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西双版纳傣家风情与现代传承》 田昭波

论文《西双版纳傣家风情与现代传承》 田昭波

本科期末论文
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专业14汉语言文学
届别2014级
题目《西双版纳傣家风情与现代传承》学生姓名田昭波
学号201454401118
指导教师岩糯腊
云南民族大学
教务处制
西双版纳傣家风情与现代传承
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
摘要:今年已经是大三下学期,在俊美的西双版纳念书不知不觉已经有了三年的时光,在念书期间,有幸到诸如:南药园、曼听公园、热带花卉园、原始森林公园、总佛寺、民族博物馆及其傣族村寨等等地方,了解到一些关于西双版纳当地的傣家习俗,或是民风婚俗,虽然只是一鳞半爪,但仍然感到非常的新奇和有意义。

本文是自己在西双版纳读书期间的遭遇经历的描绘及其对俊美的西双版纳的一些感悟,希望这也是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西双版纳民俗研究资料。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现代传承
一、傣家风情
(一)傣族的地名
“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西双版纳”意为“十二个行政区域”。

西双版纳,传统中的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又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1]在西双版纳,去旅游的时候你也就会就发现,个别字在地名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非常之高,就感觉这些字具有一定特殊的含义一样。

比如“曼”字,就有个公园叫曼听公园,有个傣族村叫曼真村,甚至有好些地方的村子都带有这个字,如曼腊、曼栋老、曼么囡等。

另一个字则是“勐(měng)”字,根据西双版纳州的行政区域划分,有两县一市,分别是:景洪市(为西双版纳州州府所在地)、勐海县、勐腊县,因为西双版纳原来也叫做勐巴拉纳西。

带着这些疑惑,我去问了当地的导游,导游告诉了我真相。

原来,“曼”和“勐”都是傣语的汉译,前者是村落的意思,后者是市镇的意思。

傣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但从更广阔的地域来讲,傣族却是一个拥有6000万人口的跨境民族,它是老挝和泰国的主体民族,在泰国就叫做泰族,而在缅甸则叫做掸族,在印度则称为阿萨姆人。

这样一解释的话,泰国的首都称为曼谷、缅甸的重要城市称为曼德勒也就非常容易的理解了。

(二)傣族的姓氏
傣族不像汉族那样拥有众多的姓氏,据说傣族是只有名而没有姓的民族,所以其姓氏也非常的简单,原来的贵族姓刀,普通百姓男的一律姓岩,女的一律姓玉(或依)。

比如著名的傣族舞蹈家刀美兰,从其名字中就可以知道,她出身于傣族的贵族;又比如西双版纳州的前任傣族女州长刀林荫,也姓刀,她也是傣族皇室的一员。

而在我所认识的傣族同学中,有岩姓的男同学,如:岩丙、岩温香、岩温叫、岩温旦等;在我所认识的女性中,老师如:玉婉娜老师、玉温香老师等,同学如:玉芳、玉瑛罕、依旺叫学姐等等。

当然,发展到了今天,傣族已经没有了所谓的贵族和平民之分。

到傣家走访时,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人家都挂有“毛主席像”,即便是新翻盖的房子,门口上面正中央的磁砖,也立有一块毛主席老人家
的半身象。

据一些傣族姑娘介绍,傣族百姓最感谢的人(或人群)有三位:第一位是毛泽东主席,因为他的上台,让众多的傣族中的穷苦人民翻了身,消除了贵族与平民的界限和差异;第二位是上海知青,想当年,有一大批上海知青入驻云南西双版纳,为当地带来先进知识和文化的同时,也使傣族人民的生活有了量的提高和质的提升;第三位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因为傣族人都崇奉佛教,而且是南传的上座部佛教,所以只信奉佛祖释迦牟尼一人,与中国内地的佛教不同,内地的佛教除了崇奉佛祖之外,还有菩萨、罗汉等佛。

(三)傣族的信仰
傣族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这与藏传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在人们熟知的云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叫做“小和尚可以谈恋爱”,而这里的“小和尚”,指的就是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男孩。

