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高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哪些人会参加“暴打路人甲”? 谁更有可能参与“暴打路人甲”? 如何在学校中设立相应项目来减少青少年暴力行为?
理解:解释行为与心理过程发生的原因 为什么青少年会无端袭击路人? 心理学的历史 • 创始:冯特,1879年,德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结构主义(格式塔)、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 心理学早期的重要观点: • 结构主义:意识经验的本质(元素) ○ 冯特与内省:检视自己意识状态过程,试图用有控制的内省来确定心理的结构 ○ 铁钦纳与思维原子:物理感受、感觉、想象 ○ 阿尔斯顿:冷热感觉的研究 ○ 意识的基本成分(心理化学) ○ 韦特海默与格式塔心理学:人的意识不能分割为一些原始的元素,知觉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被当做整体看待 • 功能主义:意识的功能和价值 ○ 詹姆斯与意识流:人的意识能够做什么 ○ 记忆研究: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卡尔金斯(配对联想) • 行为主义:只有行为才是心理学的对象 ○ 巴甫洛夫:经验学习、经典条件作用、精确的科学方法 ○ 华生与婴儿:研究人的内部心理不可能,只有外在行为才能被测量和理解 ○ 斯金纳与斯金纳箱 ○ 社会学习理论 • 精神分析:无意识的重要性 ○ 弗洛伊德:我们不是我们屋子的主人 ○ 马斯洛:人本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经典研究议题 • 个体与情境: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个体内部过程造成的?多大程度上是由情境因素造成的?--------------做好区分 • 遗传与环境:我们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是生来就决定的,还是后天经验和教养决定的?(行为主义?)----做好区分 • 稳定与变化:我们的人格或自我是持久稳定的,还是会随时间经历的不同变化? • 身与心:心灵和身体什么关系? 现代心理学的众多视角 • 生物学观点 ○ 人是复杂的生物学系统,其行为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 ○ 进化心理学观点:适者生存 • 发展观点 ○ 人在一生中的各个阶段变化有可预测的模式(发展心理学) • 行为观点: ○ 行为是通过学习过程塑造的(学习、行为主义) • 认知观点 ○ 人脑的计算机比喻:人是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 临床观点(弗洛伊德治病起家) ○ 精神分析:无意识的冲突、渴望与童年经历 ○ 人本主义:潜能、成长与自我实现 • 特质观点 人与人的差异来自潜在的、稳定的特征差异
分区 心理学导论 的第 2 页
• 组成部分和定义 ○ 细胞体:神经细胞的中央部分:控制中心细胞核;营养成分 ○ 轴突:将信息传递至其他神经元 ○ 树突:接受其他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 髓鞘:包裹轴突的白色脂肪物。作用:绝缘——提高传递神经冲动的速度 ○ 突触:突出间隙、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 神经!=神经元 • 神经传递(神经元两端)与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 ○ 半通透性细胞膜:状态→去极化→极化;神经传导全或无原理;动作电位 周围神经系统 • 体神经系统(控制骨骼肌、接受感受器输入信息) • 自主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 ○ 腺体及内脏器官,应激状态下通过影响一般肌肉的紧张影响骨骼肌 ○ 功能:基本的身体功能(心跳、呼吸、消化、出汗、性兴奋);情绪(情绪变化强烈时,内脏器官小幅失衡,使人感到不 舒服) ○ 交感神经:为应激做好准备;激活/抑制并存(S:交感/应激的首字母) ○ 