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社情民意范文尽快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据渝中区政协委员反映: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交车、私家车也迅速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交通事故也在日益的增长。
目前,如发生了车祸,一般是由肇事方先行垫付医疗费用,在伤者完全痊愈后再由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这样就会出现如果肇事方拿不出资金,而伤者也属于弱势群体,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费用,医院又属于自负盈亏的单位,不可能遇到所有的这种情况都负担这些费用等问题。
2004 年5月 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第七十五条规定,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
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这一规定,为建立一个完整的交通事故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而遗憾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至今已近三年,虽然去年7 月已建立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作为保险制度的一个补充,至今尚未建立起来,致使交管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有法却不能依,致使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尤其是急需抢救费用超过保险公司责任限额、责任人未参加第三者责任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这种情况下,交通事故中的受害者根本无任何救济途径可寻。
为此,建议尽快依法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使其在出现这样的情况后,能保证受害人优先得到治疗,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而后保险公司的赔付再打到基金的帐户上。
这中间的细节还需要制定详细的条款,使几方的利益都得到完整的保障。
鉴于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公益性质,可以考虑通过如下方式建立该基金:1 、该基金的法宝来源:(1)从福利彩票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的资金;(2)从交强险保险金中抽取;(3)从机动车相关税费中抽取;(4)从交通行政罚款中抽取;(5)其他行政性收入抽取。
2、设立交通事故爱心捐款账产,通过向社会募集的方式充实该基金。
3 、该基金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帐户,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并由各地政府指定交管部门加强监管社情民意信息范文建议对非正常性刀、枪伤实行全省范围警医联动通报备案制度2008-11-12 17:47:01字体大小:[大中.小]台州市特邀信息员、仙居县政协委员施探薇,仙居县政协委员、县公安局政委陈军反映: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空概念的相对弱化相伴随,各类犯罪作案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大。
特别是一些刀、枪伤犯罪嫌疑人A地作案、B地治疗的现象屡见不鲜,给公安部门及时取证破案造成难度。
如2007年12月11日,台州市仙居县城关发生一起聚众持械斗殴案件,双方均有多人受刀伤且伤势较为严重。
但事后,双方都没有报案,一方逃到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去医治,一方逃到邻县的台州医院去治伤。
幸亏仙居县公安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并侦破了案件,从而遏制了一场更大规模械斗案件的发生。
对此,基层公安民警建议,我省应考虑建立非正常性刀、枪伤医警联动通报备案制度。
一方面,有利于公安部门快速掌握案情,及时取证,尽早侦破案件,预防更为严重的后果。
犯罪嫌疑人遭受刀伤、枪伤的案件,往往多为聚众斗殴、故意杀人、抢劫等恶性案件,在第一时间取证较难,如果建立医警联动通报备案制度,则可以通过医疗环节为侦破一些隐案、急案、难案提供线索。
另一方面,建立医警联动通报备案制度,也有助于形成震慑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促使相关人员及早投案自首。
具体而言,非正常性刀、枪伤医警联动通报备案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一、领导架构。
由省政府牵头,召开公安厅、卫生厅联席会议,具体研究实施方案,形成意见后再下发至公安、卫生系统的基层单位贯彻执行。
二、信息平台。
在公安内部网络中,建立非正常性刀、枪伤医警联动通报备案制度的信息平台,以供登记、查阅。
三、主要报备对象。
一是所有枪击伤者;二是可能危及生命的刀伤或击打伤者;三是一次多人刀伤或一人多处刀伤,经医院初步了解,系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非法拘禁等严重违法犯罪所致的。
四、报备程序。
①凡发现符合报备条件的伤者,接诊医院及医务人员应在开展救治的同时,立即将伤者的个人情况、具体伤势情况等,通过单位保卫部门通报110或直接通报110。
②110指挥中心在接到报备通知后,应认真予以记录,并及时派员前往医院进行调查核实。
③刑侦大队、基层派出所等接到110指挥中心指派后,应认真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反馈结果。
如发现伤者具有重大嫌疑的,还应就地进行控制,并迅速开展侦查。
五、奖惩机制。
对于为侦破重大案件提供重要线索的相关医院和个人,公安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未履行报备责任的相关医院和个人,应由卫生厅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
2008年4月25日(此信息由省政协专报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得到省委常委、公安厅长王辉忠的批示,并进入决策)我省应积极发展“避灾抗台型”农业2008-11-12 17:48:35字体大小:[大中.小]台州市政协特邀信息员、仙居县政协委员、高级农艺师施探薇,仙居县政协委员、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俞爱英反映: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重发、异发,加大了农业防灾减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的难度和压力。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低温雪灾,新疆、甘肃等地出现强降温和大风雨雪天气,以及近期南方的强降雨天气,这些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和损失。
