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ppt
八、玉米的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2、中期管理 3、花粒期管理
1、苗期管理 玉米从出苗到拔节为苗期,苗期的生育特点,是以根系 生长为中心。据测定,玉米三叶期到拔节期,地下部相 当于地上部干物质增重速度的1.1—1.5倍,根系重量约 占植株总重量的50%—60%。 玉米苗期主要特性是耐旱怕涝怕草害。因此,苗期适 当干旱,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土壤水分过多, 通气不良,根系生长受阻,养分转化和吸收受到影响, 幼苗瘦弱,严重者将影响穗分化,植株后期生长不良。 植株过密,间苗不及时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地上部 和根系的生长造成幼苗细弱。
化学除草 在播种后,出苗前,用40%阿特拉津胶悬剂 每亩100ml加60%丁草胺100m1,或加50%乙草胺50— 75m1。喷水量在土壤墒情较好或可能下雨时,一般为 2.0—4.0L/亩。喷洒必须均匀,用药量必须正确。如 有粘虫发生,可在除草剂中添加杀虫剂(如粘虫灵)进行 混喷。 查田补苗,保全苗 在玉米出苗后应及时查苗。缺苗少 苗时可采用就近多留苗或移栽补苗。 适时定苗,去杂去劣 玉米早间苗,适时定苗可避免幼 苗拥挤和互相遮光,节省土壤养分和水分,有利幼苗茁 壮生长。间苗次数一般依田间出苗率、病虫害危害程度 而灵活掌握。凡进行二次间苗,第一次可在幼苗3—4片 叶时进行,第二次在4—5片叶时。如当时地下害虫较多, 定苗时间可适当推迟,以保全苗,但最晚不宜超过6片 叶子。一次间苗者,可在4—5片叶时进行。
作物栽培学
——玉米
玉米(玉蜀黍、苞米、苞谷、玉 茭、棒子、玉麦、珍珠米);学 名:Zea mays L.Y
第一节
• • • • •
慨
述
玉米生产的意义 玉米的起源和分布 1、起源 2、我国玉米的栽培历史 3、我国玉米的分布
三、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 世界生产概况 • 我国生产概况:
玉米类型及形态特征
叶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 叶的形态特征 —着生在茎的节上,呈不 规则的互生排列。分叶鞘、叶枕、叶片、 叶舌四部分。 • 叶的生理功能 —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 物质,是植珠各器官生长所需要的物质 的来源。
花的形态特征
•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作物,雄穗着生在 植株顶端,雌穗着生在叶腋内,又有雄 花先熟现象,天然杂交率高达95%以上, 是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 • 雄穗—雄花序,为圆锥花序,由主轴和 多行成对小穗组成。 • 雌穗—果穗,为肉穗花序。
玉米产量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 • • • • • • • • 玉米干物质的积累 : 缓慢增长阶段 直线增长阶段 减缓至停滞阶段 籽粒的建成 : 籽粒形成期 乳熟期 蜡熟期 完熟期
产量形成
• 经济产量是由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所组成 • 穗数:玉米是独秆大穗,单株生产力高的作 物,增加种植密度是增加每亩穗数最有效的易 行措施。 • 穗粒数:多少取决于雌穗分化的小花数,受精 的小花数以及授粉后的小花能否发育成有效的 粒数。 • 粒重:粒重的高低取决于“籽粒库容”的大小、 灌浆速度及灌浆的时间。
穗分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 • • • • • 雄穗分化过程: 生长锥突起期 伸长期 雄穗分枝和小穗裂片分化期 小穗继续分化分枝 小花分化期 花器官发育和花粉粒形成期
• 雌穗分化过程: • • • • • 生长锥突起期 伸长期 小穗裂片形成期 小穗分化期 小花分化期
影响穗分化因素
• • • • • 温度和水分 土壤肥力 密度 光照 品种
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 生育期—从出苗至新种子成熟的天数,其长短 与品种、播期和温度等有关。 • 生育时期 : • 出苗期 • 拔节期 • 大喇叭口期 • 抽穗期 • 吐丝期 • 成熟期 • 一般玉米田,群体达到60%以上作为全田进入 各生育时期的标志。
玉米的器官建成及其影响因素
• 根系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玉米的初生根、次生根和气生根在不同 生育时期的吸收能力不相同。 影响因素: 不同品种类型 土壤水分状况对根系生长及功能的影响 土壤温度 施肥
玉米的播种技术
• • • • • • • 播前种子准备: 晒种 浸种 药剂拌种 适时早播 : 播种方法 :垄作和平作 ,条播和点播 播种量: 因种子大小,发芽率高低,种植密 度播种方法和栽培目的而不同。 • 播种深度:4—6cm ,旱地墒情差,播深至 l0—12cm
玉米的需肥与施肥
• 玉米需肥规律:一生中吸收的养分以N为最多, K次之,P最少。 • 玉米的需肥量:每产1000kg籽粒,吸收N2.4kg、 P2O50.94kg、K 2O 2.3kg。 • 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 : 幼苗期吸收养分少。拔节期至开花期吸收养分 速度快、数量多,是玉米需要养分的关键时期。 生育后期吸收速度缓慢,吸收数量也少。
