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高三学生必看

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高三学生必看

高考文综答题技巧(请同学们认真理解)一、选择题答题技巧(一)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1、明确题干要求。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

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二)方法科学得当1、直选法(再现法)根据题干要求,通过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就叫直选法。

一般来说,这种解题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难度较小的试题(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转换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其考查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和数量特征等,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认识水平,直接选出答案,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2、排除法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

对于组合排序型或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因罗列地理事物和现象较多,一时较难作出正确选择,可以把一个一个的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首先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掉,缩小判断范围。

然后根据题干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内再逐渐淘汰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但也要做最后的复查。

3、图解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利用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还能避免因单靠大脑想象造成的过失性丢分。

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4、计算法如区时、地方时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角度和楼间距的计算,比例尺和实际距离的计算,以及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等值线图中相对高度和气温差的计算等。

但地理计算并不是考数学,重在方法,许多数据和命题角度都是特殊情况,计算过程并不复杂。

5、推理分析法推理分析法是解答地理试题时采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比较适合于地理推理型选择题和坐标统计图型等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的解答。

运用推理分析法时需要依据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分析、推理、比较,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6、定位法定位法主要适合于解答区域地图类选择题。

解答时需要首先对图示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然后结合该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二、综合题答题技巧(一)明确答题方向1、特征描述当考生进人高考答题状态对地理事物特征进行描述时,首先要明确各地理事物的特征各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方向进行描述说明,例如:2、成因问题例如: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③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二)重视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略)(三)学会审题审题过程及内容:①审材料;②审设问;③审题分。

1、定范围——确定考“政、历、地”三门中的哪一门。

2、定方向——确定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的哪一问。

3、定中心——确定试题要求考什么。

4、定性质——从分数分配上确定考题是简答题,还是简述题或论述题。

5、定方法——确定答题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

(四)表达准确文科类主观题一般是渗透思想观点的完整短文,答题时,要有概括有说明。

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言之有据,无废话、不离题;在语言使用上,要用直观、明确、精炼、科学化的语言,用词用句可多借用教材。

(五)答题规范“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文综规范答题的宗旨。

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

可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一般一个要点是2分或3分。

这样如果是8分的题至少就得答出四个要点。

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

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一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

(六)答题步骤1、读懂题意: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

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

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

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

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选择题的做法①抓住立意。

每个选择题只有一个立意 , 即一个中心思想。

因而 , 看到试题后 , 认真阅读 , 并要很快地找到它的中心思想 , 最好用一句话的形式提取出立意。

然后 , 再看题肢的设问 , 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答案。

当然 , 对于简单的试题来讲 , 读完也就应该做完。

②找关键词。

一般来说。

每个选择题的关键词大多在题干的最后一句话中, 如“范围关键词” :经济学道理……、哲学道理……等。

“内容关键词”:措施是……、制度是……等。

“形容词关键词”:根本……、主要……等。

“动词关键词” :表明……、说明" …•、体现……等。

立意和关键词相结合 , 对做难度稍大的题目有较大的帮助。

③排查误项。

高考试题中有一部分是难度大的题目 , 甚至有些题肢的设置一时难以理解 , 在这种情况下 , 最好用排查法 , 先把明显错误的选项去掉 ,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

④不得已 , 猜。

对于实在拿不准的题目 , 千万不要放弃猜答案的机会 , 可2. 非选择题解题的思路及步骤(1)非选择题的构成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类;文科综合政治部分非选择题总称为问答题;部分省市试卷还包括分析说明题、研究性学习试题等。

(2)具体做法:①认真读题 , 弄清题意 , 明确中心及分论点 , 确定论据在读题时 , 先要抓住试题提供的解题要求和条件 , 必须明确 , 答案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 而是从试题的文字中分析出来的。

其次要明确中心 , 只有围绕中心答题 , 才能与题意的口径相符。

再次将中心论点按题意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分论点。

最后要确定用来分析说明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的根据 , 包括政策根据、事实根据和数字根据。

这是解题的钥匙。

②归类对号 , 落实课、节、框试题虽然千变万化 , 但都离不开用教材的内容来解答。

读题时 , 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

这样就缩小了思考范围 , 然后胸有成竹 , 根据题目的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

③规范化答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先归纳题目观点 , 表明自己的态度。

第二步:讲清有关的理论观点 , 即讲清分析说明问题的理论依据。

第三步:运用概念、原理、观点分析问题。

这是答案的主体 , 理论联系实际 , 分析阐明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步得到体现。

这一寸步的层次由理论依据的层次而定。

要遵循由远及近 , 由表及里。

由共性到个性 , 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 ,层层剖析。

第四步:联系重大时事。

主要是联系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心任务;联系一年来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时事加以说明 , 主要是指党代会、人代会通过的决议 , 重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等。

第五步:用事实证明(包括史实、事实、数据等等)。

答题不仅要有理 , 而且要有据。

新教材特别注重由基本事实引出基本观点。

不论是正面论述还是驳斥题都要用“事实(实践)证明” 。

“事实证明” 往往和作用、意义、结论紧密相连。

第六步:反面论证。

在正面论述之后 , 一般还应联系反面观点 , 指出观点的错误所在 , 以加深对正面的理解。

这一步通常用“如果说……”“假如……”这样的句式来展开。

第七步:表明态度或简述自己的认识体会。

在论述题答案中这一步是不可少的。

在教材中多处可以看到在阐述了一个观点后对青年学生(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表态既要联系实际 ,又要扣紧题意 , 不要空喊。

在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主观题中,材料题是最常见的题型。

因此能否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就成了提高高考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之一。

那么如何解答好材料型主观题呢?要求自然是多方面的,但能否正确审题,通过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材料主观题比作一栋房子,那么科学、正确的审题方法就是进入房子的一把钥匙。

不同的高考试题有不同的特点和解法。

对待材料题,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审题方法。

首先是粗读材料,细审设问。

材料题试题的问题有一个也有多个,或明确或隐蔽,也有问题中套问题。

但不管怎样,问题都是针对材料提出来的,它包含了对材料的理解。

可以说,问题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材料内容,体现命题者的意图。

因而明确问题往往是解答问题的良好开端。

面对试题,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问题。

第一确定问题是从经济、哲学还是政常角度提出的。

这一点比较简单,但不能马虎。

如果搞错将一分不得。

第二要确定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中的哪个角度提出来的。

这一环如果搞错,也将失分很多。

第三要明确问题的各种限制性条件。

这些限制性条件为考生提示了正确的思维方向,使考生能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指向。

通过这三步搞清问题到底问的是什么,并借助问题的启发,把握阅读材料的方向。

其次是推敲材料,把握“有效信息”。

离开了对材料的理解,就谈不上理解题意。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加以推敲,以便把握材料的真实内涵。

其一是时间。

任何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都有一个前后相继的过程,而时间则是事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标志。

注意时间就能把材料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加以考查。

其二是总结性语句。

即点明材料的中心的语句。

就表格类材料而言,其表格上的标题往往点明表格所反映内容的中心。

其三是材料中出现的概念、名称。

它揭示了材料与教材的关系。

相关主题