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小学教师招考教综知识点整理

中小学教师招考教综知识点整理

2018教综知识点整理一、教师威信的建立1.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特征;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知己、朋友。

二、教师威信的维护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围和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教师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4.教师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三、教师的专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

3.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方面: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公正对待学生;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5.发扬教育民主;6.提高教师自身素质;7.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8.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9.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学生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教师。

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何意义?1.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是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可以满足学生多种需要;5.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6.有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5.爱国守法(根本要求):(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力;(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言行。

6.爱岗敬业(本质要求):(1)对工作高度负责;(2)认真备课上课;(3)认真批改作业;(4)认真辅导学生;(5)不得敷衍塞责。

7.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关心学生健康,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权益;(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8.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9.为人师表(内在要求):(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3)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于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10.终身学习(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七、学生想象力的培养5.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2)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3)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6.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6)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八、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0.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11.设置合适的目标;12.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3.表达明确的期望;14.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15.合理运用外部奖赏;16.有效运用表扬;17.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九、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3.加强学习;4.勤于实践磨砺,增强情感体验;5.树立榜样,虚心向他人学习;6.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7.学会反思;8.努力做到“慎独”。

十、影响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家庭;2.学校教育;3.同伴群体;4.自我教育;5.社会实践;6.社会文化因素十一、如何培养学生优良性格?(记忆技巧:强三观、强良行,利用集体和榜样,自我教育要提高,个别指导要及时,实践锻炼少不了。

)性格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7.加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8.及时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9.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10.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11.提高自我教育能力;12.及时进行个别指导;13.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十二、教学原则11.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原则;12.因材施教原则;13.直观性原则;1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5.启发性原则;16.量力性原则;17.循序渐进原则;18.巩固性原则。

十三、教学方法7.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8.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9.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10.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11.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十四、教学的一般任务18.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9.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2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2.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世界观。

以上五项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

十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备课(1)做好三方面工作:了解学生、研究教材和设计教法,即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0.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1)一节好课的标准: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

11.作业的布置与反馈(1)作业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

(2)作业要求: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分量适度、难度适宜;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样性;作业反馈清晰、及时;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14.课外辅导1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十六、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9.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0.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21.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22.探索个别化教学。

十七、德育的原则12.导向性原则;13.疏导性原则;14.知行统一原则;15.因材施教原则;1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8.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20.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十八、德育过程的规律2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4.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25.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26.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九、德育的方法12.说服教育法;13.榜样示范法;14.陶冶教育法;15.实际锻炼法;16.角色扮演法;17.品德修养指导法;18.品德评价法;19.合作学习法。

二十、德育的途径4.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5.社会实践活动;6.课外、校外活动;7.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8.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9.班主任工作。

二十一、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6.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7.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8.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9.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16.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二十二、班级管理的功能23.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功能;24.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25.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

二十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21.了解和研究学生;2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的班集体;23.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24.协调校内外各方面教育力量;25.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26.建立学生档案;27.操行评定;2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29.个别教育工作;30.班会活动的组织;31.偶发事件的处理。

二十四、学生观察力的培养27.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8.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具体的观察方法,是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29.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争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30.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31.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32.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优良的性格特征。

二十五、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20.识记的目的与任务;21.识记的态度与情绪状态;22.活动任务的性质;23.识记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4.识记的方法;二十六、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二十七、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0.学习材料的性质;11.系列位置效应;1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1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14.识记的方法;15.时间因素;16.情绪和动机。

二十八、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10.复习时机要得当:(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间隔复习;(4)循环复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