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吴峰教学设计,形象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

是把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一门桥梁科学。

具体地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要从三方面去把握:要运用系统方法,即从学习需要出发,系统地全面地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而不能孤立地处理教学中的每个具体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要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

教学设计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最终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从1999年——2009年课程改革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各种理论体系的雏形基本浮出水面,有的被广大教师所肯定,有的成为教师们争论的焦点。

我省从06年秋开始,经过省级全员培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09年6月已经顺利完成了一轮高中三年的实践并进行了第一次高考,基本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初被誉为改革热点的,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走班上课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并无操作性,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测评和学习水平考试结果的利用率低,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争论的焦点,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观念更新,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必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我们历来追求“井然有序”,我们历来赞许“环环相扣”,我们历来推崇“行云流水”,我们历来要求“设计严密”,我们历来追求“人人称道”。

新课程倡导“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主要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替代讲授,灌输式教学。

真正将这些教学理念和方式落到实处,课堂就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秩序”,需要用一种新的秩序取而代之。

由此不难看出教学设计和传统备课有一定的差别。

教学设计为学生的学而设计,传统备课为教师的教做准备;教学设计侧重于在理念指导下的统筹安排,传统备课侧重于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规划。

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传统备课最本质的不同是,设计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备课是为教师的教而准备;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科学性,作为一门科学,它是凭借系统科学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解决方法,构建教学系统的科学,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和方法更趋最优化,最优化是我们教学工作追求的理想状态;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素质,培养教师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广大教师也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课堂教学操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走着走着又回到教学老路上去了。

要想不走老路,走新路,一定要弄清楚新道路中有那些标识牌,标识牌之间的路程有多远?二、新课程背景下一节优质课的标准基础教育改革贯彻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回归到一节优质课上来,它的标准如何确定?1、体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书写教学目标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分写,一种是合写。

比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的实验探究”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2)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3)加深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生锈铁钉与过氧化氢溶液的作用”的实验情境,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过程,体会化学实验方法的科学性,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2)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个教学目标写得非常好,三维目标得到全面而准确的表述。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智的发展。

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教参。

教科书,以丰富的素材为教师,学生提供再创造的平台。

面对新课程,教材编写者在内容设计上更多着眼于学生,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方式、方法,以及拓展性活动等素材资源的提供,为学生、教师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提供可操作平台。

个别教师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

现在版本不同,可择其优而用之。

可以更换内容,调整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视教学单元,在方法上可以创新实验,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等,做到对教材、教参的灵活应用。

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尊重教材,创新教材。

3、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师生互动,不要随意化。

比如:教师在教室里行走路线,教师提问不同区域学生的机会是否均等。

就师生积极互动,“课堂上热热闹闹,下了课什么都不知道”进行思考,要有自己想法和教学思路。

要重视一节课老师提问的水平。

记忆、推理、创造、批判各占多少比例,推理和创造方面所提问题越多,证明老师提问的水平越高,在提问时要注意:“五先五后”,1)先提问,后指名,2)先思考,后回答,3)先讨论,后结论,4)先学生,后教师,5)先激励,后更正。

把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充分运用,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及时鼓励,追求课堂绩效。

作为教师,应尽力弄清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提问或者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学生向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方向发展。

此外,还应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们相互指导和帮助。

也就是说,教师应当通过教学或合作性学习情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跨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与发展。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科技发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问题的提出最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

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才需要沟通,与学科发展历史沟通。

教师在寻找这三个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能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5、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

预设+生成=高质量、生动活泼的发展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化学反应速率”,通过镁与盐酸的反应,探究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最后回到通用公式上,效果较好。

回顾必修,进入选修,教学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发展变化乃是课堂教学的存在状态。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目标,具有不同的贡献。

讲授、讨论、探究、等方法,会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品质有不同的贡献。

7、建设新型的课程文化——民主、平等、科学的动态课程文化。

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生命化的课堂文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

自由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解放学生的大脑,嘴巴和手脚;民主、平等意味着师生价值的平等。

宽松、展现个性,允许学生说错话,做错事,和谐追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感情融合,和睦相处。

课堂处处充满:尊重、敬重、欣赏、珍爱富含文化精神的氛围。

8、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课堂情境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

课程资源→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

学习情景→真实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虚设的,和学生生活时间相悖的。

问题情境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感受。

9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新课程课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全面了解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将学生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评价时应注意,尊重事实,激励为主,尊重差异,区别对待。

(尊重个性化学习,允许不同的见解,鼓励多角度思考,提倡答案开放).三、教学设计的主要因素1、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学生学习达成目标的确定。

2、教学工具的使用:多媒体的使用、教具的使用、实验的使用、学案的使用。

在一节课中,利用学案全面优化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

学案的作用很大。

利用学案预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的呈现有助于建立立体直观体验,激发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有效使用学案,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有利于及时进行师生交流。

3、教学过程主体架构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引入,提问、探究分析、结论、推广、应用作为一个循环周期,不同学科,特点不同,构建方式要有差别。

如:“过氧化氢的催化分解”教学设计架构设计,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有所不同。

用多媒体手段,沿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的主线(借用《大国崛起》影片资料),从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共荣。

(“金砖四国”、“经济危机”介绍)。

拓展知识视野,居高临下,高层次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思维品质培养。

4、备课的基本过程。

1)集体备课,好中选优,学习人家长处;2)注重体会,传统和创新相结合,打造独特教学风格;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备课信息,优选为教学服务。

如何“上好课”是一门学问,我们的老师,也要不断学习,用心思考,自我反思,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到之处,敬请同志们谅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