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聆听元散曲教案执笔:徐东梅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2008年5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元曲的基本知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元曲的构成、元散曲与元杂剧的不同以及元曲与宋词的区别3、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4、学会鉴赏元曲5、了解近两年与元曲有关的高考动向〔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体味元散曲用词的精练与准确生动、传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领悟元散曲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重点】1、了解元曲的特点、体制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了解元曲的构成、元散曲与元杂剧的不同以及元曲与宋词的区别3、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4、学会鉴赏元曲【学习难点】鉴赏元曲【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元曲的基本知识(一)元曲的产生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二)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4、平仄:曲在用字的平仄上比诗词更严,而特别注重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曲的对仗形式有“两字对”、“首尾对”、“衬字对”等十三种,在语言的运用和词序组合上有许多特点,主要表现在:有工对也有宽对,但宽对的现象更普遍;句中自为对;错综成对或倒字为对,如“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以俗语入对。
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三)元杂剧元杂剧是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
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
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
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
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
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四)散曲散曲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
比之传统的抒情文学样式诗、词,散曲身上刻有较多的俗文学的印记。
它是金元之际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乐曲的变化,传统思想、观念的相对松弛;知识分子由于地位的下降更加接近民间,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他们的欣赏趣味反馈于文学创作等一系列因素合力的产物。
散曲以其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清新形象,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也使得中国文学百花园里又增添了一朵艳丽的奇葩。
散曲的体制主要包括: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等。
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炼,二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散曲与词一样,采用长短句句式,但句式更加灵活多变.散曲则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规定曲牌的句数,进行增句.散曲的句式短的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十字,伸缩变化极大.这主要是由于散曲采用了特有的"衬字"方式.所谓衬字,指的是曲中句子本格以外的字.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散曲的语言虽也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散曲的句法讲求完整连贯,省略语法关系,直接以意象平列和句与句之间跳跃接续等诗,词中常见的写法,在散曲中却较少见,因而,散曲的语言明显地具有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第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散曲在审美取向上当然也不排斥含蓄蕴藉一格,这在小令一体中表现得还比较突出,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与诗,词大异其趣.同时,由于散曲多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可以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可以有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也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2、词与曲比较:A在语言上词典雅含蓄,而散曲通俗活泼;B在格律上词要求严格,而散曲更自由些;C在分类上宋词:小令,中调,长调元曲:剧曲(杂剧)散曲:小令,套数D在格式上宋词:词牌+标题如:《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元曲:宫调+曲牌+标题如:【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3、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4、识记字音:咫(zhǐ)尺饯(jiàn)行雕栊(lóng) 妍(yán) 擎(qíng)霁(jì)楸梧(qiūwú) 冢(zhǒng) 攒(zǎn) 馄饨(hún tún)囤(dùn):用竹篾、型条、稻草编成的或用席箔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器具:粮食囤/大囤满,小囤流。
囤(tún):储存:~货/~粮。
蹁跹(pián xiān) :形容旋转舞动。
翩跹(piān 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
二、教学过程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一)、作者介绍关汉卿(约1225—1300),号已斋叟(一作已斋,又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我国古代杰出戏曲家和元代著名散曲家。
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汉卿是他那个时代的弃儿,也是中国古代的艺术骄子。
他是元代一位有名望的书会才人,戏班的班主和剧坛领袖。
由于他多才多艺并长期深人民间,积极进行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于是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范式的开创者。
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关汉卿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在他的著名的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如此表白:“中如此表白:“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趵,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