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而家长又把培养人的希望和重担都寄托在教师身上。
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工作中都承受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压力,而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一、、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第一,教师职业特殊性诱发的心理问题。
我国正进行着全面的、如火如荼的教育体制改革,如实行年薪制、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一切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铁饭碗”已不复存在。
教师必须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参与竞争、奋力拼搏、有所作为,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
因此,教师既要担负着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进行紧张的学习充电。
进修、培训不但要教师支付较多的费用,而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经济的拮据,精神的紧张,容易使教师产生心理疾病。
在残酷的竞争中,没有人能够成为永远的胜利者,有竞争就会有失败,挫折在所难免。
过分地强调竞争,势必带来人际关系紧张。
现在多数学校仍以升学和教学成绩评价教师。
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按教师的教学成绩排队,让老师们之间展开教学竞争。
竞争导致教师们认为每一个同行都是竞争对手,每位同事都是潜在的“敌人”,教师之间私藏资料、封闭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
有的教师为了成绩自动地开始加班加点,而这样的举动对别的老师又是一个警告,于是,新一轮竞争的恶性循环开始了。
日常的值日、晚修、备课、作业批改、辅导、听课、评课、监考、评卷、业务学习,再加上教师的学历进修,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各项的达标检查评比,这使教师疲惫的身心更是雪上加霜。
过分的竞争使学校失去了整体优势和集体智慧,导致同事之间剑拔弩张。
由于职业的不安全和激烈的竞争导致教师出现焦虑、恐慌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和调控势必形成心理疾病。
第二,环境压力造成教师心理失衡。
环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过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与不相称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
一是道德压力。
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等光环的笼罩下,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和期望,似乎教师就应该是智慧与品德完美结合的人。
人无完人,谁能无过?这无形之中迫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道德包袱,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
同时,社会对绝大多数教师大爱真情的宣传明显乏力,对个别教师恶行劣迹的批判和声讨却闹得沸沸扬扬。
在这种情形下,教师不像是一个崇高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倒像是一个随时随地被监视的“过失者”,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谨小慎微。
二是地位变化。
过去师道尊严,教师对学生可进行适当的打骂和责罚。
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九年义务教育法》出台以后,教师对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
有个别逆反心理强的学生,更是和老师对着干,打不行、骂不行,罚更使不得,学生动辄打110报警,家长更会把你告上法庭。
面对学生的无知,家长的不理解。
看着自己学生那幼稚的行径和不良的表现,而自己无可奈何,无从下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甭提多难过了。
学生的权益是受到保护了,谁来保护老师呢?教师传
统的权威地位严峻地受到挑战。
三是心理失衡。
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行业、不同地区收入不均衡现象,教师超负荷的劳动付出、创造的巨大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反差。
第三,教师对自己和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
期望做出优异的成绩是教师的共性心理,这种共性心理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期望,即对自我人格、价值、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期望;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期望,期望学生能不断进步,达到预期目标。
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有出色的学生便意味着有出色的老师,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
这就要求全体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厚望。
期望值越高,教师的心理负荷也就越重,一旦学生稍有偏差,教师往往就容易表现出一种近乎苛求的严厉。
由于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容易产生权威心理和代位心理。
第四,社会、学校、家长给教师的压力大,导致教师产生倦怠心理。
教育情系千家万户,牵动社会“神经”。
家长选学校,学生选教师。
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能否升上重点中学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家长的希望,更是学校的生命线。
因此,学校把升中考试作为评价教师的一把标尺。
升学的压力,把任教毕业班的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
没升学任务的老师又怎样呢?教学成绩不也要在本市、本地区的同类学校或校内进行排名次吗?排完名次,论功行赏。
名列前茅的教师感觉还可以,名次差些的老师可痛苦了。
成绩不好,奖金少点没关系,面子往哪搁呀!如何面对学生和家长呀!再者,现在独生子女问题和社会就业压力问题使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又将这种期望寄托于学校和教师。
肩负着巨大的期望,教师不得不负重前行,牺牲业余休息时间既要给学生补课、辅导,还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育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教师的付出并不一定能换来令人满意的成绩,家长却一味盲目追求孩子的成绩,有些家长还时不时地找教师“兴师问罪”。
诸多压力系于教师一身,难怪教师形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倦怠心理。
第五,角色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导致教师的人格障碍。
教师的职责、地位和作用,决定着教师必须与学生、同事、学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学生教好了,自己的孩子被疏忽了;工作做好了,夫妻关系恶化了等情况时有出现。
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多方位的角色转换容易造成教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教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必须是多重角色的扮演者。
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可能产生矛盾冲突,使教师激动、不安,烦恼和痛苦,如果关系长期恶化,教师心情沉重,不仅影响工作,而且有碍身心健康。
第六,个别教师交际能力、心理承受力差,容易诱发心理疾病。
教师之间由于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同,所以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差异。
一些教师由于整天忙于工作而无暇充实自己,调节自己,因此变得性格内向而不愿与人交
流。
当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解的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偏差。
总之,引起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对教师的成长影响也不同。
因此,只有正确地培育健康心理,教师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为社会输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