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其说明一、工程概况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进入新世纪,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迅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通过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以及其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及河岸防护的硬质化,从而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自然功能。
总之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指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监理防治水土流失及自然河流功能丧失或退化的新思路。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的婺源县,西毗我省波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
居于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中心地区,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江西省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景上鹰(景德镇、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络部。
县城距景德镇市中心仅6公里,与市区是一种连而有隔,隔而不断的关系。
我县的湘湖镇、洪源镇分别是景德镇的东、西门户。
全县总面积 2867平方公里,县界轮廓呈树叶形,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
自从2006年浮梁县被列为全国生态试点县以来,浮梁县在生态修复工作一直走在我省的前面。
经过多年的治理浮梁县生态修复工作以初见成效。
为巩固浮梁县生态修复程果,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本次试点建设工程主要分布在该县瑶里镇、鹅湖镇及庄湾乡部分地区的12个村委会,项目区面积为213.21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4%。
景——瑶战备公路穿越项目区,通往各乡镇、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
瑶里镇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区域内原始生态至今保存得较好,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渡假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浮梁县瑶里镇以其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成为了人们向住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浮梁县瑶里镇的旅游人次年年攀高。
2001年瑶里镇被确定为江西省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然而旅游人次逐年增加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将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逐步趋向恶化。
因此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起动将会有利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也将更为有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修复两者存在着互利的关系,生态修复建设能更好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有利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作用。
浮梁县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时间为2011年,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使项目区内的水土流失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5km2,封禁120km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5%,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达97.6%,林草覆盖度达到78.7%,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达100%以上,审批率达100%;对项目区进行初步整治,使项目区基本恢复原有自然生态功能。
二、项目区概况该项目区位于浮梁县东北部---饶河水系的昌江支流东河流域上游,分布在该县瑶里镇鹅湖镇及庄湾乡部分地区的12个村委会,项目区面积为213.21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4%。
其中:耕地面积21.96km2,山地面积172km2(有林地160km2)。
区内河流为饶河水系的昌江支流东河,东河全长67.7km2,总落差450米,平均坡降2.07%,水能理论蕴藏量约1.715万kw,年平均发电量1.503亿度。
景——瑶战备公路穿越项目区,通往各乡镇、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三、社会经济概况该项目区涉及鹅湖镇瑶里镇及庄湾乡的12个村委会,总人口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万人,人口密度为121人/km2,农业劳动力1.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为0.2万人,占总劳力的15%。
按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82hm2,人均耕地8hm2。
2010年,区内粮食总产量0.96万吨,粮食亩产500公斤,农业人均产粮640公斤,农业总产值为491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6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林业产值946万元,占19%,牧业产值360万元,占7%,其它产值1110万元,占22%,农民人均纯收入4218元。
四、建设内容本项目主要对远离村庄的山林地实行封禁,对稀疏林地实行补植,对高陡坡地进行退耕,然后对村庄周边的荒地实行经果林种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宣传培训、封禁、退耕、补植、能源建设(沼气池、节柴灶、小水电)矿区拦砂坝等措施。
监理工程师论坛/五、建设规模本项目完成封禁面积120km2,推广沼气池100个;节柴灶1000个,建设拦砂坝2处。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5km2,补植1km2;经果林600亩。
工程措施主要有拦沙坝、竹节沟、谷坊、沉沙池建设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等。
