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阶段建设情况我校申报的《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被列入江苏省薄弱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在泰州市文明办、团市委、文联、泰州报业集团和泰州学院等相关部门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结对支援学校的倾力帮扶之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规划、论证、设计和建设,课程基地初具规模,各项前期活动顺利开展,课程基地的作用日趋显现。
一、课程情况简介㈠《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确立的背景我校地处泰州主城区的城郊结合部,由于诸多的原因,生源流失严重,学校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需要找到合适的载体。
我们抓住省提升薄弱学校建设工程契机,根据学校实际,选择建设《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目的在于以此为突破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泰州古称海陵,处于长江尾闾、淮河下游、大海之滨。
长江上游泥沙的下泄、淤涨,淮水汛期漫溢带来的浮土、有机质的沉淀、冲积,大海的潮汐相拥、推托,使泰州大地逐渐增高,浮出于三水之间。
几千年来,自然的赋予和泰州人民为创造良好水环境而作出的奋斗,形成了泰州独特的水文化。
课程基地建设探究内容涵盖了以下四个方面:1.河荡文化水利文化:几千年来泰州人民为创造良好水环境而作出的奋斗,形成了泰州“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双水绕城,水城一体”的城市格局与街河并行的城市特色文化。
城河文化:泰州城外的护城河,是抗击金兵的产物。
新世纪以来,城河两岸重建望海楼、文会堂、清风阁、桃园等,修建了古城墙,新辟了三水湾,使城河成为国家4A级景区,被誉为全国城河治理的经典样板。
湿地文化:麋鹿、红粟、淮盐,都产生于江、淮、海这个特定的环境,垛田则是因地制宜的创造。
如今,溱湖湿地、垛田菜花、水上森林等都是精彩的水乡风光。
遗址文化:泰州发现的遗址都与水有不解之缘。
单塘河新石器遗址、天目山商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为良渚文化去向的研究找到实物佐证;南荡临时性居住遗址,揭示了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迁徙的轨迹;最近又发现蒋庄大型良渚中晚期遗址……此外,有河便要造桥,有桥便要起名。
泰州的桥,几乎每桥必有一典,桥文化因水而得。
2.盐税文化淮盐文化:黄海西岸的泰州,拥有广阔海滩生长的大量芦苇柴草可资煮盐,故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点。
泰州淮盐文化时间段最短,行进的加速度最快。
明清两代达到高潮,随之减速,终于消歇……漕运文化:西汉初年,开挖的运盐河,为吴王刘濞将煮出的海盐运出盐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从海水里成长起来的泰州,得到了淮水的滋润,增加了新的活力。
明永乐二年泰州通往东台连接淮南盐场的泰东河开挖而成,给淮盐运输增加了一条水上便捷通道……盐税文化:从唐朝开始泰州成为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
明朝洪武年间,泰州两淮都转盐运司署为全国六个运司中最大的一个。
北宋时期的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早期都曾在泰州做过盐税官员,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任江苏巡抚时在泰州设立税务告示碑……盐商文化:泰州的盐商大多是晋商、陕商和徽商,他们精明强干,挥金如土;他们礼贤下士,目空一切;他们附庸风雅,诗酒风流。
这些,在泰州的戏曲文化、庭院文化、饮食文化、起居文化等中都有呈现。
3.教育文化水环境哺育出钟灵毓秀:一个是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既得小桥流水、躬耕自足生态之先,又纳大江东去、追潮逐浪心态于后,加之历史上的少有战乱,泰州的人民平和、淳朴又不乏进取之志。
平原、水,不象崇山峻岭,构成一种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对立力量,它把自己丰富的资源无私地奉献给人类,以宽厚的性格成为人的亲密伙伴。
在这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依存、亲密和谐的关系。
因此,文化在观念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里悠久的手工业的传统和众多的乡镇,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市井社会,其文化类型呈现出平民倾向。
所以,宋代教育家胡瑗在这里坚持“安民之道”,成为一代宗师;范仲淹在这里率民筑堤,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明代思想家王艮在这里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的核心;清代思想家魏源在这里著作《海国图志》百卷,促进了整个东方的思想解放……4.红色文化沧海桑田,尽管泰州离海岸线越去越远,但新中国海军的诞生地在泰州。
泰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沈毅发动“五一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姜堰大地上最先建立起工农红军;抗日战争时期泰州为新四军东进的桥头阵地,黄桥决战威震华中;国内战争初期苏中战役首战泰兴、宣家堡告捷;人民海军建军于泰州白马……泰州有保存和保护较好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建筑:新四军东进泰州谈判纪念馆的西山白云寺(原鲁苏皖边区游击副总指挥部)、黄桥战役纪念馆、丁文江故居、黄桥朱履先中将府、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旧址纪念馆所在地刁氏宗祠、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姜堰曲江楼、白马庙三野渡江作战指挥部旧址(新中国海军诞生地)……目前,研究泰州水文化的机构多,成果也多,但是适合青少年参与探索,体验感悟,学习传承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不多,我们希望通过《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弘扬泰州特色文化,借助基地建设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让老师充分参与进来,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助于对地方历史文化学习和传承。
㈡《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效能1.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在工作坊的学习、生活、活动,让他们感悟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身体验感悟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获取的知识更有趣、牢靠。
2.真正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现在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就是获取分数,考上好学校,大部分是在被动学习,要我学。
通过泰州历史文化课程基地的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