• 甜 质 型 (zea mays L.seccharata Sturt) 又 名甜玉米 • 糯质型又名蜡型(zea mays L.sinesis Kulesh) • 爆裂型又名麦玉米(zea mays L.everta sturt) • 甜粉型(zea mays L.anylacea-saccharata Sturt) • 有稃型(zea mays L. tunicata Sturt)
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 种子的结构 —颖果,由种皮、胚乳和胚构成。 • 种皮—由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和种皮紧紧连在 一起,似一层角质薄膜,占种子重量5%—8%。 • 胚乳—占种子重量80%一85%,含有大量的脂 肪、糖分、蛋白质和多种酶,对种子发芽和生 长十分重要。 • 胚—种子的基部,占种子重量的10%一15%。 胚具有胚芽、胚轴、胚根和盾片。胚芽分化产 生茎、叶和节根,胚根形成种子根。胚轴连接 胚根和胚芽。
• 玉米种子的形状、大小和色泽因类型和 品种而不同。 • 多呈圆形或长方形,有光泽。 • 颜色有黄、白、紫、红、花斑等色,常 见的多为黄色和白色。 • 种子大小因品种、栽培水平而异,—般 千粒重约250一350g。
种子的成分
• 蛋白质 在玉米籽粒胚和胚乳的蛋白质中,其 中氨基酸种类多达19种,以谷氨酸、精氨酸的 含量较高,而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不 足。 • 脂肪 一般含36%~47%的油脂,玉米油是一种 高质量的油,亚油酸的比率高,而亚麻酸的比 率较低。 • 淀粉 98%存在于胚乳中,其余在胚及种皮中。 • 此外还有大量的糖分和灰分。
玉米的需水与灌水
玉米的需水量 • 玉米一生总需水量,公顷产籽粒7500㎏, 需水量在3750一4500m3。 玉米的灌溉 灌水时期: • 播前灌水 • 大喇叭口期灌水 • 抽穗期开花期灌水 • 粒期灌水
灌水方法
• 畦灌 • 沟灌 在玉米行间开沟灌水,沟灌适宜 的坡度为0.00 3%—0.0 08%。 • 喷灌
玉米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 根的形态特征 —玉米根系可分:初生根 (胚根)、次生根(节根)、气生根(支持根) • 玉米根的生理功能—玉米根系具有吸收 养分和水分,支持植株和合成有机物质 的作用。 •
茎的形态特征及功能
• 茎的形态特征 — 玉米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 茎粗自下而上逐渐变细,节间长度逐浙增长, 至果位附近为最长,后又递减。 • 茎由表皮、机械组织、基本组织和维管束组成。 表皮外有明显的角质层,维管束在茎中星散排 列。 • 茎的功能 —支持、运输、贮存养分的场所。
玉米栽培技术
• 合理密植 • 合理密植的原则 —影响密度的因素是品 种、土壤肥力、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 • 密度与品种 • 密度与肥水
玉米高产的土壤条件
•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 • 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高 • 土壤pH适宜—最适的pH为6.5—7.0。
玉米的整地技术
• 春玉米的整地技术 :前作收获后立即灭茬, 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早秋耕。耕地深度一般为 16—20cm,耕后立即耙耱。 • 夏玉米的整地技术 :小麦收前灌水,收后采 取全套耕、耙、耢作业,边耕边播种;或局部 整地,麦收后按玉米的计划行距用犁开沟,深 耕10一12cm,沟内撤施基肥,顺垄播种;采取 旋耕机旋耕或圆盘耙浅耕灭茬而后播种;麦收 后不整地,顺麦垄带茬条播,种后浇蒙头水, 节省农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玉米抽雄前2—3周左右,正是雌 穗分化小穗和小花时期,如外界条 件适宜,水分和养分充足,就能增 加有效果穗数,形成大穗和增加每 穗粒数,为丰产打下基础。
主攻目标 促进株壮、穗多、穗大、粒多。 其具体措施如下: 追肥 玉米拔节至抽雄期追肥,一般进行两 次,第一次在拔节前后施入,生产上称为攻 杆肥。追施攻秆肥的目的是保证玉米植株健 壮生长,促进玉米雌雄穗顺利分化。第二次 在抽雄前即大喇叭口期追施,一般称为攻穗 肥。攻穗肥对保证玉米增产极为重要,对决 定果穗的多少和每穗的粒数的作用很大。
• 玉米的排涝 • 玉米不同生育期耐淹能力和抗湿能力 不同,在雨季高峰期要加强沟渠的检查 和疏通,保证退涝能及时排出。
七、玉米种植方式 1.等行距种植 一般行距60一70cm、,植株 地上部和地下部在田间分布均匀,便于机械化 操作。在高肥水和密度加大的条件下,行间部 郁蔽,光照条件差。 2.宽窄行种植 一般宽行85cm,窄行55cm。 改善了后期行间光照条件,充分发挥边行优势, 使“棒三叶”处于良好的光照条件之下,有利 高产。
茎的生长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
• • • • • • 茎的生长 :玉米的茎节在苗期已经形成。 影响茎生长的因素: 温度 施肥 密度 水分
叶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 叶的生长 — 叶发生于茎顶端的生长锥,早在 胚形成时期,已开始分化。 • 影响玉米叶片生长的因素: • 温度 • 光照 • 密度 • 水分 • 施肥
• 类型 按照籽粒形状、胚乳性质与有 无稃壳,将玉米分为九个类型或亚种 • 马齿型(zea mays L. indentata strurt) • 半 马 齿 型 (zea mays L. semindentata Kulesh) • 硬粒型(zea mays L.indurata sturt) • 粉 质 型 (zea mays L.amylacea Sturt) 又名软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