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定义:上古神话,从本质上说,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第二章殷商西周的书面散文1.现存资料显示,甲骨卜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散文。
2.《尚书》是最早的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总集。
第三章《诗经》1.名解诗三百:《诗经》收诗305篇,大多始于西汉初年,终于春秋中叶,主要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陆续出现的诗歌作品。
赋比兴:朱熹《诗集传》中界定最为简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的运用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风雅颂:乃音乐分类。
“风”即歌调乐调,特指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曲调,即曲风乐歌。
“雅”是西周王朝都城及王畿地区音乐。
“颂”《诗经》中多为祭祀活动中用乐或配舞之歌。
诗六义:《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包括六个概念,两个问题。
“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经内容:(1)《周颂》中的祭祖诗崇事先祖以加强宗脉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多伴随宗庙祭仪而创作和使用。
(2)《大雅》中的周族“史诗”以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反映了从周始祖后稷出生到武王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
(3)农事牧猎诗真实地记录了与周人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和风俗礼制,反应了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以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典礼宴饮诗(5)怨刺诗和讽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反映丧乱、针砭时弊的怨刺诗出现了,这种诗被后人称为“变风”“变雅”。
(6)战争徭役诗和思妇诗写征战、徭役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从总体上看,战争徭役诗,大多表现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开创了后代边塞诗的先河。
(7)《国风》中的婚恋诗3.艺术特点:写实与“诗言志”①叙事或含有较多叙事成分的诗体上,以简朴质直的写实方式,陈述了田猎郊游,日常劳作乃至居食婚姻生活的过程或片段。
eg:《幽风·七月》《郑风·臻洧》②抒发的是日常现实情怀,有的交织着合乎常情的想象与幻想,从而也表现为平时自然的写实风尚。
eg:《幽风·东山》《周南·关雎》4.影响:(1.)“风雅精神”——现实传统①《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篇章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
中国文学样式的内容以日常性和现实性为基础。
②《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很大。
(2.)抒情诗传统①就抒情性而言,确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②《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诗经》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
(3.)比兴手法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抒情手法以及情景关系为主体的艺术特征。
第四章《左传》与春秋战国历史散文1.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毂梁传》。
2.《左传》文学特点(1.)叙事上: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周代编年体记事古史)/《春秋》是鲁国编年体②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
③记事着墨极省,往往一二短句记一事。
(2.)语言上:①朴素而精确,“简而有法”②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一字褒贬。
3.《左传》散文成就一、叙事特点:广义上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叙事能力有惊人发展。
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也运用了倒叙、预叙等手法。
②历史事件剪裁得繁而不乱,叙事颇具故事性。
③叙事中和叙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已知”等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理论评论。
二、叙战特点:记录了春秋时代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写得精彩生动。
战争篇章结构大都完整,战争过程描绘的井井有条。
①在思想上,喜欢叙说战前的事件,注重描述决定战争胜败的因果关系富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②记叙时,很多时候不着力于战争的描写,而写一些战争中的所闻轶事,舒缓紧张的战争气氛。
③战争中细节生动逼真,颇具小说意味。
三、记人特点:①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②主要是以对话和人物行动表现人物,少有人物外貌、心理等方面的静态描写。
③善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展现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四、语言特点:①长于外交辞令,这类记言文字简洁精炼,婉而有致,有说服力。
②《左传》叙述语言省简、精确,言简意丰。
4.《国语》,中国最早的国别体,旧说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作。
战国初期作品,名篇非出于一手。
5.《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著,其文章不成于一人,不作于一时,最后编次成书及命名始于西汉刘向。
6.《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战国策》夸张铺陈,气势纵横,辞采绚烂,史料价值不如《左传》,但文学成就很高。
一、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传神、栩栩如生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描绘人物性格更生动,较有立体感,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集中在一篇中的写法。
①传神的形态和细节。
②虚构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
③曲折起伏的情节。
二、语言特征:铺张扬后、气势充沛①工于进言,设法克服人君贵卿的漠视、拒听或逆反,使对方能听和听进说理分析。
