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意义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计划,是开设校本课程的具体行动。
它有利于更好地使用历史新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师生共同成长。
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协调。
特别是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一切从学生发展出发,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1、适应性原则所谓适应性原则,就是历史教师在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要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不能随心所欲,搂到篮里便是菜。
首先要与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围绕教学主题补充乡土历史知识,拓展内涵。
其次要保证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将发生在益阳的有价值的史料、文物、遗存等乡土历史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以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
第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基础。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要加强预设性。
要制定较为详细的计划,作出较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不要零打碎敲。
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本校、本地(益阳)有哪些乡土历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怎么样开发利用等问题。
还要随时将新涌现的乡土历史资源纳入教学过程中。
益阳境内乡土历史资源十分丰富,文献记载、历史文物、古代遗存、近代志士、革命先烈、现代英模等,都可有计划地纳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
3、选择性原则所谓选择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对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筛选,选取最有教育意义的学生能接受的内容施教。
特别是要对乡土历史资源进行甄别,宏扬精华,去其糟粕,要突出地方特色,选择有浓郁乡土气息,出自本地的历史资源。
例如当学习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时,可补充厂窖惨案的乡土史实,加深学生对“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这一命题的认识,进一步认清日本侵略者的凶残本质和对战争的憎恶。
对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可从方法上进行选择,选取最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请专家来作辅导讲座,也可利用假期由学生自主调查、考察、走访。
在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合理配置,使各种因素协调运作,相互支撑,化单个为群体,化局部为整体。
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最贴近学生实际的形式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4、指导性原则所谓指导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开发各种历史教育资源。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必须事先要有计划安排。
例如考察周立波故居,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目的;其次要拟好考察计划和实施方案;第三要划分好小组(如摄影组、采访组、材料整理组等);第四布置好任务(如写好心得体会);第五展示交流;最后总结。
这些工作都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但教师不能包打包唱,束缚学生的手脚,要舍得放手。
在材料的整理上、心得体会的撰写上、考察主题的提升上,也要加强指导,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5、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动手,在实践中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深化体验过程。
一是让学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
查阅益阳与乡土历史有关的文献或地方志、报刊资料、历史人物传记、政协文史资料、回忆录等。
二是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参观本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实地考察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历史遗迹遗址,文物发掘现场等。
三是调查访问。
调查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目睹者和知情者,取得原始资料。
也可搜集与本地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民谣谚语的来历等。
四是整理乡土历史材料。
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分析鉴别,找出真实的材料,自己动手撰写历史小论文、调查报告,自办乡土历史板报、手抄报等。
通过以上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6、共享性原则所谓共享性原则就是指乡土历史资源在不同课堂,不同班级,不同学校和益阳境内不同地区之间和交流与互动。
通过分享课程资源使其功效最大化。
小而言之,学生的乡土历史开发利用之成果,可以在同学之间展示交流,让大家分享。
大而言之,学校对乡土历史的开发利用之成果可以在校际之间交流分享。
例如沅江市一中开发的历史校本课程《益阳风云人物》,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捧读此书,可从风云人物身上品味人生,汲取力量,激荡未来。
此书不但沅江市一中的学生可用,沅江市其他高中学校的学生也可用,甚至益阳市的高中学生均可享受其成果。
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要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拓宽开发利用的渠道,发掘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作用。
1、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设的契机,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发挥乡土历史资源的作用,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而乡土历史资源只有进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发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意义,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教师要用新的视角深入理解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和内涵,在课堂上用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学校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用足校本课程的2个学分,让学生选修乡土历史校本课程。
2、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
新课改的问题,关键是教师。
只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深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
只有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教师是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利用者,其本身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
教师不仅决定了乡土历史资源的选择、鉴别、积累,是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更重要的是教师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开发利用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活动形式和实施手段,作出具体的安排,从而搭建起乡土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教师要构建开放性课堂,做到因材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使以教室为空间的小环境与校外的大环境建立广泛的联系,让有字之书与生活中的古今历史资源搭建七色彩虹。
只有发挥教师的作用才能使乡土历史之“死”资源变成学生喜欢的“活”教材。
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课程结合起来。
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设置的两门课程。
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进行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例如对益阳历史文物的现状调查及保护这一命题,既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列入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加以探究,同时,也可作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
4、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要与家庭社区资源结合起来。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家庭、社区资源都对学习历史知识大有裨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乡土历史的组成部分。
社区是由分散的人群聚居而成的,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社区使人们的联系更为亲密,影响更为直接。
社区的人群,社区的方方面面都是乡土历史的载体。
一个家庭的变化就是一部家史或家族史,一个社区的变化发展也是一部社区史,其本身就是乡土历史的内容。
开发利用家庭、社区历史资源,可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5、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要校内校外结合起来。
教师不仅要将学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板报宣传栏、多媒体影像资源等开发利用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校外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要引导学生参观本地的博物馆,考察本地的历史遗存、遗迹,进行历史调查,采访老红军、革命老前辈,收集不同时期的照片和资料等,开展一系列校外活动,将学生置身于社会历史的大课堂中。
例如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可组织学生去益阳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金家堤党支部所在地参观、采访和学习。
学习中国共产党人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
6、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要与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结合起来。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服务。
例如互联网,为我们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提供了较好的工具。
网络资源使世界成为了人们的书本,为我们搜集乡土历史资料提供了方便,为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提供了大平台。
教师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如博客、微博)探讨问题,交流乡土历史教学的经验,分享同行的乡土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和成果。
学生要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增强自己的乡土历史知识和学习经验,分享同学的学习成果。
例如可利用qq,实现人与人的交流,为搜集乡土历史资源,学习乡土历史知识,交流学习体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