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环球科学2008.1
图片欣赏2
美国哈佛大学的吉恩.里维特(Jean Livet)利用共焦显微技术(confocal microscopy),
拍摄一只基因工程小鼠的脑干组织切片(厚340微米),由于经过基因改造,小鼠的每个
神经细胞都呈现出不同颜色。
环球科学2008.1
中枢神经系统脑之脑干
腹面观与背面观
红核(↓)→红核脊髓束 黑质(↓)→黑质脊髓束
2)白质(投射纤维):
1]上行束: 内侧丘系(来源于薄束核与楔束核,延髓交叉,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对侧肢体本体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对侧肢体浅感觉 三叉丘系 (起源于三叉神经核团,止于背侧丘脑)
传导头面部皮肤、眼、口和鼻腔粘膜的浅感觉 外侧丘系 (起源于蜗神经核,止于下丘)
20 额上回
1 胼胝体 2 透明隔 3 穹窿 4 胼胝体膝 7 前连合 9 下丘脑 10 视交叉 11 视神经 12 嗅球 13 动眼神经 14 脑桥 15 延髓 16 脊髓 18 丘脑 20 松果体 21 四叠体 22 大脑导水管 24 第四脑室 26 小脑蚓部 27 小脑半球 30 中央管
海马锥体细胞层(Golgi染色)
2 小脑上脚 3 第四脑室室顶 5 小脑下脚 6 小脑中脚 7 中间神经 8 位听神经 9 第四脑室外侧隐涡 11 第四脑室脉络丛 12 山顶 13 顶前裂 14 方叶 15 中央叶 17 小脑小舌 18 原裂 19 单叶 20 后上裂 21 上半月叶 22 绒球脚 23 绒球 24 水平裂 25 下半月叶 2 6 锥前裂 28 二腹前裂 29 二腹叶 31 次裂 32 小脑扁桃体 33 小结 34 后外侧裂 35 蚓垂
背面观
视神经 动眼神经 三叉神经
面神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舌下神经
展神经
脊神经
腹面观
1 脉络带 3 丘脑带 4 丘脑前结节 5 丘脑 6 丘脑间粘合 7 视交叉 8 视神经 9 视束 10 外侧膝状体 11 动眼神经 12 滑车神经 13 三叉神经运动根 14 三叉神经感觉根 15 展神经 16 面神经 17 中间神经 18 位听神经 19 舌咽神经 20 迷走神经
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红核脊髓束: 网状脊髓束: 调节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脑中的神经元
图片欣赏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 校的托马斯.迪林克(Yhomas Deerinck)利用双光子显微技 术(2-photon microscopy), 拍摄到一块400微米厚的小鼠 脑皮层组织结构图,其中绿色 的是浦肯野神经细胞,红色的 是神经胶质细胞,蓝色的是神 经核。
小脑传入神经
小脑上脚
小脑核
小脑传出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脑之间脑
18
20
9
1 胼胝体 2 透明隔 3 穹窿 4 胼胝体膝 7 前连合 9 下丘脑 10 视交叉 11 视神经 12 嗅球 13 动眼神经 14 脑桥 15 延髓 16 脊髓 18 丘脑 20 松果体 21 四叠体 22 大脑导水管 24 第四脑室 26 小脑蚓部 27 小脑半球 30 中央管
额叶:具有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的功能,例如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功能。 顶叶: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1、大脑半球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半球 胼胝体 沟和回:(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 分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和岛叶
1942年,Brodmann确定了大脑皮质的解剖分区。
1、背侧丘脑
P93
分部:(内髓板)前核、内侧核、外侧核
分类: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特异性投射核团;联络性核团
2、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听觉中枢;外侧膝状体→视觉中枢
3、上丘脑 松果体
4、底丘脑
5、下丘脑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结节区
乳头体区
下丘脑
心智和掌控中心----人体的大脑
枢神经系统的解剖 P86-100
中枢神经系统之脊髓
一、脊髓
1、脊髓的外形
C1~8、T1~12、L1~5、S1~5、C1
新生儿平L3 成人平L1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外侧沟 脊髓圆锥 终丝(不是神经组织的细丝) 马尾 颈膨大(C5-T1) 腰膨大(L2-S3)
2、脊髓的内部结构
前角
α神经胞体 →梭外肌 γ神经胞体 →梭内肌 闰绍细胞(抑制性神经元)
面神经 位听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视神经
