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
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阅读愉快。
一、填空题
1.一个三角形,底和高都是10.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2.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师徒二人一小时共做多少个零件?
3.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这本书小明共看多少天?
4.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平均每人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5.写出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五年级比六年级少多少人?
6.写出解答下面问题所需要的直接条件.第一小组平均身高多少厘米?
二、简算题
1. 9.21.01=
2. 148.2-25.62-24.38
3. 0.250.9940
三、计算题
13.6[2.8(48.1-46.7)]
四、文字叙述题
1. 4.2与0.5的商除比34.3小4.9的数,结果是多少?
2. 386与0.15的积比78.4与56.9的差大多少?
五、应用题
1.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方向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15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2千米,4.5小时两人相距多少千米?甲比乙多走多少千米?
2.服装厂计划做1470套服装,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150套,剩下的要4.5天完成,剩下的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多少套?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每套童装用布2.5米,每套成人服装用布4米,现在要做
童装5套,成人服装3套,共有布30米,还可以剩下多少米布?如果每条裤子用布1.1米,剩下的这些布可做裤子多少条?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题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