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
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
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解题(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
归去来,回去。
兮,助词。
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
我国著名的诗人。
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
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
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3.主要内容介绍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
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
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
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
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序》的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
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
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
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
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
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
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
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
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
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
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疏通文意(1)、听朗诵录音注意: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2)、学生朗读(3)、疏通句意3、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于时风波未静(风波,指战乱。
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
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
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
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
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
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
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
)(3)一词多义心①因事顺心(心意)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
)夫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①故伎求之(所以)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①载欣载奔(跑去)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
)(5)古汉语句式①判断句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求什么。
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③省略句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朗读课文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情感。
2.通过突破难点,挖掘本文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对照课本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去感悟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人生境界。
二、学生齐读(点评)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本文主旨。
(一)、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是什么?(归去)那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归”到哪里去呢?(官场家乡)这也就是说,诗人要……(辞官归隐)他的心情怎样?叙事感情辞官(离开)官场自责自悔板书:第一段返乡(回到)家乡自我庆幸(二)、大家到文中找一找,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心为形役”为衣食出外谋官违背了本心;辞官回家就没有什么惆怅和伤悲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幸好迷途未远,迷途知返,既然知道过去是错误的,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
那就是什么?(辞官还乡)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如释重负,既有悔意,又有庆幸的心情。
(学生读第一段)(三)、第一段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心愿;中间二、三段作者是通过想象回家途中、到家后生活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归隐的决心的。
我想问一下大家,写景的目的是什么?“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都写了哪些地方?归途、居室、庭院、田野、劳作、山水。
(板书)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板书:叙事感情辞官(离开)官场自责自悔第一段返乡(回到)家乡自我庆幸归途归心似箭居室其乐融融第二、三段庭院自得之乐田野身心舒畅劳作欢快愉悦山水寄情山水(四)、第三段似乎有一句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人一读感到心情沉重了许多。
大家觉得是哪一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在感慨生命的短暂。
陶渊明在感慨人生短暂,同学们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没有类似的对生命短暂的感受呢?(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举例子)如:我们刚刚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都是在感慨人生易逝。
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在表达人生短暂,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还有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提醒同学要注意平时积累,多记多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春天万物复苏,草木欣欣向荣,自然生生不息,可是陶渊明却见乐景而生哀情,感慨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五)、既然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陶渊明会不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四段,看看第四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乐天安命,消极避世。
乐天安命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辞官归隐,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预设:我认为不能。
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教师:这名同学很像一个人,同学们知道像谁吗?(“像陶渊明”。
)对,像年轻时期的陶渊明,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