副交感神经:平衡调节;低应激水平时维持活动&能量保存(P:副交感、平静的首字母) ○ 神经节: 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在脊柱附近连成锁链状→交感神经系统弥散方式发挥作用,同时支配所有器官 副交感神经系统神经节分离→运作具有选择性 人不能对自主神经系统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掌握其最基本的功能和位置)——脑 • 后脑 ○ 位于颅骨后底部 ○ 维持日常基本功能 ○ 延髓:呼吸与反射 ○ 小脑:运动与记忆 ○ 脑桥:听觉与平衡 ○ 网状结构:“上传下达”的神经元群体 • 中脑:后脑顶部的小块区域,身体姿势的反射中枢 • 前脑:认知、动机、情绪、行为 • 丘脑、下丘脑与边缘系统 ○ 丘脑:信息交换站 ○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紧密联系 ○ 边缘系统:情绪唤起 杏仁核:攻击、情绪及记忆 海马:记忆与情绪 • 大脑皮层 ○ 额叶:运动、语言、抽象思维、情绪调节 ○ 顶叶:触觉、体觉、听觉 ○ 枕叶:视觉 ○ 颞叶:听觉、嗅觉、复杂视觉 ○ 脑的协作:联合皮层 脑的可塑性:神经的生长持续终身 • 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神经的生长持续终身 • 替代受损区域的功能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世界是如何被我们感觉到的 • 刺激:能激活感觉器官(接收器细胞)的任何事物;身体内部任何一个部分(胃部膨胀) • 转导:将一种能量形式(物理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形式(神经冲动)的过程 感觉接收器细胞:特化神经元,将感觉能量转化为神经能量 • 感觉:接受、转换、传送刺激信息给大脑的过程 • 知觉:组织与解释信息的过程 只有拥有能对刺激作出转导的接收器细胞时才能意识到刺激的存在 大脑并非直接“感觉”世界,而是通过感觉器官“翻译”这个世界 改变感知信息的主动过程
分区 心理学导论 的第 3 页
改变感知信息的主动过程 知觉受个人预期、文化学习经历及需要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外界产生不同的见解 物理刺激与心理感受之间有何种关系 • 心理物理学:研究感受的局限、感觉适应及相关主题的心理学专业 • 绝对阈限:一半次数可以觉察到的刺激的最小强度 • 差别阈限:两个刺激之间一半次数可以被察觉到的最小差异 • 感觉适应:刺激的长时间呈现所产生的感觉强度减弱。原因:接收器细胞疲劳 • 韦伯定律:觉察某一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与最初的刺激强度成正比——我们的感觉不会总等同于进入感觉的能量 视觉 • 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1.25亿个 除中心点的整个视网膜 视锥细胞 600万个 集中分布于中央凹及其附近 作用的区别: 视杆细胞(含维生素A) 在光线昏暗时更为重要 所产生的知觉图像视敏度低 不能察觉颜色 视锥细胞 只在亮光处反应 决定因素 所处位置 对光线敏感度:前者敏感 主要负责外周视觉(顶部、底部、边缘) 对外周视觉几乎不起作用
所产生的知觉图像视敏度高 若干视杆细胞的神经元聚在一起; 视锥细胞沿单独神经纤维传递信息 能对颜色信息编码
• 盲点:接近视神经与视网膜中央相连的位置没有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无视觉接收。但是感觉不到。 • 视交叉 • 几种视觉现象的机制 ○ 暗适应:在半黑暗中随总照度减少后视锥和视杆细胞重新获得光敏感性的过程——视锥/视杆细胞重新补给化学物质 Overused → too tired to get sensibility → need more supply ○ 明适应:总照度增加后视锥和视杆细胞失去敏感性的过程——视锥/视杆细胞耗尽化学物质 Too relaxed → sudden burden → need supply to be used in a high degree 听觉 • 柯蒂氏器中的接收器细胞 ○ 耳蜗基底膜上,基底膜运动→柯蒂氏器运动 ○ 将液体振荡转化为神经信号 ○ 