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5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宋人范仲淹的《渔家傲》和《苏幕遮》也表达了因长期戍边又毫无结果而产生的思乡之情。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些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典型诗句。
5、思想情感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类: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二、诗歌的主要风格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1、汉魏南北朝时期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
汉族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
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中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
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2、隋代的边塞诗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
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
代表作品有:隋炀帝《饮马长城窟行》、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等。
3、唐代的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基调,艺术感极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
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4、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三、分析鉴赏诗歌方法1、知人论世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
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
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贪官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
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
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以很深的感受。
(3)诗歌分析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但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
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
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2、情感基础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来获得。
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是一句诗。
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
全诗如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饮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
“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
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极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3、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
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
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后抑的手法。
诗歌如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的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
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
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
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诗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总的来说,这类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有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专项训练一、【2019届贵州省遵义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9分)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B(B中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此兴悠哉”可以知道。
悲歌:①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
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
击筑: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2、1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
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
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试题解读】《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词作。
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二、【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9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