外展神经 舌下神经
脑干的腹面观(示脑神经)
动眼神经
脑干的腹面观
2、内部组成
1)灰质:
1]脑神经核(Ⅲ~Ⅻ)
2]非脑神经核: 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 ╳ ↑丘脑)、下橄榄核(╳ ↑小脑)
脑桥:脑桥核(皮质→脑桥核→小脑;见小脑传入神经束)
见攀缘纤维
中脑:中脑顶盖:下丘(听觉↑、听觉反射中枢)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顶盖脊髓束
1 大脑纵裂 2 额上回 3 额上沟 4 额中回 5 额下沟 6 额下回 7 中央前沟 8 中央前回 9 中央沟 10 中央旁小叶 11 中央后回 12 中央后沟 13 顶内沟 14 顶上小叶 15 顶下小叶 16 顶枕沟 17 枕回 18 枕沟
1 大脑纵裂 2 视交叉 3 视束 4 漏斗 5 灰结节 6 乳头体 7 脚间窝 8 嗅球 9 嗅束 10 岛极 11 内侧嗅纹 12 嗅三角 13 前穿质
6 松果体 8 后连 合 10 丘脑间粘合 11 前连合 14 终板 15 乳头体 17 视隐窝 18 视交叉 19 漏斗隐窝 20 漏斗 21 上丘 22 下丘 24 小脑小舌
1、小脑的外形与分叶(P96)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调节身体平衡 小脑前叶 (旧小脑):调节肌紧张 小脑后叶 (新小脑):协调肌群运动
25 腹后外侧核
2 环岛沟
26 中央正中核
3 岛长回
27 第三脑室
4 边缘内回
28 红核
5 海马裂
29 丘脑底核
6 齿状回
30 视束
7 海马回
32 第四脑室脉
11 颞下回
络丛
12 大脑纵裂 33 大脑脚
13 侧脑室中央部 34 黑质
14 穹窿体
36 脑桥
15 背外侧核
16 丘脑内侧核
17 腹外侧核
18 丘脑网状核
26 外侧沟升支 27 外侧沟前支 28 眶沟 29 眶回 30 嗅球
10 外侧沟后 支
11 枕回 12 月状沟 13 枕前沟 14 枕沟 15 枕前切迹 16 小脑半球 17 中央前回 18 中央前沟 19 额上沟
31 嗅束 32 外侧沟 33 颞上回 34 颞上沟 35 颞中回 36 颞下沟 37 颞下回 38 脑桥 39 绒球 40 延髓
21 副神经 22 舌下神经 23 脊神经腹侧根 24 侧脑室 25 第三脑室 26 漏斗 27 乳头体 28 大脑脚 31 脑桥 32 脑桥基底沟 33 小脑中脚 35 橄榄 36 锥体 37 锥体交叉 38 外侧索 39 前外侧沟 40 前索 41 前正中裂
脑干的腹面观
滑车神经
脑干的背面观
三叉神经
大脑半球的结构
大脑皮质: 1分子层、 2外粒层、 3外锥体层、 4内粒层(↑) 5内锥体层(↓) 6多形层(↓) 大脑髓质:
联络纤维
髓质 连合纤维(胼胝体)
投射纤维(内囊)
基底核:
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纹状体
基底核 屏状核
壳 豆状核
苍白球
尾状核
杏仁体
扣带回 顶叶
大脑皮层
1 外侧裂
传导双耳的听觉
2]下行束: 锥体束、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等
3)脑干网状结构(P93):
1]结构:旁正中区 (痛觉抑制和睡眠) 内侧区(效应区,↑ 大脑皮层; ↓ 网状脊髓束) 外侧区(接受区)
2]机能:调节骨骼肌张力;调节内脏活动;影响大脑活动
中脑结构与机能
脑干网状结构 内侧丘系
分区: 中脑 脑桥 延髓
滑车神经
1 侧脑室 2 第三脑室 3 松果体 4 上丘臂 5 上丘 6 下丘臂 7 下丘 8 大脑脚 10 内侧隆起 11 正中沟 12 面神经丘 13 前庭区 14 舌下神经三角 15 迷走神经三角 17 楔束结节 18 薄束结节 19 外侧束
20 后外侧沟 21 楔束 22 后中间沟 23 薄束 24 后正中沟 31 丘脑枕 32 内侧膝状体 33 外侧膝状体 34 滑车神经 35 小脑小舌 36 三叉神经 37 小脑上脚 38 小脑中脚 39 小脑下脚 40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44 副神经 47 脊神经背根
脊髓小脑后束: 传导躯干下部和下肢的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小脑前束: 传导下肢的反射性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丘脑束: 传导躯干和四肢温、痛觉和粗感觉
3、下行传导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 皮质脊髓侧束(在延髓锥体交叉)
少量直接与前角运动神经元联系,大量经中间神经元再与前角运动神经元联系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四叠体 (背面) 下丘(听觉↑、听觉反射中枢)
大脑脚:锥体束的通路
(腹面)
(大脑脚)
(P95,图3-37)
内部
第3、4脑神经的神经核 黑质:基地核之一
红核:接受大脑与小脑的纤维, 组成锥体外系的通路之一
脑桥结构与机能
A横向纤维经小脑脚与小脑相连,纵向纤维为运动与感觉的上、下行通路 B灰质部有5、6、7对脑神经的核团;还有控制呼吸运动的呼吸调整中枢与长吸中枢
14 外侧嗅纹 15 斜角回 16 岛阈 17 岛短回 18 岛长回 19 大脑脚 20 脑桥 21 锥体 22 橄榄 23 绒球 24 第四脑室脉络丛 25 小脑半球 26 小脑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