②微言相感,针对对方特殊心理,以漫不经意之语点到要害,让其自忖自悟。
③巧说妙解,或巧在咬文,或妙在心计。
④善用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道理于形象和故事。
⑤善用对偶、排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气势。
第五章《孟子》《庄子》与春秋战国诸子散文1.《孟子》艺术特点(1)长于雄辩,灵活运营推理①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欲擒故纵,善设机巧,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②长于譬喻,巧妙地深入浅出的论理。
(2)先声夺人,辞以气胜,气势浩然①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故其文章情感激越,有一种以气夺人的特色。
②喜用排比句,喜用相同的语气词,从音节上加强文章的气势。
(3)语言明白晓畅,有精确准练2.《庄子》三言: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3.《庄子》艺术特色庄子散文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抒情意味。
①浪漫色彩表现在大量的寓言、想象、虚构中。
②抒情意味则主要表现在诗化的语言和无拘无束的文体上。
文体上①寓言、卮言、重言的融汇运用,特别是大量运用寓言。
②想象诡奇,构思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③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④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有意追求奇特。
第六章屈原和楚辞赋1.名解:楚辞:“楚辞”在文学上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体,其特征为“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呈现了楚国的地方特色。
Eg:屈原、宋玉、唐勒、景差。
其二是指刘向编定的《楚辞》诗集,其中包括屈原、宋玉等楚人所作的楚辞作品,也包括汉代人模仿而作的拟骚辞。
离骚: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离骚即遭逢忧患,离,罹,遭遇;骚,忧患。
①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②班固《离骚赞序》“离,忧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③王逸解释为离别人的忧愁。
④当代学者推断为楚国歌曲名称,与“劳商”音近。
2.《离骚》艺术成就 p141-142(1)强烈的抒情性①抒情主人公自我形象的塑造。
②情感鲜明、强烈③语言鲜明璀璨,色彩华丽。
④结构呈流动感,在流动中回旋往复。
(2)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①神话传说的创造性运用②想象奇饰的奇异场景,层见叠出。
(3)象征手法的创造性应用《离骚》中的比兴把比兴与被比兴事物融为一体,具有象征意义。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与西汉散文1.西汉前期的政论文特点:①继承战国散文纵横的气势,又具有严谨的风貌。
②具有身在其中的热情。
③注重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代表作家:贾谊《过秦论》晁错《论贵粟疏》2.西汉中期的散文风格(西汉中期文章大体上由纵横驰骋转变为坐而论道)运用形象思维使其文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①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明事理。
②用铺陈的表现方法,广征博引。
③善于想象,以纯粹的虚构来表现某种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第二章西汉辞赋1.骚体赋①汉初以骚体赋(骚赋)为主。
②骚体赋因屈原《离骚》而得名,继承楚辞的抒情性,铺陈的表现方法及其典型的楚语“…兮…”的语况。
③骚体赋的曲调以哀婉为主。
2.贾谊《吊屈原赋》(1)缘由:历屈原放逐之地,以骚体写成的哀悼抒怀之作。
(2)内容:①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流露无辜遭贬的愤慨。
②贾谊主张“运浊世而自藏”,保全自己。
(3)艺术特色:①在形式上,篇幅短小,形式整齐,多用“兮”字。
②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贵人失态,怀才不遇的感情。
③在表现手法上,善铺陈。
3.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二者又合称《天子游猎赋》)(1)《子虚赋》《上林赋》两赋间隔十年,但内容连属,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篇。
(2)司马相如这两篇赋分别以诸侯、天子游猎为主题,而贯穿前后的是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位虚构任务的问答。
(3)艺术特点:①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②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③“劝百而讽一”的效果,欲讽先颂,导致讽劝失衡或说华美伤骨。
4.王褒的《洞箫赋》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也是咏物赋的佳作。
5.散体大赋(典型汉赋)①虚构的主客问答的形式,体制庞大。
②写法上,铺张扬后,大赋重状物,重铺叙,文采绚烂,词汇丰富。
③内容上,歌颂与讽喻,但“劝百而讽一”,以后汉赋大家多少带模仿色彩。
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1.《史记》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纪传体通史,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
2.史记的艺术成就一、非凡的叙事才能①司马迁对历史上复杂的事情、人物以及人情世态了然于心,叙事精彩。
不少篇章大胆设置悬念,极富有戏剧性。
②《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只是在最后的“太史公曰”部分司马迁作为评论者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③《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④《史记》的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对于这种原因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略写。
二、刻画人物的艺术1.《史记》是以写人为中心的历史散文的里程碑著作,在文学发展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2.以人为本位来记载历史,写人为主,以人明史,突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3.(1)妙于选材,以小见大司马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能突出一篇主旨、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材料。
①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加以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