按照傣族的传统习俗,在傣族家中的男孩子,到了七八岁的上学年龄,都必须出家当和尚,到寺庙去进行学习,学习的费用不用他们自己出,而是由所在的村小组承担。

女孩子则只能在本地的汉语学校进行学习。

傣族男孩子的学习时间大致在十年左右,到十七八岁时,仍然可以谈婚论嫁。

这一点不像藏传佛教,出家以后,必须严守清规戒律,绝对不允许再结婚,这实则是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的。

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可其信徒和势力远不能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比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傣族的“男嫁”习俗
与汉族所不同的是,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的地位要高于男
子,“哨(sāo)多哩”(指傣族对年轻妇女的称呼)才是一家之主。

在这里,男女结婚都是男到女家,就像我们内地的“上门女婿”那样。

虽然男女平等提倡了这么多年,可内地的“上门女婿”,到女家插门后,仍然有抬不起头的感觉。

傣族实行男到女家的习俗,而妇女的地位高于男子,也显得就比较正常了。

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中,家家户户都喜欢生女孩,而不希望生男孩,他们习惯把男孩子叫作“赔钱货”,因为长大后男孩子是要嫁出去的。

据我所了解到的一家傣族,他们家一共有三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儿子已经出嫁;而大女儿生了两个儿子,来日也要嫁出去;二女儿则生了个姑娘。

所以在家里,二女儿就是一家之主,姐姐、姐夫、丈夫都得听自己的。

因为没有姓氏,所以傣族人根本不存在传宗接代一说。

若一家只有男孩,没有女孩,将来男孩都嫁出去,对这样家庭的孤寡老人,则由全村进行供养。

这倒是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了。

另外,傣族丧葬的习俗,也比内地的要好。

他们在人死下葬后,都不留坟头,所以也不用担心耕地会因此减少,当然也就不会有人花巨资去买什么“阴宅”和墓地了。

到傣家访问的话,去到人家客厅,是禁止拍照的。

至于卧室,那是绝对禁止进去的。

用女主人的话说就是,谁要看了人家卧室,要是没有结婚,恰巧人家还有没结婚的姑娘,就只好给人家做上门女婿。

如果是结过婚的“二锅头”,就得给人家白干三年苦力了。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的一些传统习俗已经松动和发生改
变,外族的小伙子与傣族姑娘结婚,也已经可以把姑娘带走了。

[2] 二、现代传承
(一)传承的原因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就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遗失了自己的文化,也许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

对于西双版纳的傣族来说,民族风情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

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

”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

因此,理性的发展好、传承好傣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傣族人民的选择,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最理性的抉择。

[3]
合理的、适量的、循序渐进的傣族的优秀的古典文化熏陶,对个人未来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认为,傣族经典诵读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绝佳途径,在儿童阶段,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从小接受一些傣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过分在意数量和掌握的程度。

不要以是否在考试范围而界定他们学习的内容,也不要以孩子是否背诵的熟练与否,来考核他们的掌握程度。

家长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最大限度的是使孩子在产生对傣族经典传统文化的兴趣得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学习古代经典的习惯,然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加,再不断对其加深教育。

进而,使他们在成年时拥有一个合理的傣族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一定高
度的傣族传统文化思想素养。

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目的不是未来造就出一批只会“之乎者也”的“小学研究生”,而是需要现代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素养兼备的新青年。

我们不奢求造就出无数个通晓经典、出口成章的大师,但需要一个造就出热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渴望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我希望,包括傣族经典文化中的传统文化精髓,能够在孩子们的阵阵诵读声中,得以传承,让其在新时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4]
(二)传承的意义
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

一个危机感淡薄、盲目乐观的民族,绝对不可能微笑着走向未来。

21世纪,站得住脚的民族将会更持久的延续,淘汰的民族也将会永远的消失。

当前,提升、优化和弘扬傣民族心理素质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抑制、弱化和消除不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愈显迫切。

因此,傣族民众应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和定位。

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正确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每一位傣族同胞值得深思的问题。

[5]
三、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词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网页
[2]诗韵书声.新浪博客《西双版纳民族风情》.2012.06.30
[3]王津.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民俗学概论.360doc图书馆
[4]房玲玲.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2014.12.01
[5]仔静孟.对傣族社会现状的思考.微信公众号“勐傣印象”.2016.11.0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