神经回路:中脑→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初级听皮层(颞叶) • 声波刺激的编码 ○ 响度:由声波物理强度——振幅来决定,激活感受器数量不同 ○ 音调:由声波频率决定 部位说:基底膜上不同部位的感觉器向大脑皮层传递不同的音调神经信号(高频:卵圆窗) 频率说:不同频率的声波能让基底膜上的感觉神经元以不同频率的速率进行触发 ○ 耳聋:神经性耳聋与刺激性耳聋:有些声音可以通过头骨传送给耳蜗内的液体 嗅觉 • 刺激:空气中的气体分子 • 感觉器官:鼻子 ○ 鼻腔顶部嗅上皮:在气体前往肺的“途中” ○ 纤毛状细胞感受器 蛋白质受体与空气和口腔中的气体分子结合,神经信息不经过下丘脑,直接传递至初级嗅皮层(颞叶额叶联合处) • 嗅觉和记忆:与边缘系统直接相连,与记忆联系更加密切 味觉 • 感觉刺激:化学分子 • 感觉器官:舌头 ○ 味蕾(一万个)上的细胞感受器(味细胞):桔瓣状 ○ 味蕾成束地集成块状:乳头(可见) ○ 顶叶躯体皮层专门区域 ○ 特定味觉接收器 甜/咸/酸/苦/鲜(脂肪) 辣不是味觉!是痛觉 随着年龄增加人会失去味蕾
分区 心理学导论 的第 1 页
○ 人与人的差异来自潜在的、稳定的特征差异 • 社会文化观点 ○ 我们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受到文化规则与预期的影响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操作定义:明确基于某种程序或操作使用的定义,用于测量包括行为在内的科学现象 • 理论:对科学中的事实与关系做出暂时性的解释(不一定是真理!) • 假设:根据已获得研究经验的某项理论而提出的预言 • 五种研究方法 ○ 实验法:控制所有条件,直接操纵实验变量用以验证某个事实或原则 变量:任何一种可能的变化 自变量:引发行为变化的可能原因 因变量:可能受自变量影响的条件 实验组:接收自变量操作 控制组:不接收自变量操作,其他条件等同于实验组 控制变量:其他可能影响因变量的条件 安慰剂控制:为了精确 双盲实验:研究者、被试 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严格的实验控制(排除对实验结果作出其它可能的解释之后才是有效的) ○ 自然观察法:观察与记录自然发生的行为:简·古道尔与黑猩猩 ○ 调查法:采用问卷与其它调查技术了解态度、偏好或个人特征 优点: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调查的样本会影响结果;人们的回答不能保证完全诚实;询问上措辞等客观因素影响结果 ○ 相关研究: 变量:任一可被指派数值的事件 相关系数:负1到0到1:完全负相关、完全不相关、完全正相关 相关并不一定意味因果 ○ 案例研究:对个体进行深入研究,收集各种信息
第二章
行为的生理学基础
身心二元论与现代观点:大脑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重要基础 遗传与基因 • 影响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细胞的性质,最终来影响行为与心理活动 • 双生子与寄养研究 ○ 行为遗传学: 个体差异由遗传因素/环境决定的变化比例 基因型和环境交互说: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相同的环境有不同行为的反应 基因型和环境相关说: □ 被动相关:父母将基因和环境给予孩子,孩子没有主动寻求环境 □ 反应性相关:父母基于孩子的基因型对孩子有不同反应 □ 主动相关:有特定基因型的孩子主动寻求某种环境 环境促进或抑制基因型表达 ○ 遗传率: 在一个观察的群体中,其个体差异由遗传变异所解释的比例 表型变异由基因型变异所揭示的程度 并不是对个人而言,而是对某个时间点下某个群体而言 ○ 如何确定: 选择性育种:将具有相同特性的族群配种 家庭研究:研究家庭成员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和人格相似程度之间的相关 双胞胎研究:同卵/异卵双胞胎 □ 遗传率:2*(r同-r异) □ 相同环境假设和代表性假设是本实验的前提 □ 一般来说,非同卵的兄弟和姐妹彼此约有50%的相同基因 收养研究:被收养的子女和养父母或亲生父母之间的相似程度 神经元 • 组成部分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