逐步降低。

图2-2显示的是对岔河集油田不同井深的油井测试结果的统计。

可以看出,平均系统效率随下泵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

不同下泵深度与平均系统效率的关系统计
测试结果表明,有24口井液面过高,泵的举升高度很小,从而造成有功功率的减少,甚至有些井的液面在井口,计算出的系统效率也近似为0,但这种井的产量一般都很高,因此不被人们所重视,也很少试图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