第二章、主要工程实施细则本工程具体实施细则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规定内容,工程设计文件,图纸要求,参照《水土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技术规定》等文件规定编制,在工程实施当中,我监理单位全程跟踪进行监督,按生态修复工程按规划设计完成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工程措施如下。
第三章、制度宣传措施一、制度建设全程式跟踪整个工程的宣传、制度建设工作内容,具体按以下执行。
1、制定出台完善政策制度,包括《浮梁县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管理办法》、《浮梁县水土保持东河小流域实施方案划公告》、《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封禁管护公告》等。
2、组织的建设,成立生态修复领导小组,全由水务局项目负责人任领导小组组长,主要成员由项目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各村负责人等成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项目部,项目部负责生态修复的日常事务。
3、完善其他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尤其是制定和完善水电站发电用水与保证河流生态需水量矛盾的管理办法,以及制定和完善绿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与自然生态、河流生态修复的管理办法,使之相互配套,并将封禁管护成效与乡(镇)领导干部任职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要以文件形式明确水保、农业、林业、旅游、土地等相关部门在实施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中的职责。
4、从调动群众自觉实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出发,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积极投身于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
引导乡村制订乡规村规民约,自我约束,相互监督。
5、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涉及水利、林业、农业、计划、财政等职能部门,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对生态修复工作的领导,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各负其责,各尽其能,共同推进。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的作用和效益,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步伐,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
二、工程宣传建设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车、墙报、碑牌、标语等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开展实施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当地人民群众对生态修复工程的认识。
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2次,聘请专家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年培训人员达100人次,培训对象必须包括乡镇村负责人、管护员和农民代表;在进景——瑶公路的每一个入口旁立一“浮梁县国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县”大型的宣传牌;在主要公路、街道悬挂横幅标语5条,在主要路口及各村委会树立永久性碑牌1块,刷写宣传标语1000条,在修复区内村民小组宣传墙上书写“乡规民约”,每月通过广播电视、曝光破坏生态修复行为,定期向广大群众公布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进展情况,树立群众“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法制意识。
第四章、封山育林措施项目区封育面积120km2,其中:根据植被和社会经济情况,综合有关部门的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布设,采取全封、季封两种方式。
一、全封:海拔高度在500m以上中低山和部分高丘林地,以及原有林地破坏严重、残留树木较少、恢复比较困难的疏林地采取全年封。
距离村庄较近、且人畜容易进入的路口,设立禁止牌,严禁进入封禁区内取柴、放牧和从事多种经营等一切不利于植被恢复的人为活动,并树立明显标志。
根据实地调查,规划在部分距离村庄较远的山地和公两边的山林地实行全封,封面积为90km2。
封禁管护员实行县、乡、村、小组连带责任制。
季封:项目区内水热条件很好,春夏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十分适合植物生长,实行春夏早秋封禁、晚秋和冬季开放很有必要。
根据群众生活、生产的需要,主要在村庄周围及海拔高度500m以下的林地实施。
在坡度较缓的林畔和人畜易进的路口布设木栅栏、篱笆等,并设立明显标志。
规划在鹅湖镇、庄湾乡、周边的地实施季封,封面积为30km2。
开封时间由乡政府统一公布,并实施开封期间的重点监督。
二、补植主要是对疏幼林地和荒山坡地进行补植,补植面积1km2。
补植以湿地松、阔叶树混交为主,树种为木荷、枫香、桤木等,实行大穴整地50×50×50cm栽植。
分布在南泊、瑶里周边疏林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和东埠周边的荒山坡地。
三、沼气池节柴灶建设主要通过推广沼气池、节柴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燃料问题。
结合新农村建设兴建沼气池20个。
主要在交通方便、基础较好、发展养猪户较多的绕南、寺前等村兴建;推广节柴灶1000个,主要在交通不便、用柴量大、生活水平较低的村推广。
四、管护管护工作是保证和维护生态修复工程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首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任命乡镇级生态修复管护人员,乡镇政府任命村级管护人员。
工程实施成效要与乡镇主要领导任职挂钩,实施一票否决制;其次,乡镇村要针对生态修复工程制定相应的乡、村规民约,主要内容有:封禁制度(时间、办法)、开放条件、管护人员的责、权、利,奖惩办法等,特别要禁止毁林、毁草、陡坡垦荒等破坏生态修复工程的行为。
乡、村规民约制定后,上墙公示,严格执行,纳入乡、村行政管理职责范围,加大对修复工程措施的管护力度;三是对项目前期资料以及样地监测数据、图片要及时收集整理,分别建立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数据库,为修复成果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强项目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对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及对生态修复实施有影响的,严格按“三同时”、“三权一方案”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做到水保方案编报率在100%以上,审批率达100%,收费率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