通过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学生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3.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工作坊成员的宣传、实地考察、走访以及老师的讲座,开展的各项比赛、征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述、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实践能力。
4.正向储蓄学生爱家爱国情愫。
学习传承泰州历史文化,是落实泰州市委提出的建设“三个名城”即: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建设的需要。
尤其,我们医药高新区的教育,更要发挥地域优势,为“三个名城”建设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5.推动转变教师教的模式。
变满堂灌为探究性学习,变一言堂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生态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以《地理泰州·三水文化》基地建设为契机,让教师和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四个工作坊的活动中去。
如:发动全体教师利用课余,收集、研读泰州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资料,撰写随笔、随感。
带领学生游览泰州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现代科技展览,感受湿地文化,走访淮剧团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文字,相互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优良品质。
促教师专业成长,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促学生全面发展,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让全校沐浴在我要科研、我要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基地建设情况㈠实施措施和保障机制1、加强领导,宣传项目建设的意义为让全校每位教师都能充分认识课程基地建设的意义,积极投入到课程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中去,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宣传《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宣讲《地理泰州·三水文化》省级申报时的演讲PPT,通过校报和校园网平台使全体师生知晓项目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发动全体教师研读泰州的地理、文化等相关资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游览泰州的历史文化遗迹,丰富课余生活。
成立以医药高新区科教局何杰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在统一了全校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基地上,学校建立了以吴根明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机构。
在科教局何杰局长的直接关怀下,通过多方联系,聘请了泰州市文联、报社、大专院校有关专家、教授加盟,邀请研究泰州历史地理形成的专家,成立了以朱行义等专家学者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为促进全区学校课程基地建设的步伐,去年底,高新区科教局在我校举办了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工程推进会。
会议由科教局基教处张华处长主持召开,首先由我校对“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情况作总体汇报。
其次,课程基地工作坊的四位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工作坊的前期工作及今后工作计划作了详细报告,接着,我校吴根明校长介绍了“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前期准备和软件准备工作以及我校相关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明确表明了我校建好课程基地的信心。
同时吴校长对今后课程基地的计划和步骤也作了相关说明:无论是人员的安排、还是资金的投入都将尽最大的努力保证,确保将课程基地建设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文化载体。
2、专家指导,细化建设方案《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省级立项后,何杰局长带领学校领导联系上海研究单位,察看学校硬件设施,进行基地建设规划设计,拿出初步设计方案。
经过精心准备,去年初组织召开了基地建设专家研讨会。
专家们就“基地建设”展览馆的设计方案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建言献策。
2013年12月12日,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检查视导专家组成锦平、牛波、赵玮一行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导,对我校课程基地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一校建一馆,一室悟一城,一书知三水。
并对我校基地建设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积极性的建议和指导,为基地的后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我们又请南京的设计单位根据专家的建议再一次对一期设计方案进行定位修改形成最终的方案,目前该方案已经付诸实施正在施工之中。
对于校本课程的编写,我们先请专家推荐若干资料,供学生阅读,学校每周安排1节课时,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写作,学生利用假期,通过实践探究,结合学习内容,修改充实自己的文章。
老师同时参与其中,分配给一定的任务,写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经专家修订,编印成册。
3、筹措资金,加快硬件建设多方落实经费,保障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
根据设计方案,需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省拨30万元和医药高新区60万元已经到账,科教局和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目前投入已超过200万元,后期资金也已落实到位。
我们准备把《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成泰州市一流的学科课程基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去年下半年,学校搬迁到新校区,我们把《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融合到新校区的建设之中,把综合楼三楼约八百多平米的面积用来建设项目展览馆,展览馆设有五个主题展区和四个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