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油机系统效率
提液系统耗电占总生产能耗的百分数
一、前 言
截止到2010年底,公司共有油井785口,开油井660口,开井
率84.1%(含合作井)。
提液类型 总井数(口) 开井数(口) 总液量(万方) 所占百分比(%)
抽油机井
螺杆泵井
657
118
553
97
188.86
47.56
78.3
19.7
其它井
合计
10
785
10
输入功率的理论体系 有用功率(Pef)
在一定扬程下,将一定排量的井下液体提升到地面所需要的功率称
作有效功率。
Pef=Qtρlgh/86400 h=H+(P油-P套)/ ρ
l
Qt-产液量 g-重力加速度
ρl-混合液密度 h-有效扬程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理论依据
输入功率的理论体系
地面损失功率(PU)
决策依据,因此无法确定提高油井系统效率的关键因素,就无
法有针对性开展油井治理,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一、前 言
基于以上原因,在分析鲁明公司当前提液能耗现状的基础上, 利用优化预测技术,在保障液量、生产周期、系统效率最佳匹配的 前提下,以举升系统“降耗率”作为评价指标,评价公司目前抽油 机井提液系统能耗水平并预测合理的降耗空间。(数据截止2010年4 月底,测试数据由技术检测中心能源检测所完成,数据处理由胜利 软件公司完成。本研究历时8个月。)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评价方法
以“机采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中“理论输入功率”的计算方
法为基础,利用油井实测数据和原油高压物性参数对计算模型进 行拟合和修正,建立跟实测数据高度吻合的输入功率计算模型。 由此可计算每口井当前能耗及预测该井同油藏条件、同产量下最 佳能耗,通过计算和分析“降耗率”,对油井的节能潜力做出预 测和评价。
百米吨液耗 电: 两者之间关 系:
W x QH
1 x 3.67
一、前 言
传统的考核指标体系
目前涉及抽油井系统效率评价与管理相关的行业标准有三个。
SY/T5264-2006
SY/T6275-2007
SY/T6374-2008
一、前 言
传统的考核指标体系
监测项目 电机功率因数
平衡度L(%) 系统效率(稀油井)(%) 系统效率(稠油热采井)(%)
一、前 言
鲁明公司历年机采系统效率趋势图
从2010年系统效率变化趋势来看,通过多方面的工作,系统效率 逐年提高,但公司整体水平还能提高多少,潜力在哪说不清楚。
一、前 言
因提液系统的能耗受油藏类型、开发阶段、配套能力、管理 水平综合影响,各开发单位的提液合理能耗水平有较大差异。
30
28
26
系统效率(%)
油田类型 k1 特低渗透油田 1.6 低渗透油田 1.4 中高渗油田 1.0
限定值 ≥0.40
80≤L≤110 ≥18%/(k1.k2) ≥15
泵挂深度 k2 <1500米 1.00
节能评价值 /
/ ≥29%/(k1.k2) ≥20
1500米~2500米 1.05 >2500米 1.10
传统考核指标体系始终没有解决提液能耗评价和能耗潜力 预测的问题,无法确定合理能耗水平和掌握潜力分布情况。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
系统效率 = 有效功率 / 电机输入功率 × 100%
输入功率
系统效率
但输入功率不可能无限制的降低,系统效率也不可能无限制 的提高,因此每口井必然有一个最佳输入功率值。 机采系统能耗评价技术核心是准确找出一口井可实现的最佳输
入功率值,为此我们提出“降耗率”来判断一口井的能耗潜力。
抽油机型号、生产厂家、冲程、大轮直径、传动比、电机型号、生产厂 家、额定功率、电机转速、皮带轮径、特殊调速方式
三、开展主要工作
(二)现场测试 测试油井覆盖公司所有开发单元。按50%比例抽测。 抽测选井原则:
在公司每个油田、开发单元、生产层位都按比例抽测; 开发单元内油井按日产液量从高到低排序,以主力产量为主,每个产
分公司各开发单位机采系统效率对比图
一、前 言
传统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的考核评价方法,不能科学、客观、公正的反映油井管理水平。
油井系统效率是动态变化的,其影响因素很多:
• 油藏类型:例如稠油油藏跟稀油油藏 • 开发阶段:例如油田开发初期和开发的中后期; • 开发方式:例如水驱和三采; • 油藏介质: 含气量、含砂量的变化; • 工况运行:参数设计、管理是否优化。 诸多因素造成各油井的系统效率各不相同,因此系统效率绝对值指标 不能科学的反映各开发单位的能耗管理水平。
一、前 言
2、缺乏系统效率潜力分析和评价手段,治理对象选择没有科学依
据。