我省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沿海前哨,历来是台风袭击的重点省份之一,舟山、温州、台州等地区海岸线长,每年都不同程度遭遇了重大的损失。
如2007年,台州市遭“韦帕”台风影响,农业经济损失达8.49亿。
其中粮食作物成灾面积53.6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22%水稻倒伏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30%蔬菜瓜果类成灾面积19.74万亩,占种植总面积的17%绝收7.98万亩,损失19.68 万亩。
出现如此巨大损失,除了灾害性天气的不可抗力影响,同时暴露了我省在避灾农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防灾意识欠强。
一直来,各级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都十分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对如何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上考虑不多。
如大棚多茬栽培技术,效益较为明显,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多强调增效增收,而忽视了对避灾抗台的引导。
至今,我省沿海地区、山洪易发的小流域地区,仍大面积“就地取材”,采用成本低、难抗风雨袭击的竹架大棚,种植西瓜、葡萄、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
如仙居县,1000多只大棚,三分之一是竹架。
台州一农场受2005年“卡努” 影响,3000多亩大棚倾间倒毁,田里的瓜果腐烂、葡萄裂果烂果严重,无法采摘,损失惨重。
对此,政府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缺乏对购置钢管大棚的指导性适当补助。
二是在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上,对如何避灾减灾指导不够。
如沿海灾害性频发地区,至今还是以传统的育苗方式为主在操作,七、八、九三个月是台风高发期,又正是沿海蔬菜大棚品种西兰花、以色列番茄、青椒等种苗移植旺季,当台风来临,既无法移搬种苗,也无防灾设施,容易造成损失。
在山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灾害,全省不少山区的农民对小流域的灾害估计不足,在种植方式上还是沿袭老习惯,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损。
如在水稻品种选择上,目前全面推广超级稻,而超级稻基本上是高杆的单季籼型杂交稻,八、九月份正是灌浆乳熟期,由于穗大粒多杆高,台灾发生时,受淹倒伏十分严重,2007年“韦帕”台风造成仙居县40%的单季杂交稻遭遇倒伏。
三是针对避灾抗台方面的科研工作没有开展。
由于农业灾害不确定因素多,指导困难,全省至今尚无设立专门针对避灾抗台方面的科技攻关课题项目,出版的一些农业栽培技术丛书中,几乎是一色的“抓特色、抢市场、树品牌”之类的建议,而缺乏对避灾抗台方面的权威性、指导性意见建议。
为了把灾害减到最低,建议我省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同时,积极引导发展“避灾抗台型” 农业,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1、成立课题组,专门研究“避灾抗台型”农业。
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成立省、市、县三级农业专家组成的“ 避灾抗台型”农业课题研究小组,专门研究我省发展“ 避灾抗台型”农业应对措施。
2、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作物茬口。
粮食作物种植模式上,以单季稻为主的,鼓励连晚栽培;品种结构上以籼型杂交稻为主的,改为籼、粳、糯型搭配种植,以避开乳熟期撞风雨倒伏。
在易涝地区,鼓励发展茭白、藕、水芋等水生作物,大力引进避开台风期的作物品种,改夏季种植为大棚反季种植;品种布局上,中熟改早熟,迟熟改中熟;一些沿海高杆作物可以向内地转移,以更好地起到避灾防倒伏作用。
在山地蔬菜茬口安排上,应改长季栽培为短季多茬口栽培,如改茄果类作物为“黄瓜-四季豆”、“西葫芦- 黄瓜”等生育期短的作物,以有效避开台风洪水季节。
3、依托科技创新,推行科学避灾防灾农艺技术。
积极推广工厂化塑盘育苗、营养钵育苗技术,异地培育种苗,移动式育苗方式,以有利减灾和恢复生产;大棚支架逐步以钢管型取代竹架型;对一些滕蔓作物,鼓励采用活动“挂钩”式种植,台风来临可将果实先卸下来,以减少灾害。
做好抗灾、避灾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全面提升我省农业抗灾能力。
4、健全应对突发灾害机制,落实“避灾防台型”农业资金。
做好种子、种苗、化肥、农药等救灾物资的贮备和调拨,并提前介入监督检查,落实好救灾农业生产资料贮备,以集中调拨、分散贮存为好。
在支农资金安排上,应重点向创新型的“避灾防台”农业倾斜2008年6月6日发展职业教育完善职业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从我国会展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看会展职业教育的市场潜力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会展业成为我国各主要城市的一个“显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全国每年举办的达到一定规模的展会活动项目约3000个左右,进入市场的会议项目则数以万计,会展业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关联产业的经济产出则约有近千亿元。
按照业内专家学者的普遍预测,未来若干年,中国会展业仍将以年均15-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但是,我国会展行业毕竟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整个行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会展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就是摆在会展业界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伴随着会展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会展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当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会展业一直以政府主导为主,商业化运作开展较晚,基本上没有培养出规模化的会展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
会展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组织策划水平、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专业结构不全。
会展业是一个涉及多个关联产业的现代服务产业,一个大型的展会活动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更宽、更高和更全面的知识,目前会展从业人员的专业结构是不全面的,会展及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才比例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