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根据油井当前系统效率值大小,来定性判断能 耗潜力的大小。一般认为当前系统效率高,则系统效率提高潜力小;当前
系统效率低,则系统效率提高潜力大。
这种观点已经被实践证实是错误的。油井能耗潜力的大小受油井自身 条件和工况的影响,可以说一口井一个样。因此再用传统的评价方法来判
24 22
20
18
16 14
12
10
孤东 桩西 临盘 鲁胜 孤岛 胜采 东辛 分公 河口 纯梁 现河 鲁明 滨南 海洋 中心 东胜 司 25.6 24.8 24 20.1 14.3 系统效率 28.7 28.6 28.5 28.1 28 28 27.1 26.8 26.3 25.5 25.4 25.1
2011年3月
目 录
一、前言
二 、 评 价 方 法 及 技术路线
三、开展主要工作
四 、 取 得 主 要 成果 五 、 认识及建议
一、前 言
鲁明公司2010年生产耗电4863.65万千瓦时,提液系统耗电
3254万千瓦时。占总生产能耗的66.9%。分公司提液系统耗电占
总生产能耗的54%。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分公司 鲁明 济北 商河 临邑 滨东 富林 高青 昌邑 滨海 沾化 23.9% 54.0% 66.9% 61.0% 76.1% 96.8% 88.9% 91.6% 89.7% 86.8% 96.8%
科学、合理,且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理论依据
输入功率的理论体系
找出各部分功率的主要影响因 素及建立各部分功率计算的函数关 系式。
P输入
η
= P有+P地+P粘+P滑-P膨
= P有/ P入 = P有/(P地+P粘+P滑+P有-P膨)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理论依据
105QP 10Pb 1 b p膨 ln 86400 10P井口 1
105QP 10P沉 1 沉 p膨 ln 86400 10P井口 1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具体算法
能耗最低机采设计方法
假设条件:油井的生产液量相对稳定(不更换抽油机),即油井的
动液面相对稳定(在一定的产液量、动液面、油套压的前提下)
T析:原油析蜡温度
fw:含水率、 0 :50℃脱气原油粘度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理论依据
输入功率的理论体系 滑动损失功率: 因抽油杆与油管发生摩擦以及泵柱塞与泵筒间发生摩擦而损失的功 率称作滑动损失功率。
Pk=2fk·q杆·l水平·S·n
fk:杆与管的摩擦系数 q杆:单位长度杆柱重量 l水平:抽油杆在斜井段的水平投影长度
660
4.8
241.22
2
100
一、前 言
传统的考核指标体系
在提液能耗评价和考核方面,目前国内外石油行业普遍应用的是以
机采系统效率和百米吨液耗电为主要指标的传统评价考核体系。这两个 指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常数关系。 系统效率:
QH g QH 86400 P 8816 .3P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具体算法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三)评价技术路线
基础数据 高压物性 设备数据 生产数据
模型拟合修正 (泵效、功率、功图)
评价条件设定(产量 不降的前提等)
评价结果 (能耗潜力等)
评价类型设定 (按单位/区块/单井)
评价标准 (输入功率最低)
目 录
一、项目概况
量区间都抽测;
抽测中兼顾不同泵径、不同抽油机机型; 考虑间开井特殊情况,选择少量井进行测试。
三、开展主要工作
(二)现场测试 现场测试油井共221口,占公司抽油机井440口的50.2%。测试
二、评价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评价指标——理论依据
输入功率的理论体系 溶解气膨胀功率
原油在举升过程中,溶解气因所受压力的降低而不断从原油中析出,转化
成体积膨胀能而作用于举升系统,这一功率称作溶解气膨胀功率。 A :当P沉≥Pb>P井口时 B:当P沉≥Pb且P井口≥Pb时,P膨=0 C:当P井口<P沉<Pb时 D:当P沉<Pb且P井口< P沉时,P膨=0
输入功率 计算公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系统降耗率 • 泵径、泵深 • 冲程、冲次 • 油管组合、抽 油杆组合 • 杆柱钢级
能耗最低原则 确定P最佳
• 泵径、泵深 • 冲程、冲次 • 管径、杆柱钢 级 • 满足生产要求 的参数组合
满足要求的所有参 数组合
• 每种参数组合 对应的输入功 率和系统效率
• R=(1-P最佳 /P目前)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